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季堯
摘要:城鄉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城鄉基礎教育和其他教育投入的不平衡,城鎮化進程的沖擊,階層固化趨勢的加劇使得農村教育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優秀師資;投資意愿方面和城市的差距在不斷加大,為了實現全民素質的提高,盡快實現中國夢,本文認為應從重視鄉村建設,塑造別樣鄉村文化;重樹鄉村教育文化高地地位;要吸引更多優秀的年輕人投身鄉村教育等舉措來大力提升農村教育。
關鍵詞:鄉村教育;城鎮化;新農村政策;扶持年輕人
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中國夢”的重要指導思想。中國夢的核心內容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關鍵是人才,人才的培養則要靠教育。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給國家培養具有崇高理想、道德高尚、誠實守法、技藝精湛、博學多才、多專多能的中高級人才,培養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勞動力,培養合格公民,促進國民素質的全面提升。
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城鄉教育出現了“馬太效應”,兩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城市學生享受著不斷升級換代的一流的教育設施和優越的教學環境,參加各種興趣班,在偏遠地區的農村孩子卻面臨著教育基礎設施落后、優秀師資得不到保證等種種困難。
一、目前存在著的嚴重問題
1.教學內容單調,教學手段陳舊
鄉村教師學歷層次復雜,所掌握的知識陳舊,教育思維形成定勢,基本沒有教研活動和參考資料。偏遠山區的農村小學問題更嚴重。
由于環境的閉塞,缺少各種新的教學信息的獲取,使大多數的鄉村學校固守著傳統的教育教學思想,習慣于“我講你聽,我灌你取,我考你做”的單調乏味的傳統教育教學模式。重單干,重封閉,重學生單一的學科成績的提高,少合作,少競爭,依然扮演著“井底之蛙”的角色,在“坐井觀天”中“無聲無息”地“重復著昨天的教育教學故事”。其次由于教育投入不足,學校教學設施不足,教學設備落后,教學手段陳舊,各類儀器、器材的欠缺使一些實驗教學、實踐活動以及新時期必備的信息技術教育課程開不齊全,使教學行為無法做到理論實踐相結合,大大降低了教學活動的靈活性、趣味性和科學性。對學生來說,學習是一種枯燥無味的苦差事,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更做不到主動的學習。
2.優秀師資不足,結構老化
優秀師資不足是鄉村教育一個很突出的現象,更為嚴重的是師資結構嚴重老化。現在在編的鄉村教師,很多都是從民辦教師轉過來的,年紀大、觀念陳舊;而年輕老師的觀念比較新,水平也高,更適應現在的素質教育。但是,愿意來鄉村學校的年輕教師實在是太少了。很多鄉村學校老師的平均年齡都在50歲左右,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寥寥無幾。甚至有些學校幾乎沒有一名青年教師。年輕老師少,意味著很多課上不了。在鄉村學校,最缺的是英語和計算機老師,而這直接影響了鄉村孩子的英語和計算機水平,導致了很多家長帶著學生“出走”。而且鄉村學校還缺年輕的體育、音樂和美術老師。在很多鄉村學校,體育課只是做做操、自由活動而己,很多鄉村孩子幾乎沒有上過一節像樣的體育課,更別說系統的的音樂課和美術課了
3.農村對教育投資意愿下降
教育費用和就業問題對農村家庭造成了很大的負擔,使農村家長昂貴的教育投資收益率正在變得越來越低,導致農村家長對教育的期望值降低。“上了大學還找不到工作”的現象使一些農村地區出現了新的“讀書無用論”,甚至農村教育中“重男輕女”的思想再次復燃,在很多農村地區,農村學生“初中畢業即打工”的現象非常突出。對一般農村家庭來說,相比通過教育改變家庭命運的道路,打工經濟來得更快捷,更直接。
二、產生的原因
1.城鄉差距逐年拉大,教育發展極不均衡
受到地域影響,政府長期以來在農村教育投入的不足,使得城鄉基礎教育和其他教育嚴重不平衡。首先是兩者在硬件設施方面存在較大的差距,比如校園、操場、教學手段、實驗設備等。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城鄉收入的拉大,使城鄉教師之間的待遇、工作環境、教育理念、教學手段、科研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不斷被拉大,這不僅吸引了優秀的大學畢業生留在城市、甚至大城市工作,也對基層的優秀教師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使城鄉教育在軟件方面也出現了較大的差距:更加劇了城鄉教育的不平衡。造成了教學內容的單調,教學手段日趨的陳舊,很多教學研究活動幾乎陷于停滯。
