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餓

很多人認為現代社會是冷漠的,最為深切的體會莫過于舊有的熟人社會已漸行漸遠,舊時的胡同、大院間鄰里打成一片的熱鬧景象難以再現。城市的小區里,對門離自家兩米開外,卻全然不知道對門姓甚名誰。一扇門、一堵墻、一幢樓,就像一道道鴻溝,隔斷了毗鄰而居的歡樂,也割裂了“遠親不如近鄰”的傳統。陜西省社科院副院長石英說:“隨著時代的發展,鄰里關系已經發生變化。”他坦言,在城市化的進程中,鄰里關系疏遠、陌生已經是普遍現象,農村是“熟人社會”,城市是“陌生人”社會。目前城市中鄰里關系的現狀也是城市擴張中的必然現象。據《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顯示,參與調查的4509人中,40.6%的人不熟悉自己的鄰居,其中12.7%的人“根本不認識”自己的鄰居。調查中,34.8%的人表示跟鄰居“沒有相處活動”,80.9%的人感覺與10年前相比,當下的鄰里關系越來越冷漠了。
然而,對于陌生人時代的到來,還有一種正能量的闡述。瑞士人安托萬·佩庫和荷蘭人保羅·德古赫特奈爾編寫的《無國界移民》描述:移民帶來的移民政治途徑是嶄新的。吉登斯所說的那種風險社會的色彩更加濃厚了,人們日益依靠所謂“抽象系統”來獲得安全感:大家更相信管理體制和規范的可靠,而不再信賴人格、名聲和地位。“質疑”變成了一種廣泛的社會心態。四顧茫然的生活意識注定了人們會喜歡那些沒有組織性的組織活動。從 Facebook到“微博”,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在網上,用無害的討論形式來嘗試消除社會公害的可能性。
簡單地說,人類社會進入了這樣一個嶄新的時期:我們必須通過更好的跟陌生人相處,才能更好地活下去;同樣,一個社會的內在力量是通過聚集了大量陌生人而實現的。這就是我所說的“陌生人社會”。
拋開國與國之間的文化差異和價值觀差異,單以人類發展進程分析,我們不難發現,任何一個時代的到來,人們都是無法阻止的。作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是應該奚落、嘲諷、逃避這個時代,或是勸慰人們被動接受這個時代呢?應該都不是!我們應該拿出勇氣去擁抱這個時代。陌生僅僅是不熟悉,我們不該將冷漠、失信這樣負能量的詞一遍一遍地加在陌生的后綴里,讓人們失去信心和信念。
曾經有過一則報道,說一個老人死在家中,一個月后才被鄰居發現。這個故事往往可以被利用到陌生人時代的弊端上,會有人說鄰里關系的疏遠。但仔細想想,問題的實質不在于陌生人,恰恰是應該著落在親人的冷漠上面來。
陌生人社會到來,讓我們仔細想想我們身邊的生活中是否時常出現陌生?電腦的普及,從小孩到老人,從陌生到熟悉,有人卻用電腦打著字說電腦網絡讓人們越來越冷漠了,對于時代發展來說,利弊自知。黃某是一家網絡公司的網頁設計推廣總監,他一直在研究網絡對于社會上人們的實際效用。他說,根據對幾個大型社交網絡的分析報告發現,其實,人們平時更愿意跟陌生人交流,在聊天的內容豐富程度上也遠遠大于熟人間的談話內容。很多論壇的一個帖子,往往會有上千人回復跟帖。黃某說,老人因為不擅長利用網絡,他專門設計過一個適合老人的交流平臺,全部以簡潔方便的大型字體組成。他找來一個社區互相陌生的20多位老人進行測試,結果發現,老人對這一陌生的事物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這20多位老人也因為一次嘗試,一大半的人后來經常在社區見面聊天。黃某說,陌生其實往往可以成為可利用的一種資源。當信息時代越來越發達,網絡上有同一個學校達成認識的平臺,有通過家庭地域關系得以認識交流的平臺,有尋找愛情婚姻為目的的平臺,甚至還有通過購物旅游等等相互認識的平臺。它們將一個個彼此陌生的人結成了一個大群落,讓人們成為“陌生”的朋友、校友甚至戀人,從陌生變成了熟稔。陌生人時代其實還可以做得更好,還可以讓更多的陌生人成為朋友,把優勢資源集約在一起,創造更大的價值!
一位在汽車論壇做版主的朋友曾這樣跟筆者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這里投入的多些,那里就會少些。其實不是大家變得冷漠,而是信息時代來了,媒體的時代來了,人們的社交圈子大了。如果你有手機、用微信的話,可以隨時從身邊找到那些同樣玩微信的朋友。在網絡上,你也可以通過論壇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大家雖不曾謀面,但你言我語,聊得也很Happy。”
所以“陌生”沒有錯,如果要找錯,也一定在人心這里。心是熱的,即便是陌生人也會樂于助人;心是冷的,就算至親至愛也可能會見死不救。其實,信息時代注定是個陌生人的時代,網絡將人們的社交圈子無限放大,不管是虛擬也好、現實也罷,最重要的,我想應該是給陌生人一個親切的微笑,去熟悉那些陌生的朋友,去積極主動地擁抱我們這個陌生人的時代。
(編輯·韓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