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華容春琳(浙江師范大學圖書館,浙江金華321004)
?
圖書館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知識服務研究*
李林華容春琳
(浙江師范大學圖書館,浙江金華321004)
[摘要]從發文數量、發文期刊分布來看,圖書館界對留守兒童知識服務的研究還屬于起步階段,質量有待提高,其內容主要涉及圖書館對農村留守兒童提供知識服務的必要性與意義、留守兒童閱讀現狀的調查、為服務留守兒童的圖書館建設以及圖書館對留守兒童知識服務的方式與實踐。為深化對留守兒童的知識服務,圖書館需要與政府、社會力量、學者、社會工作者等合作,同時聯合圖書館的力量,建立區域性農村留守兒童的知識保障聯盟。
[關鍵詞]圖書館知識服務農村留守兒童多元合作
[分類號]G252
*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聯重點課題“面向農村留守兒童的閱讀推廣研究”(編號:2014Z075)成果之一。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而出現的特殊結構性社會問題,根據全國婦聯2013年發布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占農村兒童37.7%,占全國兒童21.88%,其中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規模為2948萬,幾乎占留守兒童的一半。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農村留守兒童并沒有引起國家與社會的廣泛關注。2004年以來,我國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多年聚焦“三農問題”,而有關留守兒童作為“三農問題”的衍生物,留守兒童問題也得到應有的重視,特別是2004年教育部組織召開“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座談會,標志著留守兒童問題正式進入政府的工作日程。而有關留守兒童問題的報道、研究也開始升溫,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逐漸引起社會關注。在義務教育解決了留守兒童“有書讀”的問題后,面對教育資源的不足,怎樣保證他們的教育公平成為政府與社會關注的重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我國教育的三大支柱,圖書館作為社會教育的重要機構,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知識服務是圖書館義不容辭的責任。筆者對圖書館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知識服務的理論與實踐現狀進行描述與分析,總結成績,并找出其中的不足,以便為圖書館進一步服務農村留守兒童提供參考。
1.1文獻的年度分布
筆者以“圖書館”+“留守兒童”為主題詞,時間截至2015年4月,在中國知網的期刊庫檢索,得到82篇論文,在會議文獻庫檢索,得到10篇論文,去除6篇報導性文獻與兩篇重復文獻,共有84篇論文。同時,以相同檢索條件在維普中文科技期刊庫進行檢索,剔除與中國知網重復文獻與報道性文獻,得到7篇文獻。這樣,關于圖書館對留守兒童服務的文獻總共91篇,這些文獻大體上代表了圖書館為留守兒童提供知識服務的研究現狀。筆者再以“留守兒童”+“教育”為主題詞在期刊庫、博碩士論文庫、會議庫里進行查詢,檢索到3716篇文獻,以“圖書館+留守兒童”為主題的文獻占“留守兒童+教育”文獻的2.4%,顯然,相對于學界對留守兒童教育的如火如荼研究,圖書館對留守兒童知識服務的研究,不論從理論與實踐看,都明顯滯后。按時間排列,這91篇論文年度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圖書館為留守兒童提供知識服務研究文獻的年度分布
由表1可以看出,圖書館為留守兒童提供知識服務的研究文獻呈逐年上漲趨勢,這一主題越來越受到圖書館界的重視,但總體來說,圖書館對為留守兒童服務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研究文獻總數還很少。同時,“留守兒童”一詞最早是1994年由上官子木提出,1994~2003年有40篇文獻,到2004年后對留守兒童的研究呈井噴式增長[1],相對于學界對留守兒童的重視,圖書館界到2007年才開始關注留守兒童,反應比較滯后。
1.2文獻的期刊分布
文獻的期刊分布也是判斷某一主題成熟度的重要標志,表2是“圖書館+留守兒童”主題文獻的期刊分布,收錄了發表兩篇以上文獻以及CSSCI收錄范圍的期刊。

表2 圖書館為留守兒童提供知識服務研究文獻的期刊分布
經統計,在圖書情報類的權威期刊、一級期刊沒有發表過圖書館為留守兒童提供知識服務的研究論文,CSSCI范圍內的核心期刊發表的論文為16篇,占論文總數的17.6%,總體來說,發文的質量有待提高;在這19種文獻中,只有《出版發行研究》《農業考古》屬于專業外期刊,情報專業期刊屬于主要發文陣地。
