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仕珍(閩南師范大學圖書館,福建漳州363000)
?
大學生圖書借閱行為的動機模型構建與改革
林仕珍
(閩南師范大學圖書館,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大學生圖書借閱動機是制約圖書借閱行為的重要因素。從組織行為的角度出發,借助相關動機理論,尤其是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和弗魯姆的期望理論,分析大學生圖書借閱行為的一般模式,構建大學生圖書借閱行為的動機模型。在此基礎上,從教育培養、目標設定、獎懲制度、管理方式等方面,對當前如何激發和強化大學生的圖書借閱行為動機提出相應的改革策略。
[關鍵詞]大學生圖書借閱行為動機模型改革策略
[分類號]G252
弗萊克斯納(Abraharn Flexner)在《現代大學論》中認為,“真正的大學是圖書的集合,……在最充分的意義上,圖書館就是大學本身”[1]。這表明,對大學生而言,“閱讀”是一項相當重要的活動,它不僅符合其成長發展之需要,也是其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一個愛讀、勤讀、善讀的學生,必定能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才。而一個擁有愛讀、勤讀、善讀學生的大學,必定能成為優秀的大學。然而,縱觀當前大學生的閱讀,出現了所謂的“三多三少”現象[2]。即文學類、語言類書籍閱讀的多,專業性的圖書閱讀的少;網絡、電子圖書閱讀的多,紙質圖書閱讀的少;片斷式、碎片式的淺閱讀形式多,系統性、整體性深閱讀形式少。形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可謂復雜而多樣,其中大學生的借閱行為動機便是其中主要的制約性因素。因為“動機是個體活動的推動者,它體現著需要對人的活動的激勵作用,把人的活動引向明確滿足其需要的具體目標”[3]。作者借助動機理論對大學生的借閱行為動機進行探討,旨在遵循讀者的閱讀規律,促進圖書館辦館理念、管理方式等方面改革的進一步完善。
1.1動機理論述評
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看,人的積極性是由需要、動機和行為構成的。動機理論是心理學家用以解釋行為產生原因的學說,“是對所有引起、支配和維持生理和心理活動的過程的概括”[4]。它由人的需要開始,并最終產生一種行為的內驅力,對人們的行為具有始發、指向和強化功能。經典的動機理論有內容型動機和過程型動機兩大類。內容型動機理論重點研究是什么因素激勵人們努力從事工作。如馬斯洛(Maslow)的需要理論強調人的五種逐級遞進的層次性需要;阿爾弗德(Alderfer)的ERG理論強調人的生理、安生和成就需要;赫茨伯格(Herzberg)的雙因素理論認為影響人行為的因素可能分為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兩種等。過程型動機理論側重研究對動機理論的認知過程,即動機發生的過程與人的行為之間的關系。如弗魯姆(Vroom)的期望理論認為,人的動機大小與人對目標行為結果的價值判斷及人對達到該目標行為的概率的判斷息息相關。斯金納(Skinner)的強化理論則主要研究行為結果對動機的反作用(正強化、負強化)。當然,隨著組織行為學理論的發展,動機理論也不斷擴展與延伸,尤其隨著動機理論引入各門學科領域中,其外在形態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但無論以怎樣的形態出現,動機—行為的發生模式仍然按照個體需要缺乏引起心理緊張,產生動機(行為內驅力),并最終促使行為的發生。
1.2大學生圖書借閱行為的一般模式
