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
摘 要:無論使用任何一種語言進行寫作,都是一種具有高度創造性的綜合性語言活動。外語寫作更對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思維能力、審美修養和語言表達能力均有著很高的要求,因而成為“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中的難點。筆者通過教學實踐與文獻研究認為,詩歌是集中體現上述要素的文學樣式,因而對于寫作教學極具指導意義。并且,將詩歌元素引入德語寫作課堂,使詩歌教學與語言教學結合,不僅能夠獲得高效的教學價值,同時也會收獲珍貴的學術價值。
關鍵詞:詩歌 價值 德語寫作 德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1(c)-0216-02
詩歌是純文學。德語文學傳統中,詩歌這一文學形式十分繁榮,可與被稱為“詩的國度”的中國相提并論。我們的學生在之前學習母語漢語的過程中,從小開始就經常誦讀詩詞歌賦,這樣才能接近漢語的精髓。那么,在學習德語中,用詞典雅、句法精煉、形式別致、意象豐富的德語詩歌對學生的語言學習、尤其是寫作能力的提高,具有哪些價值呢?
1 德語詩歌的自身價值
1.1 德語詩歌的語言價值
德國的文學史異彩紛呈,各個流派、各個時期都涌現出許多經典的詩歌作品。主要的詩歌類型為:抒情詩、敘事詩和戲劇臺本[1]。詩歌形式多樣,語言高貴典雅,比喻和象征豐富,形象生動,具有獨特的藝術性。內容上主要涉及基督教和宗教文學、民間文學及個人的經歷[5]。尤其是優秀的抒情詩①,時間的流逝沒有使它們失去光彩,今天讀起來仍然有一種沁人心脾的清新氣息,毫無出自200多年前故紙堆的霉腐味。
總體來說,德語詩歌簡單直白,不大注意外在情節的復雜設計和引人入勝,而注重精神和思辨。
1.2 德語詩歌的文化價值
在古代德國,詩歌被同時代或稍后的人記錄下來,配以裝飾花紋和畫像,形成手抄本。其中一些得以完整保存,現存于一流大學圖書館和私人藏書館中,是文學經典之中的寶貴遺產。
歌德②曾說過:“我愈來愈深信,詩是人類的共同財產。”[2]詩歌作為最活潑、最具有親和力的文學樣式,與各種文學藝術形式互相滲透、互相影響,形成了文藝史上帶有規律性的現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1.3 德語詩歌的美學價值
德語詩歌的美學價值不僅在于內容美和語言美,從詩中還可以體會到想象美、意境美和音樂美。
畫家用顏色與線條表達所思所見,詩人則用語言與韻律繪形繪色。詩中有悠遠的歷史,遼闊的地域;有微小的蟲鳥,宏大的山河;有色彩的對比,點線的呼應。語言所描繪的畫面和意象,就構成了意境。而這“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繪畫美,就通過意境傳達出來了[3]。
筆者在中外文獻[4,7]中均讀到:古代詩歌由詩人或詩歌搜集人在社交場合吟唱,輔以樂器伴奏,可見詩歌作為文學作品的同時,兼具了音樂性與表演性。詩歌合乎樂曲的韻律、節奏,講究韻腳、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數、句數的整齊。因此,凡是詩歌,誦讀起來均朗朗上口,具有樂感。
2 德語詩歌的教學價值
2.1 在誦讀中提高語言理解力
學習德語而不懂德語詩歌,不僅從審美角度看是一個遺憾,而且從德語學習這一角度看,不學一些德語詩歌,其語言水平也達不到很高的層次。詩歌語言最精煉,語匯最豐富,表達形式最精美,語言的色調最細膩。如果對詩歌有一定修養,其語言表達能力會大大提高。學生成功完成一篇作文,包含著諸如知識、經驗、情感體驗、生活態度、語言修養等方面的能力,還必須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清晰的思考力、良好的記憶力、較強的表達力。詩歌創作全面的體現了這些寫作元素[2]。
歌德于1813年(64歲)開始關注東方文學,對中國的古詩和小說以及波斯詩人哈菲茲的詩歌藝術抱有濃厚興趣。曾向一位漢學家學習中國古典詩歌,并將李白的《清平調》從法文譯文轉譯成德文;而且模仿唐詩創作了組詩《中德四季晨昏雜詠》[3]:
Weiβ wie Lilien,reine Kerzen,Sternen gleich,bescheidner Beugung。
白如百合,潔似銀燭,形同曉星,纖莖微曲。
文學巨匠歌德也醉心于詩歌,并被中國詩歌文化深深吸引與折服,我們的學生,作為已經擁有這一珍貴文化背景知識的德語學習者,理應向偉人學習、在詩歌學習與寫作中獲得更高階的語言能力。
2.2 在仿寫中激發創造力
德國浪漫主義詩人艾興多夫(Eichendorff)③創作的詩歌Mondnacht(月夜)[1],描繪了月夜的寧靜、安詳的自然美麗夜空之景,抒發了作者思念故國、熱愛家鄉的心情。節選一段給大家欣賞:
Die Luft ging durch die Felder,
Die ?hren wogten sacht,
Es rauschten leis die W?lder:
So sternklar war die Nacht.
