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譯英題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言基礎,但是缺乏綜合運用能力,因此漢譯英是學生最容易丟分的題目。本文通過翻譯練習采樣分析,舉例說明了八年級學生漢譯英中常見錯誤,并提出應對的策略,以幫助學生有效地提高英語水平。
關鍵詞:八年級學生;漢譯英題型;錯誤分析;教學啟示
1 錯誤分析的目的
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通過英語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聽、說、讀、寫是學習和運用語言必備的四項基礎技能。[1] 寫,作為語言技能的重要方面,理所當然地成為考查的重點。漢譯英是屬于主觀性試題,十分考查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在中考試卷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所考查的知識點、題目的設計編排也越來越靈活。八年級漢譯英題一般是翻譯句子,即根據所給的漢語填空完成句子或者根據提示詞翻譯句子。此題型是了解學生英語基礎知識掌握情況的手段之一,又考查了學生綜合運用所學英語知識進行書面表達的能力。
從我所帶的兩個班的八年級學生期末考試試卷來看,得分較少的題型就是漢譯英。漢譯英對學生來說難度較大,它是一項綜合測試題,既要有詞匯量又要掌握好詞組、固定搭配,還要會運用語法知識,非常考驗綜合運用能力。從學生的翻譯作業及多次的測驗卷上,發現除了部分學生不記得單詞以外,大部分學生單詞記得挺牢,這些學生在平時的默寫單詞或聽寫單詞時都能寫對,可還是翻譯不對句子。
錯誤分析理論認為“語言錯誤是語言學習者在外語應用過程中出現的偏離目的語表達法的現象”。[2] 錯誤是學習者對目的語掌握程度的忠實反映,應當予以重視。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英語詞匯和語法知識,在進行漢譯英練習時,能夠較好地把握句子的大意,語言偏差較少。翻譯錯誤主要集中在詞匯和句法兩個方面,以詞匯方面更為突出。在錯誤分析理論的指導下,我對所教的八年級學生的漢譯英試卷和練習進行了采樣分析,從詞匯及詞匯應用錯誤、句法錯誤兩方面,分析語言錯誤的成因,提出應對策略,以幫助學生有效地提高英語水平。
2 錯誤分析
I.八年級學生翻譯錯誤統計表
II 針對表格的分析與討論
1.詞匯及詞匯應用錯誤
英語詞匯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其中,有實際意義的實詞是語言學習的重要部分,包括:名詞、代詞、形容詞、副詞、動詞和數詞。八年級學生已經擁有一定的語言積淀,具備一定的詞匯量和詞匯應用能力,其漢譯英練習中的錯誤分布呈現明顯的集聚傾向。
(1)動詞錯誤為主。英語動詞分為規則動詞和不規則動詞兩大類,其中規則變化的動詞包括以下三種變化形式:第三人稱單數形式,現在分詞形式(V-ing形式)和過去分詞形式(又叫過去式或V-ed形式);不規則變化的動詞需要逐個牢記。八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應用這幾種形式的場合,但是在具體應用時卻往往“忘記”將擬使用的詞匯變換成相應的形式。
例1:.文波長大后想當一名醫生。
When Wen Bo , he wants to be a doctor.
錯誤答案:grow up 正確答案:grows up
在隨后的習題講解中,我發現學生并非不知道此處需要應用第三人稱單數格式,也并非不了解第三人稱單數格式的變化規則,卻不清楚哪些是動詞,語法的欠缺、對英語詞性的不了解是造成此類錯誤的主要原因。另外,所收集到的語料中不乏“telled”,“laying”一類的“過度”應用所學變化規則類錯誤,這就要求學生牢記常用動詞的不規則變化形式。
同時,英語中很多動詞有自己的固定搭配,學生不熟悉動詞搭配的用法,就會出現很多錯誤。如下面兩個例子:
例2:他常常上學遲到。
He is always school
錯誤答案:late to 正確答案:late for
例3:現在,越來越多人對網上購物感興趣。
Now, more and more people shopping online.
錯誤答案:are / become intrested for 正確答案:are / become interested in
以上兩例中,都出現了搭配上的錯誤,需要學生在掌握詞語搭配的時候,在準確記憶的同時做好類似搭配的辨析。
(2)拼寫錯誤較多。如例3中的intrested。拼寫型錯誤是最為“可惜”的一類錯誤,但因其出現頻率很高(10.73%),值得英語教師予以關注。
例4:讓他們媽媽吃驚的是,這兩個男孩都不在房間。
,the two boys are not in the room..