大學生的圖書借閱行為也是由動機引起的一種有目的的活動。這種動機是“學生閱讀的主觀意圖,是直接推動學生閱讀的一種內部動力,是激勵和指引學生進行閱讀的一種需要”[5]。研究顯示,當前對于大學生圖書借閱動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動機的分類與其因素關系上[6],而對于大學生圖書借閱行為發生的動機模型分析略顯不足。那么,大學生的借閱行為是如何引起的?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換句話說,大學生借閱行為的發生呈現出一種怎樣的模式?組織行為學的理論認為,“人的行為發生是缺乏需要引起,主導需要決定優勢動機,優勢動機導致行動的基本過程”[7]。大學生的圖書借閱行為可能會受到外在壓力(主要指學習任務上的壓力、就業要求)、內在動力(主要指個人對知識追求的價值觀)、個人品質(勤學、好學的品質)和目標吸引力(圖書自身的因素,包括其外觀、質量、輕便度等)等多方面的影響。當這四種力量朝著一致的方向共同發揮作用時,就會形成強烈而積極的借閱行為。而當一輪借閱行為結束之后,又會產生新一輪的缺乏狀態和心理緊張狀態,并引發新一輪的圖書借閱行為(圖1)。

圖1 大學生圖書借閱行為的一般模式
大學生圖書借閱行為的動機如何激發?它的強度大小由什么來決定?依據組織行為學中的動機學說,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和弗魯姆的期望理論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強化理論認為,環境對人的行為具有強化的作用,當人為達到某種目的而付諸行為且這種行為在目的實現上的貢獻率大時,該行為就會重復出現。反之,該行為就會逐漸減弱或消失。而美國的心理學家弗魯姆的期望理論則在更具體的層次上說明了人的行為動機的受制因素。即人之所以會有某種行為的動機,是跟人對該行為結果的價值判斷及該行為結果實現的可能性大小有關。
大學生圖書借閱行為的動機主要源于以下3個方面:一是因借閱圖書可能帶來的正面效價(簡稱“正效價”)。比如,因借閱圖書,獲得了許多知識上的擴充,提高了自己的視野,專業能力上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制度性的獎勵,受到同學的贊許或老師的表揚,身心感到愉悅等。二是因未借閱圖書而可能受到的“懲罰”成本效價(簡稱“負效價”)。比如,因未借閱圖書,專業知識一直未得到提升,感到自己無知的挫敗感,內心的不充實和荒蕪感,制度性的懲罰等。三是在同樣的社會環境下,個人品質(勤學、好學品質)也是影響圖書借閱行為的重要因素。一般情況下,若“正效價”越高,則圖書借閱行為的可能性越大;若“負效價”越高,則圖書借閱行為的可能性就越小。
根據上述分析,建立大學生圖書借閱行為的動機簡化模型如式(1)所示:
其中,Mu,Q,Mp,Mn分別指代大學生圖書借閱行為的動機強度,大學生勤學、好學的個人品質系數,因借閱圖書而獲得的“正效價”,因未借閱圖書而受到的“負效價”。
一般而言,大學生在圖書借閱問題上都存在兩種可能性:一是因借閱而可能獲得的“正效價”,二是因不借閱而可能受到的“負效價”。這兩種正負效價的比值大小在某種程度就決定了圖書借閱的動機強度。由此,簡化模型式(1)可以進一步確定為更為具體的解析式,如式(2)所示:

事實上,式(2)中的Q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影響因素,它作為大學生勤學、好學的個人品質系數,與正、負效價的比值共同決定著Mu的強度。因此,可以建立一個基于滿意度的個人品質修正系數隸屬函數,值域為[0,1]。我們假設勤學、好學的大學生個人品質優秀,作為圖書借閱行為人其行為令人“非常滿意”(假設滿意度的級別為1級),賦值為1。假定不勤學、不好學的大學生個人品質拙劣,作為圖書借閱行為主體其行為令人“非常不滿意”(設滿意度為10級),賦值為10。介乎于這兩端之間的大學生按圖書借閱行為的程度建立一個大學生品質的修正系數等級變化走勢。即大學生個人品質從優秀到拙劣的變化走勢建立從令人“非常滿意”到令人“非常不滿意”的動態滿意度演化過程(圖2)。當Q→1時,表明大學生勤學、好學的個人品質較高,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在圖書借閱行為時的動機會更強;當Q→0,表明大學生勤學、好學的個人品質較低,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在圖書借閱行為時的動機會更弱。

圖2 基于個人勤學、好學品質滿意度的隸屬函數
