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新聞出版業經歷了從傳媒國有到新聞出版單位體制改革,經濟層面和經營管理實現了眾多突破。從被新媒體沖擊,到近年來傳統新聞出版業與新媒體融合趨勢,我國新聞出版業發生了眾多的變化,如何在改革中謀求發展是我國新聞出版業要繼續面對的研究在當下如何管理、改革新聞出版業,就必須理清我國傳媒業發展歷程和國家政策變化。
關鍵詞:新聞出版業;改革;發展
新聞出版業改革有其歷史淵源,與建國以后我國傳媒業體制變化有著密切關系,要研究在當下如何管理、改革新聞出版業,首先要理清我國傳媒業發展歷程,由于新聞出版業在傳媒改革中是首當其沖的,為了便于探討,以下的歷史脈絡梳理將針對中國傳媒業進行。
中國的傳媒發展,始終與政治變遷密切相關,與中國共產黨的意識形態變遷密不可分。不僅因為政治屬性是中國媒介本源性特征,喉舌論與意識形態宣傳功能始終是中國媒介主要論斷與首要職能,而且“黨管意識形態”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重要原則和制度,是堅持黨的領導的一個重要方面,必須始終牢牢堅持,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進一步講,研究與中國傳媒改革相關的意識形態變遷實質上是討論作為政治組織的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變遷與傳媒改革的關系。
我國傳媒改革是歷史的產物,經歷了大致三個階段的變化:
1 改革開放以前
建國后變成傳媒國有制。隨著建國后社會主義改造運動的進行,國有化運動推及到整個經濟、社會和文化領域,傳媒國有制也因此確立。傳媒的社會主義改造實質上就是產權國有,組織及其人員的模式和觀念乃至行為的國有化、集體化,而且將任何與資本主義和私有制有關的組織模式、觀念等都納入到了被改造或敵對的范疇,傳媒機構也因此成為全額財政撥款的事業單位。中國傳媒國有體制、官僚化的組織結構和行政化的行業格局隨之形成。
2 傳媒改革初步開展
改革開放后,鼓勵、促進和提高傳媒機構和行業在經濟方面的發展與壯大始終是改革開放以來傳媒改革的主線和核心內容。傳媒改革在經濟層面和經營管理上有許多突破。但在經濟上公有制為主體,公有資產和資本、國有經濟在社會總資本和經濟發展中處于優勢地位;此外,權力的重要性、獨霸性和滲透性變化甚微。由此,媒介國有制仍居于主導地位,喉舌的性質不能變,黨管媒體不能變以及正確的輿論導向不能變。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變化:
(一)原有單一的事業單位趨向現代企業與現代事業的分化。新聞產業化已成主流,主要表現辦隨著事業單位改革的發展普遍實行了編輯權和經營權的相對分離,注重以市場原則重新配置各種新聞資源,注重業務與市場的融合,并嘗試跨業經營。新聞業管理體制改革分類管理之路。而對于大多數新聞單位而言,大眾化、行業化、綜合性、地域性強的媒介,市場性較強,能夠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并能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從體制上完全轉化為企業。那些意識形態較為濃厚的、涉及公民整體利益的、不能依賴市場機制存活的非競爭性媒體,它們可依賴政府預算撥款和政府監管以平衡企業化市場化帶來的價值與行為偏差,這對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國家長遠利益十分有利。
(二)新聞業管理模式將在社會責任和市場功能之間選擇。商業型媒體盈利是目的,內容與節目是手段;責任型媒體社會效益是目的,盈利是手段。我國新聞媒體強調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手都要抓,歸根結底還是確保社會效益,其實這就是在市場功能與社會責任間的徘徊與選擇。
(三)新聞媒體大眾化與小眾化的分野將使新聞產品的銷售與質量品位同等重要。高內容品位是關鍵,特別是主流媒體,發行量大,收視率高,影響面大,在引入市場機制后,依然要堅持服務公眾利益原則—兼顧多元文化,即服務大眾也服務小眾,也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既穩占市場份額又不失品位與特色,從而發揮各自獨特的傳播功能。
3 深化改革時期
到2010年底,相當一部分具備市場運作能力的新聞出版單位改制成企業化運作,融資渠道的多元化,為新聞出版業注入了新的血液,促進了新聞出版業在社會改革中的發展。下面就通過2014年國家對新聞出版業的幾個指導政策,分析新聞出版業新發展動態:
(一)穩步推進經營性新聞出版單位體制改革。
推動黨政部門與其所屬新聞出版企事業單位進一步理順關系。繼續推進生活、科普等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轉企改制;推動已轉制的國有新華書店、圖書出版社、電子音像出版社、非時政類報刊社等新聞出版企業進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根據中央統一部署,選擇若干家已轉制的重要國有新聞出版企業,開展特殊管理股制度試點;探索國有新聞出版企業股權激勵機制,經批準允許有條件的國有新聞出版企業開展股權激勵試點;在堅持黨管媒體、黨管干部、確保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推動將公益性新聞出版單位中經營性部分轉制為企業,進行公司制、股份制運作,增強市場運營能力。
