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海燕
臨床實習是護生從學校走向社會實踐的轉折期,是護生將課本知識在臨床實踐中強化與升華的一個重要過程。臨床實習期間,護生工作學習思路的建立,理論知識的掌握及操作能力的提高,會對學生的將來產生深遠的影響[1]。臨床路徑(CP)是一種質量效益型管理模式,于20世紀80年代從美國逐步發展起來[2],將這種先進的管理模式應用到臨床教學中,對教學內容和時間具體細化,在教學過程中及時測評、分析、改進,這種具體化的教學方法稱為臨床教學路徑[3]。本研究將臨床教學路徑應用于消化內科護理帶教中,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選取2013年8月—2014年5月在我科實習的專科護生100人,實習時間為4周;均由高年資護師帶教。將2013年8月—2013年12月在我科實習的護生50人設為對照組,其中,男2人,女48人,年齡17歲~24歲(21.67歲±1.34歲);將2014年1月—2014年5月在我科實習的護生50人設為觀察組,其中,男1人,女4 9人,年齡1 8歲~2 5歲(2 1.6 7歲±1.98歲)。兩組護生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即護生到我科后,由總帶教統一進行入科宣教后將護生逐一分配給固定教師帶教,每位帶教教師根據護理部下發的教學大綱要求及科室的帶教計劃完成消化內科常見病護理的帶教內容。觀察組采用臨床教學路徑法,臨床教學路徑的制定由護士長、總帶教及科室高年資帶教教師查閱大量臨床帶教資料及多所院校的實習大綱,同時參考醫學院護理系消化教研室教師及護理部分帶教主任的意見后匯總論證得出。具體方法為:觀察組護生進入我科后,帶教教師按照消化內科教學路徑的目標要求對護生進行授課和考核,在整個教學路徑中帶教雙方共同評價教學效果,教師及時了解護生需求,改進教學方法。①第1周。第1天,由總帶教介紹科室規章制度、帶教計劃與要求、各班職責及工作流程,陪同參觀病區環境,重點介紹治療室和監護室,認識科室的搶救儀器與設備,講解職業安全與自身防護、優質護理服務的內涵與要求、責任制整體護理模式的開展要點,針對實習生易犯的錯誤給予相關警示案例教育,講解消化內科疾病譜、常用藥及特殊護理知識;第2天,護生跟隨各自帶教教師進行學習,教師對自己所帶學生進行專科理論和基礎操作摸底,了解學生專科理論知識掌握情況及基礎操作的技術水平和動手能力;第3天和第4天,帶教教師根據摸底結果教學,對未掌握的知識進行重點講解,每項基礎操作邊示范邊講解,然后由護生操作,帶教教師在旁指導,心肺復蘇及無菌技術是必講內容;第5天,講解醫囑查對執行制度、交接班制度及電子版護理文書的操作規范。②第2周。本周重點為專業理論知識教學。由科室3名教師在下午統一授課,每次授課時間不得小于1h,其余時間護生跟隨自己帶教教師學習觀察病情的方法、突發病情變化的處理及危重病人的搶救。第8天講解消化系統的解剖及生理;第9天講解消化性潰瘍病人的護理;第10天講解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護理;第11天講解肝硬化病人的護理;第12天講解急性胰腺炎病人的護理。教學形式有多媒體教學、理論講解、教學查房、病例討論、個性化輔導等。臨床所遇其他疾病的護理由帶教教師當班講解。③第3周。本周重點為專科操作學習。學習流程:學生看視頻—教師示范(強調重點)—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進行模型練習-在教師監視下由學生給病人操作。第15天學習靜脈輸血的操作步驟、護理要點,了解常見輸血反應的臨床表現及處理;第16天學習胃腸減壓和灌腸術的操作步驟、護理要點,了解胃鏡、腸鏡檢查的術前準備和護理配合要點;第17天學習三腔兩囊管壓迫止血術的適應證、操作步驟、護理要點;第18天和第19天講解消化內科健康教育的知識及護患溝通的技巧。④第4周。本周重點為提高綜合能力并進行出科考核。第22天~第24天,從各自教師主管的病人中挑選出1個典型病例,由學生對病人進行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評價并完成護理記錄;第25天舉行1次學生自擬題目的與護理有關的小講座;第26天,由總帶教進行專科理論和操作考核,當面閱卷,分析原因,查缺補漏。
1.2.2 評價指標 ①出科考試成績。在護生出科前由護士長或總帶教進行專科理論和操作考核,理論考核內容均為實習大綱要求掌握的內容,包括專科疾病的臨床表現、護理要點和專科操作的注意事項。操作考核內容為靜脈輸血、胃腸減壓和灌腸術3項操作,學生從中隨機抽取1項作為操作考試題目。②帶教滿意度。根據臨床教學經驗,參考相關問卷,同時征求高年資帶教教師及實習學生的意見,自行設計帶教滿意度問卷調查表并進行預實驗后確定。問卷內容包括教師個人素養(包括教師的職業道德和對學生的關心愛護等)、教學能力(包括理論授課水平、操作示教能力、對學生糾錯方式、答疑解惑的態度及水平、師生間的溝通理解)、教學計劃(包括授課內容的安排、教學時間的安排和教學形式)。共25題,總計100分,≤60分為不滿意,60分~80分為較滿意,>80分為滿意。在學生出科前1d發放問卷,由學生不記名填寫,填好后當場收回。本研究共發放問卷100份,收回100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表1 兩組護生出科考核成績比較 分