和風吹過田垅,
麥穗在輕輕地波動,
林間微風簌簌,
夜是多么星光皎潔。
詩歌寫作能很好地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詩歌創作自古就有“推敲”之說,在寫詩時,為了將一些似乎不相干的詞或意思連成詩句,學生調動自己所有的人生經驗和背景知識去領悟近義詞之間的細微區別,發掘語句間的微妙聯系,以充分的想象填補語句間的留白,然后精心安排句序,讓句子之間有所銜接,讓字里行間散發出韻味與節奏。即使創作的結果并不十分完美,但這種經歷也激活了學生被那語法、詞匯學習磨得有些麻木的思維,讓他們學會用自己的體驗去參與詩歌語言的理解,無形中提高了語言理解力和文學欣賞力[6]。
2.3 在德漢比較寫作中鍛煉思維能力
德語寫作是運用已掌握的語言知識和表達方法,通過思維進行輸出表達的創作,因此,德語語言思維能力在德語寫作中作用非凡。對于我國學生而言,在德語寫作中易受漢語語言思維的影響,難以直接用德語語言進行思維,不利于德語寫作能力的提高,因此發展其德語語言思維能力尤為重要。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詩歌教學的每個環節,都是對學生的德語語言思維進行訓練的過程:在誦讀欣賞中,學生德語語言思維的廣闊性和發散性得到訓練;在范文講解中,教師要盡可能不用漢語翻譯而用德語解釋,并要求學生也這么做,用以消除漢語思維的干擾;在仿寫、創作中,從訓練形象思維開始,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訓練,思維的深刻性和創造性也得以塑造;在寫作評價中,學生用德語思考問題、回答問題。
3 德語詩歌的學術價值
3.1 推動寫作課程與其他課程的結合
將德語詩歌引進德語寫作課堂后,教師的語言更富有詩意,連教師的板書和學生的筆記也變得“文藝范”。實踐證明,德語詩歌的引入促進了學生各方面的發展,不少學生通過學詩提高了自己的朗讀水平、語言表達能力。
詩歌走進寫作課堂并不是把寫作課改成詩歌欣賞課,而是需要教師有這樣一個理念:將閱讀、欣賞與寫作結合。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教師自然會運用詩意的語言對寫作教材進行拓展。相應的,學生在精讀、聽力、口語等課程中的學習成績也成正比增長。
3.2 提高教師的學術創造力
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自身也會深深地感受到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教學相長,教師在引領學生領悟詩意詩境時,教師接受的同樣是一種領悟力的提高。
要給學生以更科學的教學引導,要能輔助學生詩歌創作的過程,就要進行大量的文獻學習與學術閱讀。為此,教師一方面要對詩歌文學理論進行系統的學習;另一方面,通過大量詩歌文學作品的研究與教學實踐的結合,學術論文的撰寫成為自然而然的學術成果,教師學術創造力必然獲得提升。
3.3 增強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
目前,市面上還沒有出現這樣的專業教材,能夠將德語詩歌教學與寫作教學結合。專業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一次次的分析、篩選短小精悍、內容淺顯、難度適宜的詩歌文本,用于教學。
教材的選編、教學內容的選擇,都是為了形成一套最適合對學生開展教學的詩化教材。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教師的課程開發意識得到增強、課程開發能力獲得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德語專業的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更加“以人為本”的人才培養要求。
4 研究結論
寫作是一種具有高度創造性的綜合性語言活動,對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思維能力、審美修養和語言表達能力有著很高的要求。寫作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心理認知過程和思維創作過程,是一個不斷積累、逐步提高的過程。只要堅持練習寫作,有意識的積累,一定會在寫作水平上有很大的提高。
綜合以上論述,筆者認為,將詩歌元素引入德語寫作課堂,使詩歌教學與語言教學結合,不僅能夠獲得高效的教學價值,同時也會收獲珍貴的學術價值。
參考文獻
[1] 姚力,叢明才.德語經典詩歌解析[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
[2] (美)Williams,J.第二語言與外語寫作教學[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
[3] 歌德.漫游者之夜歌[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
[4] 張理明.簡述德國中世紀騎士戀歌[J].青年文學家,2014(11):78-81.
[5] 劉潤芳.德國浪漫派抒情詩探識[J].外國文學評論,2006(3):44-54.
[6] Frieder Beck,Ferdinand Beck.Bildung braucht Pers?nlichkeit[J].Sportwissenschaft,December,2011,41(4):338-339.
[7] Springer.Welche Antike?—Konkurrierende Rezeptionen des Altertums im Baroc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Classical Tradition.Summer,2006,13(1):106-122.
注釋
① 德國的抒情詩興起于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延續直至19世紀,在其悠久的發展歷史中始終以表達作者強烈的個人情感為主線,席勒、歌德、赫爾德、里爾克、艾興多夫等人均為抒情詩作家的杰出代表.
②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
③ 艾興多夫(Joseph Karl Benedikt Freiherr von Eichendorff 1788-1857),德國浪漫時期的重要詩人和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