2.城鎮化進程的沖擊
近些年,隨著城市化浪潮的蓬勃發展,深刻地改變了廣大農村原有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狀況,進而導致農村大量的勞動力、資本和人才等生產要素,持續單向地從農村流入城市,使城鄉差距不斷拉大。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對他們來說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現在的農村青年都羨慕改革開放初闖天下的老鄉,已經在城市娶妻生子,過上城市人的生活,他們也想去實現人生的價值,跳出“農門”成了越來越多農村青年最現實的選擇以及家長的期盼。現在的農村青年對農民身份的認同度逐漸降低,農業生產嚴重的低利化,使很多出門打工的年輕人一直迷戀城市生活,寧愿干最臟最苦的活,也不情愿回生他養他的農村耕田種地。絕大多數農村考上來的大學畢業生認為十年寒窗苦讀好不容易跳出“農門”,他們寧愿成為城市待業青年也不愿意回農村去干一番事業。這些無疑影響到了農村濟社會的健康穩定持續發展。逐漸造成了傳統鄉村社會的衰落,農村文化的虛化或者空洞化現象日趨明顯,教育的衰敗自然也在所難免。
3.社會底層人群向上流動面臨困難,階層固化趨勢加劇
教育從來都是實現社會各階層良性流動的最有效手段,而目前農村孩子通過自身努力,獲得上升通道,直至推動社會良性發展之路正越變越窄。首先是考入名校的幾率在逐年縮小。北大清華等重點大學教授調查發現,北大農村學生所占比例從三成落至一成,中國重點大學農村學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也不斷滑落。其次是農村家庭背景的大學畢業生遭遇到越來越多的就業困難,就業率低,就業質量不高。這些因素大大降低了農村對于教育投資的意愿。
三、采取的措施endprint
為了正常社會之良善和文明之傳承,政府盡快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努力縮小城鄉教育設施的差距和農村教師的差距,逐步實現教育均衡,其次在政策的導向性上應該從以下方面入手。
1.重視鄉村建設,塑造別樣鄉村文化
十六屆五中全會對新農村建設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20字方針,描繪出一幅新農村的美好藍圖。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鄉村賦予更多的詩情畫意,是知識分子的家園,是傳統中國社會田園牧歌生活的載體,也是所有成功人士衣錦還鄉的最終歸屬地。
互聯網和高速交通網的發展也為鄉村生活的便捷性提供了基礎,政策的支持,城市經濟的反哺,生態農業、綠色種植、農家體驗、農村博物館等形式的探索與實施必將使農村煥發出新的活力,塑造出別樣的鄉村文化,構成中華民族整體的家園感、歸屬感。
2.重樹鄉村教育文化高地地位
鄉村學校成了農村的文化教育中心,村民尊敬老師,老師也全心全意為村民服好務,如今的鄉村,村民們陸續發家致富,鄉村教師則一如既往清貧度日,二者的價值取向也漸行漸遠,鄉村學校和鄉村社會之間的藩籬自然形成。學校和村民已近乎兩條沒有交集的平行線。改變這些現象就要和鄉村需求相連接,提高鄉村教育的地位,塑造特色農村教育。
3.鄉村教育的振興和新農村建設息息相關
新農村建設的良好發展會為鄉村教育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而鄉村教育的繁榮又會給鄉村建設注入活力和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所以首先要引更多優秀的年輕人投身鄉村建設中來。留住農村年輕人,一方面要在堅持現有惠農政策前提下,繼續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在推動農村改革的過程中,讓留在農村發展的農民真正能致富。另一方面,要從體制機制著手,真正使農民成為一種職業而不是身份,拓展農村年輕人才成長渠道,多渠道減輕農民負擔,建立農村養老、教育醫療等保障措施,吸引農村新生力量回流。
4.吸引更多優秀的年輕人投身鄉村教育
在繼續加大對農村、農業、農民的投入外,政府在大學錄取、畢業分配等環節可規定城市生源和農村生源的招收比例,來不斷提高農村社會的教育投資意愿,這也是實現教育公正進而促進社會公正的方式。同時更需要從個人待遇、進修學習、發展平臺等方面給與大力的政策支持,吸引觀念新、有活力、有激情、有較高素質的大學生投身到鄉村教育中去。為鄉村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只有這樣,農村的明天才會更加美好,農村的教育才會迎來大的發展機遇,中國夢的實現才會指日可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