學界對圖書館為留守兒童提供知識服務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其研究的主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2.1圖書館為留守兒童提供知識服務的必要性與意義
我國圖書館絕大部分都分布在人口比較集中、文化程度高的城市,而留守兒童絕大部分都生活在地域偏僻、文化落后的鄉村,從現實條件來看,城市的圖書館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知識服務,存在人力、物力、地域等條件的限制。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及本世紀初,農村留守兒童并沒有引起國家與社會的足夠重視,圖書館也沒有意識到對留守兒童提供知識服務的重要性。自2004年,留守兒童問題引起政府與社會的廣泛關注,特別是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明確提出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后經過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十八大等重要會議的強調和部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成為我國政府工作的重心之一。同時,圖書館界也在解決了“收費與免費”之爭后,為所有人提供普遍均等的服務也成為圖書館人的理想與目標。在這種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群體也進入了圖書館的視野,周堅宇認為圖書館為留守兒童提供閱讀指導是實現圖書館社會教育職能的重要途徑與保障弱勢群體閱讀權利的有效方式[2],傅爾玲從圖書館為所有人均等服務的理想與目標角度論述了圖書館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知識服務的必要性[3]。公平是一個公民社會的重要特征,教育公平是公平的最基本表現方式,農村留守兒童與城市兒童相比,所擁有的教育資源比較貧乏,教育過程的不平等必然導致教育結果的不平等,因而農村留守兒童屬于“累積劣勢”的一代,鄧李君等從教育公平角度論述了圖書館的補償教育對留守兒童的重要意義[4]。
2.2留守兒童閱讀現狀調查
為了有針對性地為留守兒童提供知識服務,首先必須對留守兒童的閱讀現狀有清晰的把握,因而對留守兒童的閱讀現狀進行調查是圖書館為留守兒童提供服務的第一步。鄧小昭等通過對留守兒童課外閱讀物理環境、精神環境的調查,取得了留守兒童課外閱讀環境的客觀數據,并提出了改善留守兒童課外閱讀環境的建議[5];鄧倩通過問卷調查得出了農村留守兒童的閱讀文化生活不容樂觀的結論[6],同時分析了淺閱讀時代農村留守兒童的5種閱讀偏向,并提出了對留守兒童進行由淺入深閱讀引導的策略[7]。盡管有研究表明父母進城務工對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有正面與負面兩方面的影響,相同環境下的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也沒有顯著的差異[8],但與城市兒童相比,農村留守兒童的閱讀環境差、閱讀資源少,城鄉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
2.3圖書館為服務留守兒童加強自身建設
為了更好地服務農村留守兒童,圖書館需加強自身建設。楊婭探討了創建留守兒童圖書館的可行性[9];鄧倩分析了西部留守兒童產生“圖書館距離”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強西部圖書館建設的3項舉措[10];楊靖、黃京華則從宏觀角度構建圖書館三級支撐體系,打造圖書館面向西部農村留守兒童服務的保障系統[11]。為了更好地服務農村留守兒童,圖書館需借助國家現有的文化工程,如文化部的“農家書屋”工程,爭取更好的資源,加強農村學校圖書館、鄉鎮圖書館、農村社區圖書館等,與農村留守兒童密切聯系的基層圖書館的建設,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適合的讀物,充分發揮這些基層圖書館的作用。
2.4圖書館為留守兒童服務的方式與實踐
對于圖書館如何為留守兒童服務,各圖書館根據自身的資源優勢展開各種服務,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方式:建立留守兒童流動圖書館、在館內開設留守兒童輔導室、開展各種讀書活動、舉辦專題知識講座[12,13]。劉良璧探討了高校圖書館對留守兒童提供拓展服務的路徑[14]。繪畫藝術治療是以繪畫為中介的獨特心理治療干預手段,易紅、王祝康介紹了重慶圖書館為留守兒童開展繪畫藝術治療的實踐[15]。真人圖書館是圖書館界興起的一種全新的服務方式,孫華瑋等借鑒高校圖書館的經驗,依托城市圖書館并結合基層圖書館的設施,提出了真人圖書館為農村留守兒童服務的具體措施[16]。總體來說,目前圖書館對留守兒童提供的知識服務分為資源保障與服務拓展兩方面,建立留守兒童流動圖書館、輔導室等屬于資源保障,而開展讀書活動、舉辦專題知識講座等屬于服務拓展。目前,圖書館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知識服務,其重點不在于創新服務方式,而是在已有服務的基礎上,保持其持續性,并逐漸擴大服務對象的范圍,力爭建立覆蓋區域內所有留守兒童的知識保障系統。