當然,僅僅以式(2)還不足以較為充分地說明大學生圖書借閱行為的動機強度,因為它無法反映出大學生在圖書借閱問題上獲得正效價與負效價的個人主觀概率的大小。如,即使大學生認同圖書借閱的正效價很大,但也可能會因大學生在主觀上認為其實現的概率很小而減弱借閱動機的強度。或者,即使大學生認同不借閱圖書的負效價很大,但可能會因大學生在主觀上認為其出現的概率很低而減弱借閱動機的強度。因此有必要對式(2)作進一步的改革和完善。在這一方面,弗魯姆的期望理論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在弗魯姆看來,“期望值是指對特定的努力水平所導致的某種行為結果的信念或主觀估計。……一般來說,個體對自己行為結果的主觀估計程度越高,其激勵作用也越大”[8]。
據此,可將式(2)表示為式(3),并作為筆者提出的大學生圖書借閱行為動機模型的最終解析式:

在式(3)中,Mu,Q與式(2)相同,分別指大學生圖書借閱行為的動機強度,大學生個人勤學、好學品質的修正系數。Vp和Ep分別指大學生因借閱圖書而可能獲得的“正效價”,大學生對獲得“正效價”的主觀概率判斷;Vn和En分別指大學生因不借閱圖書而可能獲得的“負效價”,大學生對獲得“負效價”的主觀概率判斷。
根據“動機—行為”的發生模式理論,只有當Mu成為主導或優勢動機時,大學生的圖書借閱行為才會發生。因此,從一般意義上來說(即對于大多數大學生來講),當Mu≥1,Mu便成為主導或優勢動機,就可能發生圖書借閱行為。而對于所有的大學生來說,當Mu→0時,便不可能發生圖書借閱行為。
大學生圖書借閱行為動機模型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它反映出當前我國大學教育及圖書館服務方面尚有可改進的地方。
3.1教育培養:著力提升大學生的勤學、好學品質
根據大學生的圖書借閱動機模型,要提高Mu的強度,Q的影響作用不容忽視。換句話說,要盡可能提高大學生的Q品質,使Q→1,從而使Mu≥1。然而,當代大學生的勤學、好學品質如何?有學者認為,當代大學生多是“缺乏明確的學習方向和目標,較為懶惰,不愿意付出過多辛苦和努力,勤勉與進取意識較差”[9]。尤其當其他更為輕松、刺激的事物(如網絡、游戲等)接踵而來的時候,閱讀反而變成了一件令人厭煩的任務。事實上,作為學生,無論是中小學生還是大學生,其基本任務便是學習與成長。只不過由于教育階段的不同,其學習與成長的任務有所差異而已。作為大學教育工作者,應采取相應措施,利用不同的方法與手段,凸現大學作為“知識殿堂”應有的特征,并在不同場合和時間宣揚知識的價值與地位,提高大學生的勤學、好學品質,使閱讀學習成為大學生自發、自覺和自主的意識。
3.2目標設定:科學設置合理可行的閱讀任務目標
期望理論是一種綜合性動機理論,其中“目標是期望理論不可缺少的關鍵因素,因此管理者在設置目標時必須充分認識到目標的導向作用”[10]。換句話說,倘若行為主體沒有一個合理可行的行動目標,期望理論所要闡釋的動機強度就無法實現。具體而言,目標的合理性涉及行為主體對該目標結果的價值判斷(效價V),目標的可行性涉及行為主體對實現該目標可能性大小的主觀判斷(期望值E)。就大學生的圖書借閱行為而言,若要充分激發其動機,科學設置合理可行的借閱目標是必不可少的環節。筆者以為,在設置目標時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其一,面對不同群體、不同專業的學生設置不同的借閱目標任務。比如,人文社科類的學生,在文學類、哲學類方面的書籍可適當多一些,而針對理工科類的學生,則相應在其專業方面多一些;如果沒有相應的專業性要求,可能會導致學生的Vp值變小。當然,這并非是絕對的分類,而是從一般意義上而言的。其二,對于大學生的閱讀任務目標,應注意其學習量和難易度,即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應有合理的安排。數量過多或難度過大,學生的Ep值就可能會變小。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大學生圖書借閱行為的Vp·Ep≥1,從而實現Mu≥1。
3.3獎懲制度:明確制定大學生圖書借閱的獎懲辦法
