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言論自由被譽為公民基本權利中的“第一權利”,是當今民主法治社會的一項基本人權,同時,言論自由也是實現個體價值、體現社會文明民主、推動公平正義的重要途徑,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國內的法律對言論自由做出了全面、系統的肯定和保障。但絕對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在實踐中,言論自由的實現會受到種種因素的束縛,尤其在當今互聯網時代,網絡言論自由更需要法律的規范與束縛。
關鍵詞:言論自由;網絡;法律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和廣泛應用,網絡這一新的交流平臺和傳播媒介極大拓展了言論自由的空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娛樂自我、輿論監督、學習知識和實現權利等方面的重要渠道,網絡信息呈現前所未有的井噴式增長,互聯網上充斥著暴力、色情等有毒有害信息,對人們的心理產生了不良影響,尤其是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十分不利;無端謾罵、肆意發泄情緒等也導致網絡侵權現象頻頻發生;捏造事實、散播謠言,嚴重威脅公共利益、社會管理甚至國家安全。因此,必須采取必要的法律手段來限制網絡上的言論自由。
1 網絡言論自由的涵義
網絡言論自由,是指網絡環境下的言論自由,也即網絡平臺上的言論自由。此處所稱的網絡,是指互聯網,是覆蓋全球的信息系統。互聯網,是指“由廣域網、局域網及單機按照一定的通訊協議組成的國際計算機網絡。它將兩臺或兩臺以上的計算機終端、客戶端、服務端通過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手段互相聯系起來,使得人們可以與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發送郵件、共同完成一項工作、共同娛樂等等”。當今社會,互聯網已然成為了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自主性和開放性是網絡空間的最大優點,它給了每個人更寬廣的言論渠道,人們可以在網絡空間自由地表達自己的主張,甚至發泄情緒,公民的言論自由獲得了的空前的釋放和擴張。
雖然互聯網時代的言論自由有了新的內涵和外延,但是互聯網網絡言論本質上仍然是言論,思想和意思表達的本質沒有變。網絡言論在互聯網上以文字、圖像和聲音等方式呈現,除了載體與傳統形式不同,其表達意見、觀點和主張的本質與傳統的言論沒有區別。
2 當前我國網絡言論自由存在的問題
互聯網在我國的發展十分迅速,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更是給言論自由注入了新的內容和活力,隨著論壇、博客、微博、微博等社交媒體的興起和發展,網民被賦予了空前的言論自由權,傳統媒體已經對言論喪失了控制權。正是由于這樣的特點,許多網民在網上的言論肆無忌憚,給自己、他人、集體、社會造成了不少傷害。
2.1 無節制的網絡言論自由侵犯隱私權
網絡言論自由侵犯隱私權的事件頻頻發生,例如前段時間盛行的“人肉搜索”,具體說2006年轟動一時的“銅須事件”,不僅公布了當事人的聊天記錄,還將其真實身份公開并將當事人的照片上傳至網絡空間。網絡上的私人信息如個人信息、個人數據和個人資料,也是個人隱私權的組成部分,任何人和組織在未經本人同意、沒有法律依據和程序的情況下,不得私自搜集、公開。上述事件中,網民的網絡言論嚴重的侵犯了個人隱私權。
2.2 無節制的網絡言論侵犯名譽權。
名譽是指社會或他人對特定公民或法人的品德、才干、信譽、商譽、功績、資歷和身份等方面評價的總和。個人名譽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他的社會地位、尊嚴和信譽,最終影響到本人的各種利益。名譽權往往與隱私權等權利發生競合,網絡言論自由往往在侵犯隱私權的同時,也對名譽權造成侵害。上述“銅須事件”中,將當事人婚外情的事情和真實照片公布于世,無疑對當事人的名譽權造成了侵害。
2.3 無節制的網絡言論自由侵害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概指不確定多數人的利益,其概念、內容復雜且變化多端,在法學上我們稱之為“不確定法律概念”。無節制的網絡言論自由不僅侵犯公民的個人權利,同時還會侵害公共利益。例如網絡上的色情宣傳,就違背了工序良俗。據有關調查顯示,每天都有2萬多個新的色情網站出現在互聯網世界。網絡論壇、聊天室和游戲之中帶有強烈色情化傾向的文章、評論等多不勝數。曾經轟動一時的陳冠希“艷照門”事件,就使大量不雅的色情照片充斥網絡,污染了網絡環境,也損害了公共利益。再如一些不法分子在網絡上散布煽動性言論,編造網絡謠言,蠱惑人心,危害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如2011年日本發生大地震,核輻射大量泄漏。一則“食鹽能抵御核輻射”的網絡謠言,使我國多地發生群眾搶購食鹽的荒唐事件,差點造成全國性的“鹽慌”。
3 限制網絡言論自由的辦法
針對當前我國網絡言論自由存在的問題,必須采取必要的手段來對網絡言論自由進行限制。
3.1 法律限制
法律限制是限制網絡言論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由于網絡言論而侵犯民眾隱私權的事件頻頻發生,究其原因,除了互聯網自身傳播快、費用低之外,網絡言論傳播的約束機制不健全是重中之重的外部因素。我國的網絡立法存在一定程度的滯后與空白,放任了有意或無意的侵權者,致使大量法律投機現象不斷出現。因此,我國亟需完善關于網絡言論的法律體系。
第一,完善相關網絡立法,擴大侵權責任法和刑法等的調整范圍,將網絡空間的法律責任承擔明確納入現有法律的調整之下,對網絡侵權行為的法律后果作出明確規定。第二,在立法活動中應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見,宏觀考量我國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保持法律法規相互之間的系統性、協調性和科學性。第三,網絡立法活動應立足于現有法律,充分利用已有的法律資源。第四、對于適用范圍過于狹窄、立法技術較差、內容明顯滯后的規章、條例等,適時廢止。第五,要加強網絡執法力度,有法必依,違法必究。第六,加強網絡法制教育,普及網絡法律法規。采用多種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通過多層次的媒體渠道等大力宣傳相關法律、制度、規章。
3.2 技術限制
網絡本身是一門科學技術,所以必須依靠技術來限制網絡言論自由。網絡中的技術,分為硬件技術和軟件技術。目前規范互聯網上的內容時,各國均較為重視過濾技術的應用,包括硬件過濾或軟件過濾。具體而言,一是對信息內容的網上發布進行審查、過濾,按一定標準將網絡用語區分為限制級、禁用級等,直接屏蔽一些不良用語;二是加強對信息渠道的監督與規范,明確擔負網上信息傳播的各信息渠道的責任,賞罰分明;三是加強對信息終端的規范,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到來,人們持有的終端設備如筆記本電腦、手機等的數量越來越多、時間越來越長,很有必要在這些設備上安裝有識別功能的軟件,進行相應的管理。另外,網絡實名制技術對網絡言論自由的限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應該將其全面推行。
3.3 自律性限制
自律性限制主要是指行業自律,同時也包括每個網民的自覺。在行業自律中,網絡運營商的行業自律尤其重要,因為網民的終端設備只有接受了網絡運營商提供的服務才能進入互聯網傳播和接收網絡信息。一方面,政府應該大力支持自律組織的發展,鼓勵自律組織作為,協助自律機制建設。另一方面,行業組織要樹立自己的權威,提高自身在行業內的公信力,完善行業的自律規則、公約,并保證其有效實施。
參考文獻
[1] 李鋼,王旭輝.網絡文化[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5.
[2] 饒傳平.網絡法律制度—前言與熱點專題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2005.
作者簡介
史高嫣,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法學碩士,經濟師、講師,研究方向:社會保障、經濟法、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