表2 兩組護生對帶教教師的滿意度比較 人
3.1 臨床教學路徑規范了教學流程 消化內科病種多,急危重癥病人多,學生需要了解掌握的內容也較多,傳統帶教方法無具體時間安排,內容上無順序性,教學目標籠統,僅強調出科前要達到什么目標,教與學雙方對每日的教學目標不明確,無具體的周計劃、日計劃,導致教師出現隨意講、漏講、少講等情況,嚴重影響教學質量[4]。而臨床教學路徑把教學內容系統羅列,確定合理的教學內容,內容由易到難順序遞增[5],制定準確的教學日目標、周目標,規范了教學流程。教師按教學路徑的內容教,護生按教學路徑的內容預習準備,教學雙方根據帶教細則,有的放矢地教與學,使教學計劃循序漸進實施[6]。另一方面,臨床教師在完成每日護理工作的同時要按照教學路徑要求完成教學任務,因為有目標、有時間、有進度安排,所以當遇上搶救病人等特殊情況,常需要加班加點,這是一種工作態度和責任心的體現,更是敬業精神的體現,而教師角色的這種榜樣作用,對護生對護理工作的專業態度起到了很大的潛移默化作用[7]。
3.2 臨床教學路徑提高了帶教質量 教師根據教學路徑要求,要及時測評教學是否達到預期目標,測評過程由教師和護生雙方共同進行,在測評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教師和護生不斷進行交流、溝通,通過對護生的進一步掌握,去尋求適合護生的個性化學習方案,從而教師運用不同策略,采取不同教學形式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能力,使得教學效果得以提高。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生的操作技能及專科理論出科考核成績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此外,臨床教學路徑測評過程中結合教師的評價和護生的自我評價,護生在自省,正確認識自己的同時感覺得到了尊重,融洽了師生關系,教師更易走近護生,能進一步發現學生的個體差異,從而針對性教學,提高了臨床教師的帶教水平,持續改進了教學質量。
3.3 臨床教學路徑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根據教學計劃明確了每天的學習內容,按步驟進行課前預習、課后評價,這樣學生容易掌握教學內容,易提升學習效果,同時,有效的學習使學生面對病人時更加自信,提高了病人的滿意度,而病人的認可則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教學方法得到學生認可,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生對帶教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同時,臨床教學路徑還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通過前3周系統的理論、操作、健康教育等知識的學習,學生對消化內科的護理知識有了全面的了解、掌握。在此基礎上,最后1周的實踐演練,使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高。例如在面對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時,觀察組護生能夠按照護理程序有條不紊的進行護理。
臨床教學路徑應用于消化內科護理帶教中,規范了教學過程,促進了教學相長。學生不僅收獲了知識、提高了能力而且還擁有了充實而愉快的實習體驗。但在臨床實踐過程中存在很多變異因素,如單純按路徑安排內容教學有時會與臨床病例脫節,教學過程的測評雖雙方參與,但由于教學雙方對同一問題的認知存在較大差別未形成完整的測評體系。如何處理這些變異因素,如何滿足學生學習的個性需求等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1] 李懿,許麗麗.臨床護理帶教中無銜接的做法與體會[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0,27(3A):379.
[2] 趙寧志,郭愛勇,陳飛,等.醫院質量管理的臨床路徑分析[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06,13(2):139-140.
[3] 李青.臨床教學路徑模式在中醫護理臨床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護理教育,2014,11(2):121.
[4] 劉曉春,衡小涪,吳潔,等.針灸康復科中醫護理臨床教學路徑應用效果觀察[J].護理研究,2013,27(4A):946.
[5] 曲欣青,李萍.臨床護理路徑在婦科帶教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0,8(12A):3184.
[6] 卞龍艷,夏立平.臨床路徑在燒傷外科護理綜合實訓教學中的運用[J].護理研究,2012,26(11A):2964.
[7] 董新寨,薛燕,李艷春.規范化管理在護理臨床實習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09,23(8C):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