弗魯姆的期望理論實際上關注3個方面的關系[10]:努力——績效,績效——獎勵,獎勵——個人目標。這表明,獎懲措施在期望理論的實踐運用中有著重要的價值。強化理論實際上也能進一步說明獎懲措施在激發行為主體的動機強度中的作用。因為,目標行為績效的完成若能獲得期望中的獎勵,則會發生行為的正強化,提升行為主體的行為動機強度;反之則相反。對于大學生圖書借閱行為動機而言,可采取多元化的獎懲手段,制定合理有效的獎懲制度。比如,大學各專業培養單位可依據設定的目標制定獎懲條例,若完成績效給予各種形式的表揚(口頭表揚、一定的物質表揚、學分獎勵等),甚至還可以根據學生所閱讀圖書的程度與水平設計更深層次的獎勵。作為圖書館方也可制定可行的獎勵措施。比如,定期設立“讀書之星”評獎活動,對于完成借閱績效的學生予以贈送書籍、延長借閱時間等優惠措施。此外,對于未完成借閱績效的學生也應制定盡可能明確和具體的懲罰措施,比如通報批評、成績扣分等。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促使Vp·Ep/Vn·En≥1,從而實現Mu≥1。
3.4管理改革:多元手段增強圖書館圖書借閱活動的服務水平
從圖書館的視角看,大學生圖書借閱動機的激發和強化還應充分考慮到“目標吸引力”,即圖書館的各項服務質量與水平。筆者以為,針對圖書館改革應遵循以下幾條思路:
其一,優化圖書館借閱環境,創設寧靜優雅的閱讀氛圍;調整圖書館的布局結構,使借閱區、報刊雜志區、休息區、藏書區等得到合理的設計,從而吸引更多學生前來借閱。
其二,改善物質和技術條件,提供更為便利和快捷的檢索途徑,滿足學生的各種借閱需求。比如,加快圖書館的數字化建設,開發更為有效的檢索程序等。
其三,全面考慮學生的閱讀需求,在采購書籍時應做好前期的讀者調查。滿足不同專業、不同階段、不同喜好學生的學習需求和閱讀興趣。
其四,加大圖書的宣傳力度,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圖書館可在其主頁上增設圖書介紹欄目,不僅對舊書的書評進行公開展示,也定期推出部分新書的目錄、內容簡介等。或者由學科館員利用微博、QQ、電子郵箱等方式直接將圖書信息傳遞給學生。
其五,進一步提升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咨詢與導讀能力。尤其是當前,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知識更新速度加快,咨詢與工作人員應不斷充實自己專業知識,了解各門學科發展的前沿與動態,提升自身咨詢與導讀的專業能力與服務水平,為前來借閱圖書的學生解決各種疑難問題,從而激發與維持他們借閱圖書的熱情與動機水平。
參考文獻:
[1]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現代大學論——美英德大學研究[M].徐輝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56.
[2]丁玲.大學生閱讀現狀與高校圖書館導讀策略[J].圖書館學刊,2013(11):80-81.
[3]劉績宏.成就動機與閱讀傾向關系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9:3.
[4]理查德格里格.心理學與生活[M].王壘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325.
[5]張必隱.閱讀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12.
[6] Guthrie J. T. Wigfield A. How motivation fits into a science of reading [J]. Scientific Studies of Reading,1999(3):199-205.
[7]斯蒂芬·P·羅賓斯.組織行為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56.
[8]于瑮,宋書文.教育組織行為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48-149.
[9]張曉玲,李慧慧.動機理論與當代大學生主動性學習研究[J].校園心理,2014(1):3-6.
[10]袁勇志,奚國泉.期望理論述評[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3):45-49.
林仕珍女,1977年生。學士,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學理論與讀者服務。
收稿日期:(2014-10-20;責編:楊新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