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偉民
摘 要:衛生信息學是信息學的分支,又是在醫藥衛生領域應用中產生的這樣一門交叉學科,在我國的起步較晚,它的前身是醫學情報專業,1985~1987年,我國在高等醫學院校里共四家成立了醫學圖書情報專業。1990年,隨著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在衛生系統的應用,專業名稱演變為現在的衛生信息管理專業。目前,已逐漸形成了中專、大專、本科、研究生培養及繼續教育等多層次、多渠道的教育體系,并逐步走向規范化。伴隨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國家教育部門對以就業為導向的、滿足社會需求為目的高等職業教育的大力扶持,高職高專院校的辦學規模及衛生信息管理專業的建設也隨著醫療衛生改革的實際需求快速推進。
關鍵詞:衛生信息 課程 專業
中圖分類號:G20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1(c)-0256-01
衛生部、教育部2001年聯合頒發的《中國醫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了“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和中等教育主要設置醫學相關類專業”的目標,同年,高職高專院校開設專科衛生信息管理專業得到教育部首次批準。2004年,衛生部、教育部聯合頒發的《護理、藥學和醫學相關類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對“醫學相關類在專科層次上屬高等職業教育范疇”進行了明確界定。隨著信息產業的發展,大多數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醫療、預防、衛生監督機構建立了數據中心,具有通信預警系統的國家、地區也紛紛建立了衛生信息系統的骨干網絡,衛生信息化逐漸受到了各國的廣泛重視,網絡的互聯互通對于提高醫療質量、減少醫療差錯、提高醫療效率、降低醫療費用都有很大的幫助。2003年的SAS病毒的暴發,更顯示了信息的重要性,信息發布不及時所帶來的后果是嚴重的,所以應重視信息系統的建設,為信息技術的發展培養更多的人才。
1 衛生信息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高職衛生信息管理專業生存發展現狀與需求不相適應
雖然當前國內衛生信息管理專業教育取得了重大進展,不過專業生存和發展的現狀不是很好,成了專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重點表現在幾個方面:(1)專業建設投入不高。作為新辦的相關醫學類專業,衛生信息管理專業在更新或者添置實驗設備、改善實驗條件以及培養引進師資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經費。而一些院校由于財力投入不足,專業教學條件也很不好,教學資源比較匱乏,甚至很難完成正常的教學。(2)專業培養目標不明確。沒有反思高職高專衛生信息管理專業培養目標的依據、模式、評價體系等根本性問題,或是設計專業培養目標時照搬學科體系,或者在原有衛生管理、公共衛生、預防醫學等專業基礎上加以改造,尚沒有形成統一的、有針對性的崗位的培養目標。(3)專業培養方向不清晰。目前我國衛生信息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仍然是一種粗放型模式。我國當前條件還不成熟,所以一般的學校只有條件開設一個綜合性衛生信息管理專業,不過對于高年級可嘗試采用定向分流的培養方式,個別條件好的院校設置了“病案管理”專業方向,也需要設置諸如基層衛生機構信息管理、醫療保障信息系統管理、公共衛生信息系統管理等方向內容(待商榷)。這種粗放式培養難以與國際接軌,也難以提高衛生信息管理專業發展水平。
1.2 缺乏全國性高職高專衛生信息管理專業設置標準
由于高職高專衛生信息管理專業大都于近10年內才開始設置,目前,我國高職高專該專業的教育教學的指導性標準不明確,這就產生了不規范的高職衛生信息管理專業準入與專業建設,培養目標、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和實訓實習等安排的隨意性大。作為新興潛力型專業,高職衛生信息管理具明顯的技術性、專業性和實踐操作性等特征,而現在衛生信息管理專業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師資條件、培養目標上缺乏規范標準,許多院校在辦學資格和條件、軟件建設、經費投入等方面的基本準入要求沒有達到。
1.3 師資隊伍力量薄弱,結構不合理
與教育部新設的其它專業類似,現有高職衛生信息管理專業師資隊伍還遠遠達不到新專業建設和發展的要求,主要體現在:一是薄弱的師資力量,具有實際經驗的專業對口的教師少,高學歷的衛生信息管理知識背景專業的教師比較缺乏;二是不合理的師資結構,衛生信息管理專業畢業的師資所占比例不多,缺少經驗豐富的高職稱教師;三是建設水平低的教師團隊,分工細致、緊密合作的專業教學團隊沒有形成。同時,對學科前沿沒有很深的了解,現有的師資隊伍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科發展的要求。
調查顯示,衛生信息管理學專業(含病案管理)畢業的專職教師僅占5.2%,計算機專業畢業的所占比例達到42.2%,其余專業教師多數是原預防醫學及衛生管理專業教師經過進修、培訓等培養起來的。師資培養力度不夠,多數院校三年來師資培養經費投入5-10萬,最少的一所三年投入僅1.4萬,僅有4.1%專職教師接受省內外超過半年的脫產進修學習,個別專職教師被送往國外進修學習。
2 衛生信息管理專業建設構想
(1)規范培養方案。加快制訂全國衛生信息管理專業設置標準和教育教學標準。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通過增加專業對口的師資數量、建立結構合理的師資梯隊、加快雙師結構專業教學團隊建設,形成一支學歷、職稱結構合理,能做善教的師資隊伍。
(3)根據崗位需求,加快課程改革與建設步伐。從就業崗位出發,提出知識、能力與素質要求,據此設置課程及其教學內容。
(4)結合高職教育特征,加強配套教材建設。針對高職衛生信息管理專業學生入學成績普遍不高、基礎文化知識不夠扎實的特點,建議由教育主管部門宏觀管理、統一規劃,教指委牽頭成立教材編寫機構,組織開發體現高職教育改革導向的衛生信息管理專業系列規劃教材和特色教材。
(5)加強校院合作,共建實習實訓基地。通過出臺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標準方案和實驗實訓配備推薦方案,指導各高職院校達到實驗實訓基本建設標準;同時,推進校院(企)合作,加強校外實訓基地建設。
3 結語
高職衛生信息管理專業首先具有鮮明的高職特色,以學生就業、社會需求為導向,對專業方向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及設置不斷進行調整;將專業培養目標作為參照基準,對專業培養方案及途徑進行調整。在社會發展需求得到滿足的情況下,讓各高職院校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創建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并采用不同的途徑來多方位進行一種模式,同時,在實踐教學和理論等微觀層面上進行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高專業辦學實力。
參考文獻
[1] 劉太根.信息技術教學方法初探[EB/OL].百度文庫.
[2] 羅愛靜.衛生信息管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2):4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