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路陽
摘 要:會話含義是現代語言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基于合作原則理論,以楊伯峻的《論語譯注》為主要文本,對《論語》中的言語進行統計分析。文章主要研究孔子與其弟子、諸侯、卿大夫的會話,重在通過舉例來研究孔子在違反合作原則的情況下產生的會話含義及效果。此研究能夠使人們比較準確,快速地理解和領悟孔子的微言大義,從而推廣儒家經典,同時對語用學的教學也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孔子;《論語》;會話含義;合作原則
1 引言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論語》對中華民族的思想產生了極大影響。宋代宰相趙普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新時期,儒家思想倍受關注,本文即以會話含義理論為基礎,來研究孔子的言語。依照資料,針對孔子言語的論文皆從修辭學、語言觀等方面進行論述。如:陳汝東(2003)在孔子言語修辭觀上做了系統的分析,另外,李克堅(2009)對孔子的語言觀進行了研究。張曉芒、畢富生(2008)從語用學意義及社會功用對孔子言語進行了研究。但從語用學的會話含義理論對《論語》中孔子言語進行系統分析的研究在國內尚屬空白。文章對《論語》中孔子的會話進行分析,探析孔子是如何使用會話含義來教育弟子、說服當政者、影響當時諸侯列國的。為孔子的語用學研究提供了新視角,便于更好地理解孔子儒學思想,同時也進一步印證了會話含義理論,加深對會話含義理論的認識,將研究推向更深層次。
2 研究設計
該研究采用的是實證研究,研究語料以楊伯峻的《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版)為主要今譯文本,《論語正義》作為補充語料。文章主要運用統計分析的方法研究孔子的言語。整理出帶有會話含義的會話并按違反的合作原則類型進行分類,對各個類型做深入分析;最后,統計出違反各項準則的頻率,得出那一項準則違反的最多。
3 會話含義理論
在會話含義理論的領域中格賴斯認為真正的會話含義理論是“本質上是一種關于人們如何運用語言的理論”(Levinson 1983)。格賴斯認為會話含義的產生,是因為人們在說話時偏離了正常的行為原則。并提出在談話過程中,雙方為了溝通順暢,都會潛意識遵守“合作原則”(封宗信 2008)。具體體現為四條準則:數量準則(maxim of quantity),即說話者只說交際所需要的信息,不要說多于需要的信息;質量準則(maxim of quality),即說話者不要說自己認為不真實的話,不要說缺乏足夠證據的話;關聯準則(maxim of relation),即說話前后要有關聯性,不說與話題無關的話;方式準則(maxim of manner),即話語要避免晦澀、歧義,說話要簡練而有條理。“人們在交談時應最大限度地、有效合理地遵守這些合作準則。應該真誠、貼切和清楚地講話,同時提供足夠的信息”(Levinson 1983)。“近年來,此方面研究有很多,但構建完整、深入、的理論與實踐體系仍有很大研究空間,可以通過相互學習,借鑒,不斷推動本學科的發展”(丁安英 2007)。
4 《論語》中的會話含義分析
孔子提出了一套調節人際關系的語言使用原則和方式,這是對人類文化的一大貢獻。“如果我們持批判繼承的態度,孔子的語用觀對我們仍有啟發和借鑒作用”(王忠磊 2009)。以下則是對《論語》中會話的會話含義分析。
4.1 孔子違反合作原則產生的會話含義分析
4.1.1違反關聯準則產生的會話含義
(1)【原文】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 (選自為政篇,第二十一條)
【譯文】有人問孔子:“先生為何不從政?”孔子說:“孝啊,就是孝順父母、兄弟友愛,以這種品德影響政治,這就是參政。”
此段會話中,孔子違反的是關聯準則,沒有直接回答對方的問題。而是以“孝”字來跟聽話人解釋自己不從政是因為在孔子的思想中不僅只有做官才算從政,他認為以自己的品德影響政治也算是參政的一種方式。這需要聽話人認為孔子是遵守合作原則的,進而去推斷孔子的會話含義,從而才能理解孔子不從政的理由。
4.1.2違反數量準則產生的會話含義
(2)【原文】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正為此意。”曰:“禮后乎?”子曰:“啟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選自八佾篇,第八條)
【譯文】子夏問:“‘笑臉真燦爛啊,美目真嫵媚啊,天生麗質打扮得真高雅啊。是什么意思?”孔子說:“先有宣紙,然后才能繪畫,就是這個意思。”子夏問:“先有仁義,后有禮法嗎?”孔子說:“子夏,你啟發了我,可以開始同你談詩了!”
