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詩云
摘 要:本文通過對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的心理環境因素進行分析,從個體和群體心理環境兩個方面具體闡述了心理環境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作用機制,并有針對性的提出了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的心理環境建設的相關策略性思考,對新形勢下輔導員開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關鍵詞:心理環境;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思潮涌現,高校作為學術理論傳播的前沿陣地,大學生首當其沖。新形勢下如何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以及吸引力、感染力,成為高校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1 心理環境因素的構成
心理環境是一種在客觀環境的作用下,通過主體對客觀環境的內化、整合,在一定心理空間表現出來的、對主體心理行為產生實際影響的心理狀態。由于大學生所處的局部客觀環境有諸多的相似之處,因此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心理環境因素也有較大的普遍性,針對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特點及所處的客觀環境特征,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提高的心理環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個體心理環境因素
個體心理環境是個體在客觀環境的作用下,隨著知識經驗的積累,在個體心理空間中逐漸積淀下來的、綜合反映個體認知、感情、意志及個體的整體心理面貌的環境。
1.個體認知環境
大學生在一段時間一定的環境內,通過知識學習和實踐的積累,不斷的完善自身的認知結構,獲得自身的具有階段穩定性的特定思維方式,從而形成自身的的認知環境。這是個體心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社會行為的基礎。
當新的客觀環境帶來大量新的信息時,勢必會對已有的認知結構產生沖擊,或者相互融合,豐富內在知識結構;或者相互抵觸,引發認知環境的暫時失衡而擾動個體心理內環境,產生整合的內在動力。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輔導員要準確評估被教育者原有的認知水平,尊重其自身的認知特點,遇到教育對象認知上的抵觸時,要耐心引導,觸類旁通,抓住其內心產生認知波動的契機誘使教育對象對教育內容自主消化吸收,促進教育對象的自我體悟。另一方面,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要與時俱進,減少大學生認知上的抵觸。
2.個體感情環境
心理學家認為,在不同的感情環境下,人們接收信息的效果是有很大區別的。根據學習理論中的效果律和強化作用規律,凡是使主體獲得滿意、愉快的正性情緒體驗,往往使這種活動受到強化,而不滿意的負性情緒體驗則很可能使這種活動受到抑制。眾所周知,枯燥的說教只會讓大學生產生反感情緒,從而挫傷其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能夠被學生接受,必須營造賞心悅目、充滿激情的情境。學生在這種情境下就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3.個體意志環境
個體意志環境是在個體有意識地確立目的,支配和調節行為,通過克服困難從而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中呈現出來的,對個體行為產生影響的心理環境,它具有自覺性、果斷性、堅韌性和自制性。意志使人的行動有了充分的能動性,教育對象自身、教育對象與教育者之間意志環境的互動往往會激起受教育者心理狀態的波動,并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的飛躍提供可能。主體意志活動確立目的,產生了愿望、理想、信念和動機,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目標,意志活動為其提供強有力的能量驅動,使教育活動效果得以穩定和延續。
(二)群體心理環境因素
群體心理環境是群體成員在社會適應過程中對客觀的群體環境的共同心理反應中積淀的心理影響。它滲透于群體成員之中,具有獨特的群體心理色彩,產生群體吸引力,形成一種影響群體成員心理行為、推動或阻礙群體發展的內在力量。
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德曼認為,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已經學會了將社會情境作為競爭情境來看待,在有他人存在的社會情境中,人們會有意識地感到由比較帶來的競爭壓力,從而使人們的內在動力增加。群體背景引起行為內驅力的增加,導致社會助長作用的發生。
大學生在群體背景下,其自我意識的提高會使得群體成員的評價激發其自身的被評價意識,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追求好的群體認可,從而產生自我反省,進而自我調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充分利用這種群體背景下的社會助長作用,將競爭意識引入工作中來,利用大學生求好的心理,進行因勢利導,從而強化思想政治學習的效果。
2 加強心理環境建設的對策性思考
良好的心理環境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的提高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因此優化心理環境,加強大學生心理環境建設,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提供對策性思考:
首先,要保證大學生健康心理的發展。有關報告中提出,在我國80年代中期23.25%大學生存在心理障礙,90年代上升至25%, 近年來已達30%,有心理障礙的人數正以 10%的速度快速增長,營造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心理環境已迫在眉睫。因此應針對大學生易發的心理問題,培育大學生自我心理調節的能力,使其對自身的心理狀況積極關注,在超出自身承受能力時要積極與相關心理機構聯系,及時發現并解決心理障礙。學校應通過設立心理咨詢中心、開通心理咨詢熱線和信箱等方法,加強宣傳,定期或不定期開展心理咨詢活動,積極開展具有預防、教育的心理干預工作, 為學生營造健康的心理環境。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緊密結合,發揮二者的互動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也必須具有穩定的心理素質和扎實的專業知識,并通過深入共情的引導,激發受教育者接受、消化教育內容的情感,為受教育者創設一種氛圍和教育環境,使教育轉化為自我體悟,引導他們建構自己的價值體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終生都對其產生影響。
第三,激發教育對象的行為動機,發揮大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心理學研究表明,動機是驅使人們有目的行為的內部動力,而激發動機的基礎在于需要的滿足,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立足于大學生的實際心理需要,分清教育對象的不同層次,尊重受教育者的個性特征,避免“一刀切”的錯誤教育方法。教育內容要貼近學生生活,并反映當前社會熱點,及時解決學生思想政治觀念上的困惑,加強引導,轉變單一枯燥的教育方式,使教育活動生動有趣,加強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學習動機的心理激勵,從而促進大學生主體能動性的發揮。
第四,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化、信息化建設。大學生不可避免的會接觸大量的良莠不齊的信息,因此需要著眼于信息流動的自身特點,增強對信息的處理和利用能力,建設積極向上的媒介環境,增強其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幫助其養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第五,整合社會力量,優化教育環境。人們思想活動極易受現實客觀環境影響,正面影響與負面影響同在,此消彼長。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須大力優化社會環境,整合社會力量,以形成盡可能大的教育合力。學校、家庭、社區等相關部門應齊心合力,共同創設有利于大學生思想進步的群體氛圍,使良好的個體心理環境更加穩定。
綜上所述,營造健康的心理環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客觀需要,優化心理環境,營造一種催人向上、凈化心靈的輕松氛圍,引導、培育一種健康向上的心理環境,有利于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肖旭編著.社會心理學原理及應用[M].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8.
[2]張耀燦,邱偉光.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