錯誤答案: To there mothers surprised 正確答案:To their mothers surprise
例4出現了兩處拼寫錯誤:一是將形容詞性物主代詞“their”錯拼為指示代詞“there”;一是將名詞“surprise”錯寫成形容詞“surprised”。拼寫型錯誤大部分是可以避免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之外,還應當注重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梳理清楚不同詞性的拼寫方法,幫助學生樹立“細節決定成敗”的理念。
(3)詞類混淆型錯誤。詞類混淆型錯誤是指學生由于不明確已經習得的詞語類別,在語句應用中出現的各類錯誤。如:
例5:這兩個國家沒有什么區別。
錯誤翻譯:There is no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正確翻譯: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different”表示不同的,是學生在英語學習早期接觸并掌握的詞匯。提到“不同”,很多學生的腦海里都會浮現出這個詞,該詞的拼寫、發音都不是障礙,誤用的原因在于學生不了解詞性,different屬于形容詞,通常用于修飾名詞。在外語教學中,應當注意提醒學生在掌握音義的同時,明確詞的類別。
2.句法錯誤
句法錯誤主要指產生于句子結構層面上的各類錯誤。八年級學生漢譯英句法錯誤主要集中于中式英語表達、語義缺失及語義重復和基本句型轉換三個方面。
(1)中式英語表達。中式英語,是指“畸形的、混合的、既非英語又非漢語的語言文字,也可稱其為具有漢語特色的英語”。[3]究其原因是母語(即漢語)在英語習得過程中的負遷移。
例6:有一個問題,你走了我怎么辦。
錯誤翻譯:Having a problem,what should I do if you go away.
正確翻譯:There is a problem,what I should do if you go away.
與漢語注重意合不同,英語注重形合。每一個獨立的英文句子都應該包含一套完整的基本句型。在該題中,學生極易犯中式英語表達的錯誤,因為原句中主語省略掉了。翻譯時,對于省掉的主語一定不能坐視不理,直接譯為“have a poblem”這樣的無主句。明確英語行文的特點,在真正理解原句意旨的基礎上,冠以英文常用句型,如there be / remains之類的結構,才能避免中式英語表達的出現。
(2)語義缺失與語義重復。
例7:由于文化的不同,他們的關系在開始確實遇到了一些困難。
錯誤翻譯:Because of the rain, so they didnt go hiking.
正確翻譯:Because of the rain, they didnt go hiking.
英語中because與so單獨可以表示“因為 所以”的含義,此處造成了語義重復。類似的還有英語學習者十分熟悉的although和but。
(3)基本句型的轉換。
例8:她長得并不特別高,但是卻很美。
錯誤翻譯:She doesnt tall,but she is beautiful.
正確翻譯:She isnt particularly tall,but she is beautiful.
八年級學生基本了解英語的基本句型,但涉及到句型的變換,如肯定句變否定句、肯定句變一般疑問句、肯定句變特殊疑問句等時,就容易出現錯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講授句型轉換的方法,幫助學生樹立“萬變不離其宗”的理念,所謂的“宗”就是學生已經掌握的基本句型。
3 對教學的啟示
1.加強詞匯學習
詞匯學習仍然是八年級學生的一大挑戰,許多學生仍然沿用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不僅效率低,而且容易出錯,增減字母的現象十分常見。英語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幫助學生掌握英語詞匯:
(1)語音教學法。八年級學生受各種原因的影響,只能部分識別英語語音。由于英語單詞的讀音與拼寫之間有很大聯系,學好語音有助于學生更有效地背記單詞、擴展英語詞匯。馬承(2003)說過:“語音教學的成敗,直接關系到能否使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英語的興趣。”[4]因此,教師應多利用一些策略活動,如觀察歸納、語境模仿等進行語音練習。
(2)詞綴詞干教學法。教師可以適當幫助學生在理解詞綴含義的基礎上,通過分析詞綴詞干擴大英語詞匯量。
(3)語境教學法。詞匯的認知在語境中完成,借助圖片或者實物,學習過程生動而有意義。尤其是英語動詞,往往都有自己的常用搭配。將詞匯放到含有其常用搭配的語句中記憶,能夠有效改善學生的詞匯應用能力。
2.適當輸入語法教學
英語語法是困擾學生的另一大難題。與高年級學生不同,八年級學生沒有必要掌握精深的語法。八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英語語法知識,但知識基本呈散碎的狀態,不具備由點及線,以線帶面的能力,同時缺乏應用語言的能力。從《新課程標準(2011版)》的要求可見,學習英語語法要在“用”字上下功夫,在教學中應該遵循“語境中學習語法,學習語法是為了進行表達”的原則。
3.培養學生的英文思維模式
所謂英文思維模式,即用英語想英語的方式。傳統的教學方法過多地強調了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習得以后的應用。英語思維方式的培養應該從模仿開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增加英文授課的比例,多創造較為真實的語言環境,讓學生有話可說,親切自然。同時多做閱讀,多聽英語歌、看英語電影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英語思維模式。
參考文獻
[1]《英語新課程標準》(2011年版).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Corder,S. P. 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M].Oxford:OxfordUniversity Press,1981:10.
[3]Pinkham,Joan.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 [M]. 北京 :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0:4.
[4]馬承,2003.《馬承與英語三位一體教學法》,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作者簡介
張娟,中學英語教師,湖北省十堰市東風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