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林嬌 葉雅妮 馮士珊
摘 要:在自媒體時代背景下,微博已經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媒介之一,它以自主性、交互性、集群性的特點滲透到社會生活的眾多領域,掀起了中國社會信息傳播的微博熱。微博在傳播社會各方面信息的同時,對于科學信息的傳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以往的傳統媒介和其他網絡媒介相比,微博在科學信息的傳播上獨居特點和優勢,這些特性使得科學傳播的運作方式發生了重要的變革,啟發我們利用微博的特性,使科學信息在自媒體的使用和發展中進行更有效的傳播。
關鍵詞:微博;科學傳播;自媒體
1 自媒體時代的背景
自媒體時代,是以個人傳播為主,以現代化、電子化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媒介時代,在自媒體平臺上,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聲。信息的自由度顯著提高,傳媒生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轉變。
微博作為現今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媒介之一,在信息的獲取上具有很強的自主選擇性,即用戶可以主動搜索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和信息,在以新浪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平臺上,信息能夠以“裂變”的方式進行傳播,從而達到一呼百應的效果。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希望能研究自媒體背景和平臺的特性,使科學傳播得到發展。
2 微博科學傳播的特性
就微博自身的特性而言,微博信息的獲取具有很強的自主性,微博信息傳播具有積極的互動性,微博用戶具有一定的集群性。資料表明,相對于評論行為,用戶更愿意做較為省力的轉發行為,當用戶對話題有更大興趣時,才會發生評論行為[1]。而轉發行為則能使更多的用戶看到這則微博信息。
就微博科學傳播的主體而言,微博信息傳播網絡表現了很好的集群性,這種性質更有利于信息的傳播。但在各行各業進軍自媒體的狀態下,科技界在自媒體平臺的影響力較為局限。相關研究顯示,把微博網絡中的用戶按照從事行業的性質來分,信息流出最多的群落為娛樂界,流入最多的為傳媒界,而傳媒界、教育界、科技界則較好地起到了信息傳播橋梁的作用,這與各個群落在現實中起到的作用類似[2]。由此可知,科技界并非信息傳播的核心,科學信息的影響力較為固定,很難進入其他的用戶群體,信息并不能被廣泛大眾了解接收。
就微博科學傳播的受眾而言,現實中名人的影響力已轉移到網絡中,普通用戶雖然有話語權,但往往容易被信息海洋所淹沒。因此,科學傳播的受眾如果只是普通用戶,則很難擴大影響,而如果科學信息被擁有較多粉絲的用戶轉發,就形成了一個強勢節點,則能形成較好的傳播效果。
就微博科學傳播的內容形態特征而言,第一,內容微小化,簡明扼要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比起長篇大論的科技文章,更適合手機快速瀏覽,符合用戶快節奏的使用習慣,在對科學信息和觀點的發布和交流上也更容易被接受。第二,信息時效性強,微博的使用與手機的結合,用戶可以隨時隨地分享信息,信息時效性強。這種時效性是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所無法比擬的。時效性也正符合科學信息更新快的要求,很多最新的科學信息都是正在進行時,在發布過程中用戶之間的交流溝通更利于信息的更新和完善。第三,科學與娛樂相結合,科學傳播并不局限于要一本正經地概述觀點,在微博上,有爭議也就意味著有關注,比之嘩眾取寵,科學信息所引起的爭議和討論更有利于科學傳播,但這也并不意味著而這也就需要信息發布者不僅有專業的科學素養,還需要有較好的文字運用能力,能夠以生動的語言吸引用戶對于信息的關注。
3 自媒體的使用與科學傳播的結合
以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平臺,是人人皆可參與的,自媒體的平民化、草根化,既有利于信息的廣泛傳播,也具有不利的方面。第一,各種言論混雜其中,輿論導向不明確,科學信息容易淹沒于廣泛的其他信息中,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傳播。第二,在自媒體平臺,每個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發布者,原創內容的真實性還有待考究,為了獲取關注,求新求異層出不窮,虛假浮夸的風氣也見長。第三,自媒體平臺容易被商業活動利用,例如商業微博和營銷號的廣泛運用,信息的傳播目的因為商業利益而變得不純粹,自媒體在具有商業價值的同時也是具有社會責任的。
科學信息的傳播因為自媒體有了更多可能性,同時,科學傳播也引導自媒體向規范化發展。
因此,為了更好地使用自媒體來進行科學傳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第一,內容上注重科學性與話題性并重,生動的語言承載的科學信息往往容易被接受和傳播,科學信息也并不是簡單的告知發布,而是體現科學領域研究對于新媒體時代人們對信息傳播的態度,同時,原創信息的多寡也反映了平臺信息的豐富程度。第二,發揮話題的互動性,使用自媒體時用戶除了關注和被關注而聚合外,還會因現實社會中的話題和組織而聚合,利用集群性增強互動,能夠吸收更多有效受眾。第三,借勢傳播是擴大影響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傳播過程中,強勢節點往往會帶來信息傳播的高峰,因此,高人氣的用戶對于科學信息的產博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總之,微博的科學傳播仍然遵守微博自身的特性,同時也具有了科學信息的局限性,在自媒體發展的同時,科學傳播也在向廣度和深度發展,自媒體平臺不能缺少科學信息,來引導人們的價值觀以及增強國民的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 袁毅.楊成明.微博客用戶信息交流過程中形成的不同社會網絡及其關系實證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
[2] 田占偉,隋玚.基于復雜網絡理論的微博信息傳播實證分析.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
基金項目:授合肥工業大學2014年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基金資助。表明論文的項目編號:2014CXCY468) 指導老師:史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