王琳
摘 要:杜威德育觀貫穿對二元論尖銳而深刻的批評:他反對義務與興趣的完全對立;批評將知識、經驗和品德割裂;主張過程與目的的統一;他認為民主社會人們經驗的廣泛交流是有效教育的前提。這些理論對我們思索如何改變學校德育內容空洞、德育環境孤立、德育途徑單一、德育目標急功近利等當代中國學校德育實踐的一些問題有重要啟示。
關鍵詞:杜威;中國;學校德育
《民主主義與教育》從民主主義理想來評斷教育理論問題,深刻剖析了20世紀美國教育的弊端。該書雖然完成于八十多年前的美國,但對今天中國的教育仍有極大的借鑒意義。德育問題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雖然只有一章以道德觀為標題,但杜威認為“一切能發展有效的參與社會生活能力的教育都是道德教育”[1]。
1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幾對關鍵范疇
1.1 興趣與義務
按照興趣行動和按照義務行動是有關道德的討論中最經常發生的一種對立。人們常常無條件假設興趣和義務之間總存在一個無法逾越的鴻溝。因此,一方面有人主張道德實施的條件是個人的利益和興趣,這一種人常常對德育抱有一種無效感。另一方面人們又認為符合道德行為必然要克服自身興趣與愿望,于是在德育過程中總將他人和社會與個人相對立,提出的道德準則越完備越讓人覺得高不可攀,從而導致德育事實上的低效和無效。
杜威的道德哲學將二者理想地結合在一起:杜威認為興趣是個人在自己現有能力基礎上,參與活動,增加經驗,并取得圓滿結果的過程中所體會到的一種自我滿足的內心體驗。他認為自我并不是某種現成不變的東西,而是通過行動的選擇逐步實現的,個人常常在滿足自我興趣的同時自覺克服暫時的困難與挫折。而道德在杜威這里就是個人有效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因此一切道德的培養必然有利于兒童的未來生活。兒童的道德實踐也必然會在將來的生活中得到補償——即獲得生活的智慧與能力,從而增加個人的到的興趣。因此,興趣不能簡單理解為個人利益,而義務也不能等同于自我犧牲,在我們躬行義務,實踐道德的同時,我們也獲得了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1.2 經驗與知識
“經驗”是杜威教育哲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兼含主動和被動兩層含義,指人們主動活動并承受活動結果,經驗所揭示的是知識及實踐行為的有機統一。杜威認為那種將學校學習和社會生活經驗完全隔離的做法不可取,它要求學校生活不能與社會生活脫節,學校德育方法應該強調組織兒童直接參加社會生活,讓兒童在社會生活中收到應有的道德訓練?!暗赖陆逃邪褜W校作為一種社會生活方式這一概念之上,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訓練恰恰是人們在工作和思想的統一中跟別人發生適當的關系而得來的。”[2]杜威主張:學校本身必須是一種社會生活,具有社會生活的全部含義。學校學習應與校外學習連接起來。有了社會壞靜,學習既是一種需要也是一種報酬?!敖逃粌H是這種生活的手段,教育就是這種生活”。[3]
1.3 知識和品德
對知識和品德的關系問題,杜威首先批評了將學習和活動分離的兩種錯誤理論:第一種將行為看作與知識無關,認為良心與意識根本不同。這種理論下的學校德育因為與只是傳授完全對立,因此是沒有希望的,道德教育只是一種“關于道德”的教學,而并不激勵學生的同情與關注。另一種理論主張知識就是德行,不區分從生活中得來的真知灼見和書本上的符號系統,認為知善便能行善。其結果仍是以知識傳授代替道德培養,個人主動性得不到發展,個人行動能力也得不到智慧的指導。杜威的道德論既批評將內心的理想和純粹的動機視為道德的本質,也不贊成功利主義地將行為的結果視為道德的唯一標準,同時他也反對學校教育將這兩重標準僵硬地柔和在一起。
1.4 民主主義與教育
杜威認為民主有兩個特征:一是社會群體內部共同的利益帶來自由的經驗交流,二是社會群體之間自由的相互影響而引起更廣泛的社會習慣的重新調整。民主這兩個特征決定它是教育必不可少的前提,因為只有經驗的自由交流、教育才有可能有效實現。因此多元主義就成為道德教育必不可少的資源、手段和條件。杜威堅信教育對社會的改造功能,而這種改造功能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自由選擇權利為前提,多元價值下的不同選擇給予道德主體個性發展的機會,而個性的發展正式社會步步向前的動力。
2 我國學校德育的缺陷及杜威德育觀給我們的啟示
2.1 德育應將道德準則內化為個人主體的需求
傳統的學校德育一方面忽略主體道德判斷能力的培養。智慧和德性不是交相輝映而是顧此失彼,公私、義利更似乎水火不容勢不兩立;另一面又忽略道德生命和情感的基礎,忽視對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與引導。例如:每年的3月,各校都會開展豐富多彩的學雷鋒活動,活動以后老師和領導都會總結全校師生義務打掃了多少條街道,幫助多少孤寡老人和下崗工人......然后勝利鳴金收兵。
如果學校德育能多引導學生認識個人成就幸福和社會發展并行不悖的一面,把德育看作一種獎賞,能夠使個人從有利于集體的行為中贏得他人的接納和社會的認可,得到榮譽與尊重,這從長遠來說是與個人發展相協調的。 “在道德教育的過程中要引導受教育者正確感受到道德是人的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履行道德的責任和義務是一種生命的快樂。張揚善念,是追求人澀會難過的幸福。”[5]
2.2 德育與社會生活相融合
教育與生活結合一直為杜威所強調,教育者應努力使學生在參與生活的同時塑造性格和行為習慣,注重將德育內容貫穿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教學活動和學校生活的培養學生合作和共同參與的社會精神。更多重視社會生活中道德意義,幫助學生解決實際生活需要面對的道德問題,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理智活動或實踐活動獲得道德的成熟。積極創造有利的社會環境,讓學校成為學生參加社會生活的練兵場,讓社會變成學生學習豐富知識的大舞臺。使學生積累生活的經驗,增長實踐的智慧,提高應對未來生活的能力。
2.3 營造民主平等的教學環境,培養勇于創新的道德發展主體
我國傳統學校德育往往以訓練代替指導,用傳授代替選擇。他們制定與灌輸道德規則,然后要求學生照做,不管學生情感上是否認可,也不考慮學生自己的選擇判斷如何。這樣培養的許多學生在講演和考試中大道理說得頭頭是道,理論水平不可謂不高,思想認識不可謂不深,但在實際生活中卻沒有自覺的道德行為能力和道德實踐智慧,結果常常出現魯莽行事,好心干壞事的情況,人們稱他們為“書呆子”。有時我們為了管理的方便和秩序的統一,又簡單粗暴要求學生整齊劃一,如果要求學生上課不要隨便講話,一方面兒童愛動愛思考的天性受到粗暴壓抑,另一方面因為沒人教會他們尊重他人的道理,使他們自覺形成動機,判斷和指導今后的行為,長期的機械訓練毫無作用,成年以后他們還是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缺乏社會公德和職業素質。
參考文獻
[1]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37
[2]趙祥麟,王承緒.杜威教育論著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5
[3]約翰·杜威著,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76
[4]戚萬學.沖突與整合——西方道德教育理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