“數量準則就是不要讓你的陳述在信息上弱于你所知道的程度,除非你的陳述與信息原則相抵觸,聽話人推論:相信說話人提供的已經是他所知道的最強的信息”(冷帆 2003)。
此段會話中數量準則的違反體現在說話人提供的信息不夠交際所需。孔子并未對子夏提出的問題給出交際所需的答案。而是說“如同繪畫,就是這個意思”。這就需要子夏自行去推導孔子的會話含義,才能理解孔子意為只有有了基礎,才能在基礎上加以修飾或進行下一步工作。關于仁義,禮法的問題,孔子也沒有明確作答,而是說子夏啟發了他。孔子給出的信息量是不夠的,子夏難以領悟仁義和禮法的關系是否如自己想的那樣。
4.1.3違反質量準則產生的會話含義
(3)【原文】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汝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選自八佾篇,第六條)
【譯文】季氏準備祭祀泰山。孔子對冉有說:“你不能阻止嗎?”冉有說:“不能。”孔子說:“天哪!難道說泰山會接受他們的無禮朝拜嗎?”
“說話人認為聽話人有能力確定或領會會話中所提到的假設是必須的”(姜望琪 2012)。此會話中孔子認為季康子祭祀泰山是無禮的行為,孔子把泰山類比成人,說泰山不會接受他們無禮的朝拜。可事實上,泰山只是一座靜止的山,并無人類思考的能力,所以無所謂接受與否。此會話含義就是在表達季朝拜泰山是無禮的,多此一舉。
4.1.4違反方式準則產生的會話含義
(4)【原文】仲仁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選自顏淵篇,第二條)
【譯文】仲弓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出門辦事如同去接待貴賓,使喚百姓如同去進行重大的祭祀。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強加于別人;做到在諸侯的朝廷沒人怨恨;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沒人怨恨。”仲弓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話去做。”
以上會話孔子違反了方式準則,在回答弟子仲仁關于“仁”的問題時有些晦澀,話語難懂,讓仲仁不能立即參透其中的玄機,因為“愚笨”不能理解孔子的話,所以只能先照著行事。提醒大家應在進行會話時“不要無故使用冗長的、隱晦的或有標記的表達方式”(楊達復 2003)。
5 結論
文章運用會話含義理論對《論語》中孔子的話語進行分析,統計。145段會話中違反合作原則的有18段,孔子有12段會話違反合作原則。可知《論語》中孔子通過違反合作原則來間接,有效地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其話語能夠得到弟子、卿大夫的思考和理解。孔子違反合作原則產生的會話含義使說話得體、有效。總之,對《論語》中孔子會話含義的研究能夠豐富我們對語言表達方式的認識,有助于了解孔子言談方式與漢語成長的關系,了解孔子話語是如何影響其弟子、時人乃至后人的。
參考書目
1. Grice H.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5:164.
2. Levinson S.C. Pragmatics [M]. Cambridge: CPU, 1983.
3. 陳新仁. 新編語用學教程 [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52.
4. 丁安英. 走進讀題時代:從言語行為理論看新聞標題 [D]. 曲阜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32.
5. 封宗信. 格萊斯原則四十年 [J]. 外語教學,2008(5).
6. 姜望琪. 會話含義新解 [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3).
7. 劉寶楠. 論語正義 [M]. 北京:中華書局,1990:143.
8. 冷帆. 論新格萊斯會話含義理論的發展 [J]. 天中學刊,2003(18):117—118.
9. 王忠磊. 孔子的語用觀 [J]. 語文學刊,2009,(12):14—15.
10. 楊伯峻. 論語譯注 [M]. 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2月第2版.
11. 楊達復. 格萊斯:會話含義的推斷 [J]. 外語教學,2003(1):11—15.
12. 楊信彰. 語言學概論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