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紅杰等
摘 要: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關鍵所在,也是目前高等教育所面臨的重大任務之一。該文闡述了現階段高等教育創新人才培養的必要性,并結合大連工業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創新教育的實踐經驗,對以“創新實驗班”為載體的電子信息類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介紹,著重闡述了創新人才培養的目標,“創新實驗班”的組建辦法,“創新實驗班”人才培養的六大具體措施以及“創新實驗班”日常管理等相關制度的建設。
關鍵詞:創新實驗班 創新人才培養 電子信息類 實踐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1(c)-0147-02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個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引發了國內各界對于創新能力培養的熱議和研究。錢學森之問是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艱難命題,需要整個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共同破解。
1 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我國傳統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普遍不具備創新人才的基本素質,特別是實踐能力欠缺,從事帶有開創性的工作能力很差,不能適應現代知識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培養大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已成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目標之一[1]。美國哈佛大學的多元人才培養模式,麻省理工學院的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等[2]均取得了顯著的成果。近年來,國內各大高校也相繼探索創新人才培養之路,但培養方法多以分段培養為主,實施過程沿襲傳統教育模式程度也較重[3-4]。我國高校的創新人才培養不能一味的模仿,需結合國內高校以及專業的自身特色。如何構建一套可行的實施方案,是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2 “創新實驗班”人才培養目標
“創新實驗班”學生應系統地掌握本專業及相關領域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與方法,受到較嚴格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及工程實踐等方面良好的訓練,成為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適應信息化社會的發展,人格健全、知識面寬、綜合素質高、適應能力強、德智體全面發展,富有創新精神和競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2.1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創新實驗班”鼓勵學生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倡導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能,著眼于學生,能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主動探索、發現和創新,最終促使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
2.2 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積極調動學生實踐、研究興趣,秉承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的教育理念,讓學生在低年級就深入研究室學習及研究,了解學科的相關知識和發展動態,參與從課題的發現、系統框架搭建、應用基礎理論研究、虛擬仿真試驗、技術實裝,以及最先進的產品開發等過程,促進學生的興趣、想象力、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2.3 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
“創新實驗班”在學生培養過程中,將通過組建研究小組,將同一課題的研究任務劃分并分配給每位小組成員,促使每位學生既獨立開展研究,又要進行團隊協作。每個小組由學生輪流擔任組長,負責組織本組的科技創新活動、召集小組成員討論和向指導教師匯報等工作。日常小組管理,包括資料、設備維護、場地等都由學生自主管理。
3 “創新實驗班”人才培養措施
3.1 強化基礎實踐
“創新實驗班”采取厚基礎,強化實踐的培養模式,即在前3個學期實行小班授課,并加強《金工實習》,增開《電子創新設計與實踐》《電子電路綜合實踐》等實踐課程。
3.2 以項目為驅動
每個學生或學生小組以教師的縱向科研課題、產學研合作企業的產品開發課題、社會委托課題、興趣課題、學生自主提出的研究課題為研究對象,形成以任務為牽引、寓教于研的著重于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最終實現教學科研一體化。學生通過課題研究,不但知道如何運用學過的知識,還會很自然地在已經學過的知識之間建立一定的聯系,而且,為了解決問題學生還會主動地去學習新的知識。
3.3 推動實驗創新
選擇部分專業課程進行實驗教學創新改革,以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4 產學研互動
大學的價值在于產生理想,企業的價值在于實現理想。通過產學研活動,完善培養環節,實現學習者向創造者、勞動者順利轉變。培養中充分利用學校在企業建立的科研、教學實踐實習基地,企業在學校設立的研發中心等資源,學生可在基地和研發中心進行現場實習、實踐,并可參與部分產品和系統的設計開發,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設計能力得到加強和提高。有計劃的邀請企業的高管和專家來校舉辦講座,介紹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模式、企業的運營和管理模式,使學生能夠了解企業文化,學習現代企業管理、生產和經營模式,為將來就業做好準備,最終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能適應信息技術發展的具有寬厚扎實的理論基礎、專業知識,并能從事應用研究、產品開發、企業管理,適應與引導信息化社會發展的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型人才。
3.5 學術交流
積極申請主辦、承辦信息領域內的國際、國內會議。在會議的組織、規劃、準備過程中吸收學生加入,最大限度地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通過學術交流、會議交流、大會組織、論文撰寫與宣讀等方式鍛煉學生的實踐表達能力、拓展知識層面、增強自信與交流。
3.6 專業融合
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等競賽活動,以及通過給學生布置跨學科、多領域的綜合性研究課題,鼓勵學生在學習、研究、實踐時,面向目標,沒有專業界限,倡導學科專業交叉融合,實現學生以主修專業為中心的知識活化和以相鄰專業為輔助的多專業知識滲透融合,將科學與知識還原到現實的物理世界之中。
4 “創新實驗班”制度建設
4.1 人才遴選辦法
“創新實驗班”面向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動化、光源與照明四個專業的大一新生招生,自愿報名,錄取規模為每年30人,每班分配基本名額2人,剩余名額擇優選拔。人才遴選采取統一考試的形式,即參加學校組織的因材施教班統一考試,根據考試成績,在參考高考成績的基礎上,確定參加復試學生名單。復試由學院組織3~5名專家對學生進行面試,根據學生面試成績,綜合參考筆試成績和高考成績的基礎上,首先確保各班基本錄取名額,再完成擇優錄取名額。
4.2 創新考核機制
(1)學生在第2至第7學期每學期可獲得0.5個基本創新能力學分,6個學期總計3個創新能力學分。學生每學期基本創新能力學分的獲得以該學期的研究發表、研究報告為依據,由相關指導教師和導師團隊負責評定。
(2)學生在第2至第8學期期間總計可獲得2個創新能力獎勵學分,獎勵學分可計入學生總創新能力學分。學生每學期創新能力獎勵學分的獲得以該學期獲得的創新競賽獎勵、專利獲得、論文發表(SCI/EI/ISTP收錄或中文核心期刊發表)為依據,由相關指導教師和導師團隊負責評定。
此外,通過制定學生管理條例、科技創新選題辦法、指導教師管理與工作條例、科技創新經費使用辦法等一系列相關制度確?!皠撔聦嶒灠唷比瞬排囵B的長效機制。
5 結語
綜上所述,以“創新實驗班”為載體的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具有輻射范圍廣,組建隊伍精,培養質量高的特點。實施兩年多以來,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獲得了較大幅度的提升,在各項科技競賽中屢獲殊榮,有效提高了人才培養的質量,為將來的擇業與創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丁儉,李永艷,陳翠欣,等.高校中具有創新能力大學生的培養[J].科技創新導報,2014(20):170-171.
[2] 謝梅,苗青.美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及借鑒——以美國三所高校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3):217-221.
[3] 談小媊,沙麗曼,張庭芳.從實驗班到元培學院——北京大學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和管理體制改革[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1):211-213.
[4] 劉競.我國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幾種模式[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4):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