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強
摘 要:快速、便捷的公路交通網絡改善了城市經濟圈與外部的交流條件,加快了區域內部的經濟循環,帶動了城市經濟圈的開發和建設,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本文分析了公路交通運輸發展對內蒙古經濟發展的影響。
關鍵詞:交通運輸;公路;經濟
在各種交通運輸方式中,公路運輸比起鐵路、航運、空運所占比重更大,尤其在內陸地區,由于鐵路運輸的非直達性、內河的缺乏、空運成本高、以及高速公路建設的快速發展等諸多原岡,公路運輸已經成為地區間更直接、更有效的主要運輸方式。
1 公路運輸的特點
1、機動靈活,適應性強。由于公路運輸網比鐵路、水路網的密度要大十幾倍,分布面也廣,因此公路運輸車輛可以“無處不到、無時不有”。公路運輸在時間方面的機動性也比較大,車輛可隨時調度、裝運,各環節之間的銜接時間較短。尤其是公路運輸對客、貨運量的多少具有很強的適應性,這一點對搶險、救災工作和軍事運輸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2、可實現“門到門”直達運輸。由于汽車體積較小,中途一般也不需要換裝,除了可沿分布較廣的路網運行外,還可離開路網深入到工廠企業、農村田間、城市居民住宅等地,即可以把旅客和貨物從始發地門口直接運送到目的地門口,實現“門到門”直達運輸。這是其它運輸方式無法與公路運輸比擬的特點之一。
3、在中、短途運輸中,運送速度較快。在中、短途運輸中,由于公路運輸可以實現“門到門”直達運輸,中途不需要倒運、轉乘就可以直接將客貨運達目的地,因此,與其它運輸方式相比,客貨在途時間較短,運送速度較快。
4、 原始投資少,資金周轉快。公路運輸與鐵、水、航運相比,所需固定設施簡單,車輛購置費用一般也比較低,因此,投資興辦容易,投資回收期短。
5、公路運輸的操作方式比較簡單易學。公路運輸準入制度不如鐵路、航空和水路運輸那樣嚴格,相對來說行業進入比較容易。
2 公路交通運輸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依據
2.1 點軸開發理論
該理論認為隨著重要交通干線如鐵路、公路、河流航線的建立,連接干線地區的人流和物流將迅速增加,生產和運輸成本不斷降低,會形成有利的區位條件和投資環境。產業和人口向交通干線聚集,使交通干線連接地區成為經濟增長點,沿線成為經濟增長軸。對于公路交通而言,在區域發展過程中,大部分生產要素集聚在中心城鎮,并由公路運輸干線將其聯系在一起而形成“軸”,即公路沿線形成各種工業園區、特色產業帶等,從而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2.2 區位理論
區位理論認為距離消費市場的遠近對農作物布局存存重大影響,并認為在運費、生產成本和市場價格三者中,運費是農業區位選擇的決定性因素。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交通運輸的發展狀況對運輸成本的影響直接關系到區域經濟的發展。而作為內陸地區,特別是農村地區,由于最主要運輸方式為公路交通運輸,其快速直達的特點大大節省了各種工業原材料、貨物及農產品的運輸費用與運輸時間,這就為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
2.3 中心-外圍理論
中心-外圍理論認為,任何國家的區域系統,都是由中心-外圍兩個子空間系統組成。資源、市場、技術和環境等的區域分布存在客觀差異。當某些區域的空間聚集形成累積發展之勢時,就會獲得比其外圍地區強大得多的經濟競爭優勢,形成區域經濟體系中的中心。外圍(落后地區)相對于中心(發達地區),處于依附地位而缺乏經濟自主,從而出現了空間二元結構,并隨時間推移而不斷強化。不過,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市場之間的聯系加強以及城市化的加快,中心與外圍的界限會逐步消失,即最中心區域經濟的持續增長將推動外同空間經濟發展并逐漸向一體化方向發展。在內陸地區,公路交通是連接城市及其外圍農村的主要紐帶,公路交通的完善是落后地區招商引資、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必備條件之一, 因此,公路交通運輸的發展對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及城鄉經濟一體化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3 公路交通運輸發展對促進內蒙古經濟發展影響分析
公路交通的落后,一直是制約內蒙古經濟發展的瓶頸。過去,由于這個地區農村公路發展相當滯后,沒有便利的交通,城鄉連接不暢,農民出行相當困難,農產品沒有銷路,農村經濟結構不合理,極大地阻礙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限制了農民生活的改善。自2000年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國家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內蒙古加快了發展交通的步伐,修通了一條條通村路、資源路、旅游路。依托公路,資源優勢迅速轉變成現實的經濟優勢,有力地推動了內蒙古經濟的發展和計會的全面進步。
內蒙古通過公路交通發展,其經濟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交通加快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通過公路建設,改善了城鄉交通,為農民增收創造了條件,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依靠川主科技、華力農化等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優質米、淀粉薯、生態畜、特色菜”等特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農民收入連年增長。
第二、文化旅游產業快速發展,打造國際標準化旅游城市邁開步伐。交通的發展促進了文化旅游產業快速發展,以建設“草原凈土,熱情內蒙古”為主導,大力發展了“國際賽馬節”等文化旅游產業,加強了配套設施建設,著力打造國際標準化旅游城市。交通促進了旅游經濟快速持續健康發展。
第三、市場進一步完善。公路基礎設施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促進了以商貿為主的第三產業得到發展。按照“搞好大流通、建設大市場、組織大貿易、促進大發展”的發展思路,加速發展了以商貿業為主的第三產業。
從內蒙古公路建設的發展過程來看,公路交通運輸的建設與地區經濟發展二者之間是一種相互影響的關系。只有公路交通運輸的發展先于區域經濟發展時,才能起到對區域經濟的拉動和牽引作用,真正體現它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關系。
交通運輸的發展是區域經濟增長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因素。從內蒙古農村公路交通運輸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情況來看,公路交通的發展其作用主要體現在:第一,在解決“三農” 問題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農民生產生活基本條件、農村投資環境、農村產業化程度、農民增收等方面得到了改善。第二,縮小了城鄉差距,促進農村地區的城鎮化建設以及地區經濟均衡發展。第三,提高地區資源整合度,優化產業結構,通過公路交通引導企業合理聚集,完善小城鎮功能,壯大縣域經濟,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更多、更快向外轉移,加快了農村地區的城鎮化進程。進而,吸引更多的外來投資促進產業結構和生產力的合理布局,同時使區域內的產業和資源向外部發展,形成規模經濟,提高競爭力。第四,通過公路交通運輸的發展,為加強地區間的競爭、合作與交流創造了有利條件,進而可以達到消除地區壁壘、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建立區域統一開放的市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