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欣
中學教師壓力管理中EAP模式的構建
王嘉欣
中學教師屬于壓力較大的人群,本文以廈門六中教師壓力調查結果為依據,分析了中學教師壓力的主要來源,結合教師現有的壓力應對模式,提出了在教師壓力管理中引入EAP模式,通過專業的評估、建檔、培訓和咨詢等手段提高中學教師的抗壓能力,提高生活質量。
教師壓力;EAP模式;構建
現代社會,壓力感普遍存在,壓力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它在教師職業中同樣普遍存在著。在我國,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化和教師專業化進程的推進,教師壓力問題日益突出。特別是中學教師的壓力表現格外明顯,這些壓力對教師的健康和生活都會產生嚴重的影響。然而,教師們的壓力緩解和疏導措施都比較傳統,效果也很有限。EAP以其完整、系統的壓力管理模式,良好、持久的壓力管理效果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重視。本文將就中學教師現有的壓力狀況和EAP模式在中學教師壓力管理中的應用談幾點認識。
(一)中學教師壓力現狀調查
在對廈門六中298位教師的壓力調查中發現,中學教師存在較大壓力。57.59%的教師表示存在較大壓力,28.4%的教師表示壓力非常大。研究結果還顯示:中學教師感受最大的十個壓力源分別是:學生的學習動機強弱、學生的考試成績、生源質量、特殊學生轉化、教學任務繁重、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的各類檢查評比、家長的配合程度、教學研究與科研任務、職務晉升和發展、經常加班和把工作帶回家。
從人口學變量學的角度來看,女教師總體感受的壓力大于男教師;已婚教師總體壓力感受大于未婚教師;中級職稱教師的總體壓力感受大于高級職稱教師;在教師類別方面,班主任的壓力最大,中高考科目教師總體壓力感受大于非中高考科目教師;總的來說,中學教師的壓力主要是源自于職業帶來的壓力。
(二)中學教師壓力源分析
1.工作量大帶來的壓力
大量的調查研究表明:中學教師的工作量過大時導致教師壓力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的調查結果也再次印證了這一觀點,在“平均來說,您每天花在工作上的時間”這一問題上,8.56%的教師表示“少于8小時”,56.42%的教師的答案是“8-10小時”,35.02%的教師花在工作上的時間“超過10小時”。一位年近三十還沒有男朋友的女教師說:“全部精力都花在教學和班級管理上了,哪來的時間談戀愛呀!”。
中學教師除了教學工作以外還要承擔大量隱性的和行政性質的工作,而這些工作往往不能通過時間或量化的方式來體現。比如,教師課后除了備課、批改作業,還要找個別學生談話、跟家長溝通反饋等等,這樣的工作量必定會給教師帶來極大的壓力。
2.應試教育帶來的壓力
在本文的調查當中,教師壓力感最強的五個問題當中有三個跟學生的學習成績有關:“學生缺乏學習動力”(37.74)“擔心學生考試成績不理想”(35.41%)和“生源質量差”(35.41%)。雖然素質教育和教學改革已經在我們國家廣泛推廣,但是由于多年來的應試教育和教育資源缺乏,升學率仍然是中小學發展的生命線。不論是學校領導還是普通教師都能感受到由此帶來的巨大壓力。
3.多重角色產生的壓力
在我國,教師扮演著多重角色,既要承擔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角色,還要承擔組織、管理和溝通等行政角色;既要教書,又要育人;新課程改革又要求教師做終身學習者,奔忙在一線教學和各種業務培訓之間;面對家長,教師又被要求具備服務意識……如此之多的角色必然伴隨更多的期待,也必然會帶給教師巨大的壓力。
4.教育改革帶來的壓力
隨著新的課程理念和教學理念在不斷推廣,教師要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變成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從教師本位轉換為學生本位,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傳統的教學模式和觀念都被打破,這給很多教師帶來強烈的危機感,由此產生巨大的精神壓力。
5.崗位聘任和晉升帶來的壓力
教師職業曾一度被看作“金飯碗”,但是隨著我國事業單位聘任制度的改革,這種情況將被徹底改變。首先是聘任制的引入讓教師不再有“一勞永逸”的安心;其次是延續多年的論資排輩熬年頭的職稱晉升模式被量化評分所取代。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機制,中學教師壓力感倍增。
(三)中學教師的壓力應對模式
當前,中學教師的壓力應對措施更多的是體現在教師個人層面,學校組織缺乏系統的、有針對性的管理措施,僅僅依靠教師個人的能力還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在我們的調查中,大部分老師表示“了解一定的心理學知識”,但是“不知道該如何有效緩解自己的壓力”,多數人選擇的是“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或者“找朋友聊一聊”等方式,這些措施都是從自我方面來管理壓力問題,而不是從組織的層面來預防和解決教師的壓力問題。
(一)EAP的含義
EAP(EmployeeAssistanceProgram)即員工幫助計劃,是企業組織為員工提供的系統的、長期的援助與福利項目;通過專業人員對組織以及員工進行診斷和建議,提供專業指導、培訓和咨詢,幫助員工及其家庭成員解決心理和行為問題,提高績效及改善組織氣氛和管理。簡而言之,EAP是企業用于管理和解決員工個人問題,從而提高員工與企業績效的有效機制。EAP服務有它特有的原則:保密原則、員工自愿原則、免費原則、員工知曉原則和針對性原則。
(二)在中學教師壓力管理中實施EAP的建議
高校應將大學生學習生活方方面面如就業考研、校園文化、貧困資助、勤工助學、創新創業、志愿服務等與黨員教育培養有效對接。通過實踐培養鍛煉,促使大學生進一步端正入黨動機,在服務同學、服務社會、爭做貢獻的過程中提升素質。
1.建立社會實踐基地。高校主動與愛國主義教育機構、社會公益組織、社會服務機構等聯系,共建社會實踐基地。有針對性地安排學生黨員到基地進行鍛煉,將黨性教育融入大學生入黨的全過程,使學生在社會實踐基地中能夠真正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學生黨員社會實踐可與社會調查、專業實習、暑期“三下鄉”等進行有機結合。
2.組織黨員參加志愿服務。要把黨員志愿服務作為黨員后續教育的重要抓手,成立黨員志愿者領導小組,加強管理,落實責任,對黨員志愿者進行登記,發放黨員志愿者服務卡,制定管理辦法,并根據他們的專業和特長編入相應服務隊,服務職責落實到人,制定長期和短期的目標規劃,教育黨員志愿者把開展好服務當成一種責任,并對黨員開展志愿服務的情況予以跟進和指導。
[1]劉翔,基于內涵式發展的高校黨建育人功能研究——以浙江大學黨建育人工作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高教版),2012(12).