從內容上看,對圖書館為留守兒童提供知識服務的研究范圍比較窄,大部分文獻都是根據留守兒童課外閱讀的現狀提出圖書館為留守兒童提供知識服務的模式,以及一些圖書館為農村留守兒童開展的知識服務實踐活動的介紹與經驗性總結,而具有前瞻性、可以領跑圖書館為留守兒童服務的具有指導性意義的理論研究還相對較少。從現狀來看,是否對留守兒童提供知識服務,以何種方式進行知識服務以及對留守兒童提供知識服務的范圍與程度,都是各圖書館根據自身的資源優勢與便利程度選擇,在服務對象的選擇方面具有一定的隨意性,這種知識服務的范圍只屬于“點”,不屬于“片”,更不屬于“面”,因而圖書館怎樣突破“點”的范圍,建立涵蓋所有留守兒童的知識保障體系,是圖書館為留守兒童提供知識服務的難點。
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為留守兒童提供知識服務與知識保障也不是僅依靠圖書館的力量就能獨立完成,為進一步擴大、深化圖書館對留守兒童的知識服務,圖書館應聯合各種力量,開展多元合作,才能更好地為留守兒童服務,保障他們的知識權利。
3.1與政府合作,爭取政府的全面支持
我國目前還是政府主導型社會,政府行為帶有權威性、導向性和長效性。因而,政府最有能力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在為留守兒童提供知識保障方面,政府也應占主導地位。政府在保障留守兒童知識權利的職責主要體現在3方面。其一,法律與政策支持,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保障留守兒童的權利。在國家政策方面,2012年,國務院下發的《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保障農村留守兒童平等教育的權利;2013年,教育部等五部門發布了《關于加強義務教育階段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和教育工作的意見》,也提出要切實改善留守兒童教育條件。圖書館可以這些政策為契機,強化對留守兒童的知識服務。其二,政府利用其權威性,協調社會資源,政府通過部門協調,能統籌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之間的關系和力量,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充分發教育、民政、共青團、婦聯等組織的作用,調動全社會參與到為留守兒童知識保障中來,圖書館需加強與當地政府的溝通與合作,配合政府做好協調工作。其三,在財政方面,除爭取留守兒童專項教育基金外,圖書館還可以充分利用國家層面的“知識下鄉”工程、“農村書屋”工程等以及地方政府的知識工程,如浙江省的“書香校園”工程,為留守兒童爭取更多的知識資源。
3.2館際合作,建立區域性農村留守兒童的知識保障聯盟
圖書館界為實現資源共享而合作具有悠久的歷史,我國區域性圖書館聯盟也初具規模,其合作項目主要是聯合編目、公共數據查詢、電子資源采購、館際互借、合作存儲文獻、網上參考咨詢、培訓等[17],這些區域圖書館聯盟在組建模式、合作模式、管理模式、資源建設模式、協作服務等方面均體現了聯盟良好的運作態勢,為建立區域性農村留守兒童的知識保障聯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我國圖書館為留守兒童的知識服務處于自發狀態,各自為政,這樣一方面會造成資源的重復浪費,另一方面又使得部分留守兒童不能獲取圖書館的知識資源。區域內各圖書館分工合作,建立地區性留守兒童知識保障聯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以上缺陷。結合我國圖書館的現狀與留守兒童分布的特點,以地區為單位,市、縣級公共圖書館為主導力量,聯合下級的鄉鎮圖書館、農村社區圖書館以及農村學校圖書館,建立起為留守兒童知識服務的區域圖書館聯盟,聯盟共同制定留守兒童知識服務的總體目標,并明確各自的職責與分工。在保障聯盟里,市縣圖書館為鄉鎮圖書館、農村社區圖書館、農村學校圖書館提供業務指導與知識資源,鄉鎮圖書館、農村社區圖書館是農村校園圖書館和縣、市級公共圖書館的必要補充與支撐。
3.3與社會力量合作,爭取更多的知識資源
社會支持是指一組個人之間的接觸,通過這些接觸,個人得以維持社會身份并且獲得情緒支持、物質援助、服務和新的社會接觸[18],社會支持在留守兒童的教育、心理、社會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留守兒童作為特殊的弱勢群體,很多企事業單位、新聞媒體、慈善組織等都以各自的方式參與到為留守兒童提供知識援助中來,如新浪浙江與浙江省團委發起的“心靈書屋”工程、寧波鄞州區文廣新局、《寧波日報》等主辦的“漂流書庫”等,社會力量對留守兒童的知識援助日益成為留守兒童知識援助的主力。一般來說,社會力量的影響比較大,資源比較廣,他們為留守兒童提供的知識援助大多為資源保障類型。圖書館作為專業的知識服務組織,可以加入到這些活動中來,用專業知識指導這些活動,進而優化知識資源的配置,并對社會為留守兒童提供知識援助進行后續跟蹤,保證活動的持續性。