新聞出版單位體制改革是逐步推進的,從具備市場運作能力的新聞出版單位到逐步放開公益性新聞出版單位內部改革,市場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這也是順應當下社會現實的需要,這樣有利于增強公益性新聞出版單位的競爭力。而更多的是其他改制后的新聞出版單位,通過改制轉變了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融資渠道的多元化,為新聞出版企業注入新的血液。更有捆綁式兼并重組,其他行業企業兼并新聞出版單位等。從全體來看,這樣的局面有利于產生更多更好的新聞出版作品。
(二)通過多種渠道支持實體書店發展。
開展全民閱讀活動,中小學設專門閱讀課,并嚴格落實,不得被其他課替代;國家專項資金撥款支持實體書店經營,部分試點城市對民營實體書店推出扶持及免稅政策。
部分城市也在積極起草相關文件支持實體書店發展。而目前國內實體書店也在嘗試走新的發展道路,開辟專門的閱讀區域,提供舒適的閱讀空間等諸多嘗試,未來實體書店的發展值得關注。
(三)重視版權。
國家版權監管平臺建設進一步得到完善;網絡轉載等使用作品依法付費;依法嚴懲侵權盜版等行為,維護著作權人合法權益,努力形成一創成名、一創致富、一創終身享有、一創利及后人的環境。
2014年國家制定通過了軟件正版化制度;開展“劍網2014”專項活動,打擊網絡侵權盜版行為,申請加入《馬拉喀什條約》(為盲人、視障者和其他閱讀障礙者獲得已出版作品提供便利的一個條約)等活動,無一不體現了當下對版權保護的重視。版權保護,有利于新聞出版市場健康有序競爭,對總體上促進市場繁榮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四)推出新聞出版改革發展項目庫。
從各地申請的新聞出版項目中層層挑選后,最后嚴格盲審后得以入庫。新聞出版改革項目庫得到中央和地方各類資金資助。這些項目的實施對新聞出版業從傳統出版向數字化轉型,從傳統印刷向綠色印刷、數字印刷轉型有重要意義。
(五)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
由單一的經營報紙或廣電轉型為如今的以資本為紐帶的跨媒體跨行業跨地域融合,既是順應時勢的脫困舉措,也是面對日趨復雜的媒介生態的積極行動。
以南方傳媒報業集團改革為例,分析這個階段的一個典型代表——傳媒集團的發展之路。傳媒集團在報業集團運行實踐中扮演以下三個角色:
一是整個集團資源的合理配置者。在集團辦報階段,報業集團首先是集團所有資源的配置者,根據不同細分市場的競爭形勢,有效配置集團的資源,推動媒體在各自細分市場的競爭和發展,為它們的成長創造價值,集團要為下屬媒體創造價值,就是為它們提供資源、知識、技術和能力的支持,推動它們打造媒體品牌,不斷地影響,引導和激勵品牌媒體不斷創新。
二是整個集團報系結構和媒體發展的協調者。南方傳媒報業集團相繼成立了21世紀報系、南方周末報系、南方都市報報系。從內容上看,在報業集團內部成立報系,通過文化理念的統一,市場戰略協同和內部資源整合。獲得強大的協同效應,為報系內媒體的成長和發展創造價值,并逐步培育出相對一致或接近的亞文化群體,有效地推動各報系內部各個媒體的全面發展。從運營上看,這樣做可以有效地降低集團的運營成本,使整個集團資源的利用率提高,加快報系內部各媒體的發展。
三是傳媒產業化戰略運營的創造者。傳媒集團根據報刊產業發展的需要,通過清晰的產權紐帶,從戰略運營的層次聯結報業發展所需要的更多資源,并根據市場競爭的不斷變化,將各種各樣的資源調配成為最佳的資源組合,保證集團在動態的變化中獲得持久的競爭優勢。
由此可見,中國新聞出版業始終便隨著社會意識形態變化而發展;媒介不僅具有意識形態屬性,而且是塑造人們意識形態的重要載體,同時,意識形態變遷深刻地影響著媒介制度、體制,決定、推動或制約著傳媒改革。由此可見,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尤其是目前我國改革關鍵時期,新聞出版業改革仍是大勢所趨。
參考文獻
[1]黃玉波,張金海.“部分剝離”到“整體轉折”——當前中國傳媒體制改革初探[J].新聞大學,2006,(3)
[2] [美] 道格拉斯·諾斯著,劉守英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業效》,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第379頁
[3] [匈牙利]雅諾什·科爾奈著,張安譯:《社會主義體制——共產主義政治經濟學》[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24-28
作者簡介
王新新(1989—),女,山東省泰安市人,工作單位:武漢理工大學文法學院,職務: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數字出版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