[2]張婕英,高校黨建育人功能的機制研究[J].江蘇高教,2010(3).
[3]林海峰,高校黨建育人提升素質效果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9).
(作者單位:浙江財經大學)
1.壓力診斷,建立中學教師心理檔案
壓力診斷是針對造成問題的外部壓力源進行處理,減少或清除不適當的環境因素。首先要對學校教師的壓力狀況進行專業的、系統全面的評估,發現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所在以及導致問題的真正原因。在全面了解教師的個性特點、人際關系、職業發展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壓力情況后,為教師建立心理檔案,為后期的培訓和咨詢做好資料儲備,同時也有助于更好地進行心理援助和心理危機干預。
2.普及知識,增強教師對EAP的了解
EAP起源于國外,這種模式在正式實施之前要經歷一個本土化的過程,也就是讓人們了解EAP,然后根據各自人力、物力、財力對現有資源進行整合、規劃。在中學,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網站、廣播站以及校園內的宣傳欄和刊物宣傳介紹EAP知識。借助工會和學生社團推廣EAP模式,獲得更多師生的支持,增強EAP壓力管理模式的可接受度。也可以用印刷資料、網絡、講座等多種形式增進教師對EAP的了解,樹立對EAP的正確認識,鼓勵教職員工在遇到心理困惑時積極尋求專業的幫助。
3.多方配合,成立EAP模式實施團隊
EAP模式在中學的實施不能單單依靠教師個人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尋求組織的配合、協調和重視,建立一套完善可行的EAP組織管理模式。首先,要從校園環境入手,增強人文關懷氣息,體現對教師心理健康的關注,如設置教師休閑吧、咖啡室等;其次要在文化氛圍上做文章,通過網絡、校園刊物、講座以及教師團體活動等形式傳遞學校對教師心理健康的關注和重視。
同時,也要進行組織機構革新,成立專門的EAP工作小組,定期進行培訓,研討方案。學校的考核、聘任制度也要考慮到教師的壓力因素以及教師的職業生涯發展。
4.教育培訓,提高教師的抗壓能力
教育培訓要面向全體教師,通過講座、團體輔導、游戲沙龍等形式幫助教師找我應對壓力的技術,增強教師對壓力的抵抗力,使他們能有更高質量的生活。學校要保證教育培訓的經費及后勤保障和組織管理。
5.心理咨詢,解決教師的心理問題
心理咨詢必須由專業人員負責,學??梢酝馄笇<?,也可以利用本校的教師資源。心理咨詢的形式盡量多樣化,如電話咨詢、網上咨詢、團體輔導、面對面個體咨詢等,設置定期和不定期兩種方式,使教師能夠隨時尋求幫助,充分解決其心理困擾,借以改變其不合理的信念、行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咨詢規模也可以分為團體咨詢和個體咨詢,針對不同性質的團體制定不同的咨詢方案。
另外,心理咨詢機構的任務不只是緩解壓力,還要將教師的危機干預機制和職業生涯發展的問題納入咨詢的范疇,進行發展性心理咨詢,對于教師以后的發展給予一定的指導。
最后,EAP從西方引入到我們國際已經有十幾年的時間,在實踐中,我們既看到了EAP對于中學教師壓力管理的積極作用,但也清楚的認識到,其運用過程中會受到學校具體情況的制約,會受到我國文化傳統習慣的制約。我們不能一味夸大EAP的作用,應該針對教師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選用該計劃,同時在實施前,要得到教師自身的認同,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1]劉亞林.EAP(員工援助計劃)研究綜述(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6):67-71.
[2]易朝輝,程偉.高職院校教師壓力管理EAP模式實施方案探索.(J).人力資源管理.2012.4.
[3]余華,李士明.高校教師壓力管理與EAP模式的構建.(J).黑龍江教育,2010.9.
(作者單位:福建廈門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