3.4與名人、學者、社會工作者、青年志愿者等合作,加強留守兒童的閱讀指導
按社會對留守兒童支持的主體分,可以分為群體社會支持與個體社會支持,與群體社會支持相比,個體社會支持能夠進行面對面的指導,能根據留守兒童個體面臨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圖書館與名人、學者合作,舉辦主題講座、讀書活動等,利用名人效應激發留守兒童的閱讀熱情,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雖然社會工作在我國實踐時間不長,但其蓬勃發展的態勢已經成為幫助留守兒童的重要力量,同時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進行有益支持的高素質人才還主要是大學生、青年志愿者行動等零散形式。圖書館可以與社會工作者、大學生、青年志愿者等配合,密切關注留守兒童的閱讀水平,解決他們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從而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楊國才,朱金磊.國內外留守兒童問題研究述評與展望[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113-119.
[2]周堅宇.關于圖書館如何做好農村留守兒童閱讀指導的思考[J].圖書館建設,2013(12):50-54.
[3]傅爾玲.關愛留守兒童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J].四川圖書館學報,2015(1):14-16.
[4]鄧李君,等.基于農村書屋、鄉鎮圖書館、學校的留守兒童補償教育模式研究[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3(5):19-23.
[5]鄧小昭,等.農村留守兒童課外閱讀環境研究——以重慶市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13(5):50-55,37.
[6]鄧倩.農村留守兒童閱讀現狀的調查分析——以重慶市為例[J].出版發行研究,2015(1):80-83.
[7]鄧倩.淺閱讀時代農村留守兒童閱讀現狀與對策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4(11):119-122.
[8]張顯宏.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狀況的實證分析——基于學習成績的視角[J].中國青年研究,2009(9):60-64.
[9]楊婭.創建“留守兒童圖書館”的可行性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8):136-137.
[10]鄧倩.面向農村留守兒童的西部鄉鎮圖書館建設[J].圖書情報工作,2011(19):101-105.
[11]楊靖,黃京華.構建圖書館三級支撐體系提升西部農村留守兒童媒介素養[J].圖書館建設,2011(5):32-36.
[12]楊文煜.圖書館應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與服務[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9(10):100-102.
[13]何燕.公共圖書館為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探討[J].圖書館論壇,2010(3):133-135.
[14]劉良璧.高校圖書館對農村留守兒童的補償教育與拓展服務[J].圖書館學刊,2013(2):65-67.
[15]易紅,王祝康.繪畫藝術治療在城市留守兒童心理干預中的應用——重慶圖書館的探索與實踐[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3(2):72-75,80.
[16]孫華瑋,等.Human Library為農村留守兒童服務的可行性[J].圖書館學刊,2012(9):71-73.
[17]張甫.國內區域圖書館聯盟建設與發展研究[J].情報雜志,2011(8):138-143,162.
[18]東波.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支持網絡模式探微[J].學術交流,2009(5):133-135.
李林華女,碩士,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學理論。
容春琳女,學士,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信息服務。
收稿日期:(2015-05-21;責編:王天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