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蔣時紅 游言文 王琦
摘 要:該文分析了中醫院校《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開設現狀,同時探討了超微形態教學部分在《組織學與胚胎學》總體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對該部分內容做出良好的規劃和設計,并探索性的在醫學檢驗專業中開展超微形態內容的理論課和實驗課教學,教學效果良好。針對超微形態教學內容和實驗課安排等方面進行了經驗總結,認為課程新增內容的實施應當多部門共同協調完成;認為超微形態教學內容的引入是符合當代醫學發展趨勢的,并且建議加強宣傳和推廣。
關鍵詞:超微形態教學 組織學與胚胎學 電鏡技術 醫學檢驗專業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1(c)-0134-02
《組織學與胚胎學》是中醫學院校的基礎課程,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可以系統的掌握人體的微細結構。眾所周知,組織學的發展與顯微鏡的發展關系密切,隨著當代顯微鏡制造業的繁榮,電子顯微鏡、超薄切片機也逐漸被各大高校引入,并且廣泛用于教學和研究活動中。電鏡技術的發展使組織學的研究進入到亞細胞水平,許多細胞的超微形態結構已經被我們熟知,包括線粒體、內質網、高爾基復合體等細胞器也經常被我們引入到《組織學與胚胎學》的教學內容。隨著組織學與細胞生物學、腫瘤學、免疫學等多學科相關交叉、滲透[1],在現有《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基礎上專門引入超微形態教學是符合當代醫學發展趨勢的要求。
1 中醫院校《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的現狀
目前《組織學與胚胎學》理論課39學時,實驗課16學時,理論課授課過程中關于細胞、纖維或細胞連接等超微結構的展示都是借助圖片的形式介紹,經教學信息反饋得知,同學們對于這一類超微形態照片接受能力不強,認為非常抽象和難理解。目前,本門課程的實驗課安排學生自己動手使用顯微鏡觀察組織切片,并進行鏡下繪圖,標記相應的細胞和結構名稱,然而隨著現在電子顯微鏡技術的不斷推廣,超微形態教學也應該逐步被引入《組織學與胚胎學》的課堂。
2 超微形態教學的內容和意義
超微形態教學是建立在電鏡技術的基礎上的,它被譽為“打開超微世界的眼睛”,其作用和價值在生物學、醫學、微生物學等多個領域得到體現,借助這項工具人們清晰的觀察了人體多種組織和細胞的超微形態結構[2-3]。目前,我校電鏡室擁有透射電鏡、超薄切片機等設備,一直承擔著全校的教學和科研任務,制片技術和操作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為了培養具備全面的醫學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的人才,在本科階段,有意識的、有針對性的將超微形態教學引入到《組織學與胚胎學》的課堂勢在必行。
3 超微形態教學的實施過程
3.1 授課專業選擇
超微形態教學部分的導入首選選擇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作為授課對象,該專業的目標是培養從事醫學檢驗工作的高級人才,要求學生掌握更加全面的理論知識和專業實驗技能,具備一定的科學思維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4]。
3.2 授課內容安排
超微形態教學部分在不影響總學時的基礎上,安排理論課4學時,實驗課4學時,經過組胚學科教師對現行《電鏡技術》和《組織學與胚胎學》教材的綜合分析,制定超微形態教學部分的主要內容。其中理論課選擇如下內容:(1)透射電鏡和掃描電鏡的工作原理及在醫學領域的應用(2學時);(2)電鏡標本常規制備方法、電鏡結果分析(2學時)。實驗課由于學時的限制,采用學生動手操作與參觀示教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開展如下內容:(1)制備動物肝臟的透射電鏡標本(2學時),其中包括電鏡樣品的取材、修塊、固定步驟(后續步驟如脫水、后固定、包埋等由于步驟耗時較長,選擇在課外時間完成),同時課堂上安排超薄切片、染色和觀察步驟;(2)教師帶教演示(2學時),內容選擇與組胚教學密切相關的典型結構和細胞,如:微絨毛、細胞連接、突觸、巨噬細胞、肥大細胞等。由教師負責電鏡的調試、上樣與拍照,對同時電鏡操作的步驟詳細介紹,并對注意事項進行講解。
3.3 成績考核
針對超微形態教學部分以實驗課考核的方式進行,占實驗成績的20%,總成績的4%,根據學生實驗課堂表現、制備標本的質量以及實驗報告的書寫情況作為打分依據。
4 超微形態教學探索經驗小結
4.1 將超微形態理論課教學內容整合、精簡并實現與現有教學內容無縫對接
對于超微形態部分的教學內容,教研室教師反復論證,主要參考書籍包括:國家“十二五”規劃新教材《組織學與胚胎學》,上海普通高校“九五”重點教材《細胞超微結構與電鏡技術》以及《超微病理診斷學》,針對本科生學習的特點,選擇適合的教學內容,由淺入深的安排教學計劃,同時采用形象化、激勵式教育模式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課件制作上以圖片、視頻為主,文字介紹為輔,使學生對超微形態內容產生興趣并消除對學習的壓力和恐懼[5]。
4.2 實驗課內容合理安排
對于實驗課內容的選擇,采用學生動手、教師帶教、課堂與課下同時進行的方式進行。其中學生需動手采集大鼠肝臟的透射電鏡標本,獨立完成取材、修塊、以及固定步驟,后續步驟在課下分組完成,如脫水、后固定、包埋等。課堂由老師帶教示范超薄切片、染色和上機觀察步驟,觀察2~3個已經制備好的電鏡標本:(1)小腸上皮細胞標本,觀察游離面的微絨毛、側面的細胞連接;(2)神經組織的突觸標本;(3)結締組織標本:觀察成纖維細胞、巨噬細胞、膠原纖維等。由教師負責電鏡的調試、上樣與拍照。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課下協助老師完成照片的曝光與顯影工作。實驗結束后人手一張電鏡照片,在報告冊上指明相應的結構或細胞名稱。在有限的時間完成實驗課教學的全部內容,需要合理規劃、認真協調、充分做好師生互動。
4.3 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架構科研思維雛形
《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主要開設在大一新生入學的第一、第二學期,這樣一個學生群體求知欲強、好奇心強,如果能夠合理引導,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我們結合中醫院校的特點,引入科研實例,如《不同中藥配伍對腦缺血大鼠梗死區的修復研究》,對于實驗技術路線、實驗動物造模、實驗方法以及結果的判斷及分析進行介紹,通過電鏡觀察比較正常神經元與病變神經元超微形態上的差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查閱資料、設計小實驗的主動性,架構科研思維的雛形。
最后,在實踐中我們發現了許多不足,包括現有實驗設備無法滿足大班上課,只能分小組進行;現有學時限制,無法開展電鏡技術的全程演示;對于新開設的教學內容,我們還在不斷的學習和改進,通過多方面的協調和溝通,保證新增教學內容的質量,力爭達到中醫院校本科生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 韓中保,成海孔,賈書花.組織學與胚胎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2.
[2] 路菊,李飛,陶忠芬,等.多種模式相結合在電鏡技術教學中的體會[J].現代醫藥衛生,2009(2):316-317.
[3] 田香勤,徐晶,蔡新華.“醫學生物學電鏡技術”研究生課程實驗教學方法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科學,2012(5):6-8.
[4] 張惠丹,方瑾,張福會,等.醫學檢驗本科電鏡技術課實效性教學模式初探[J].醫學教育探索,2005(6):386-389.
[5] 陳繼蘭,張天娥,黃秀深.生物科學本科電鏡技術課教學模式初探[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S1):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