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虎灘中心衛生院內科,山東東營 257449
在護理過程中出現的可能導致患者傷殘、病死的安全隱患,則稱為護理風險。在內科,患者年齡高、病情危急等情況較顯著,特別是呼吸內科,這種現象更為明顯,護理風險則更大。針對這些現象,護理管理更應貫穿于整個護理過程。為對風險管理應用于內科護理中的效果進行分析與總結,在該研究中,2013年3月—2015年3月間該院在內科護理中采用了風險管理模式,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該次研究對象均為在該院進行治療的內科患者。68例患者中,男性 36.例,女性 32例;年齡范圍 45~84歲,平均年齡(62.3±2.1)歲;23例腦血管疾病,23例心血管疾病,12例呼吸系統疾病,10例消化內科疾病。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4例。兩組在性別、年齡及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不明顯,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研究組則采用風險管理的護理,具體內容如下。
①成立護理風險管理小組。在風險管理小組中,主要由內科護士長、各病區組長及專科醫生組成,并以護士長為管理者,負責對培訓內容及考核條例進行制定。
②加強護患溝通。在患者住院期間,醫護人員主動告知患者入院后須知的事項,如必須遵守的規章制度、行使的義務、可能出現的問題及緊急情況處理等。通過交流與溝通,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為開展護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礎。
③對護理人員進行風險教育。醫院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風險管理的知識教育與技能培訓,使其充分了解與掌握《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護理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知識,并能在實際工作中靈活運用。
④完善風險管理預案。各科室的基層護理人員通過討論的方式,將護理工作中的隱患、風險匯總,然后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防范預案。比如,針對給藥錯誤風險,可通過多個環節,如醫生開藥、護士取藥及護士復查等,檢查給藥正確與否;針對藥物配伍風險,可通過藥物配伍軟件設定藥物主要功能及配伍禁忌,若出現配伍風險,發藥人員會收到警示。
⑤風險管理執行及監督。完善的系統及流程是消除風險的不可或缺條件。為此,護理人員除了做好本職工作外,認真按照要求做好記錄工作,以便后期有據可循。另外,護師與護士加大巡查與監管力度,及時處理存在的護理錯誤。
⑥積極引入PDCA機制。健全的風險管理體系、流程執行情況是保證風險管理工作得以順利、有效開展的前提。因此,醫院不斷完善內部的風險管理體系,為風險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保駕護航。
對兩組的風險事件及投訴事件發生情況、護理服務質量評價、滿意度等指標進行記錄,對比兩組的護理效果。
所得數據均使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 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用χ2值檢驗。
研究組的風險事件及投訴事件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滿意度則明顯高出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兩組的風險事件及投訴事件發生率、滿意度對比[n(%)]
研究組的護理服務質量評分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的護理服務質量評分對比[分,(±s)]

表2 兩組的護理服務質量評分對比[分,(±s)]
組別 基礎護理 專業護理 護理安全 理論知識研究組對照組tP 99.3±4.3 90.1±0.5 3.8352<0.001 96.2±2.6 91.5±3.1 2.5389<0.05 98.7±0.2 95.2±1.8 3.3236<0.01 98.6±0.1 90.8±0.7 69.1935<0.001
在護理工作中,護理風險主要是指各種不安全因素直接或者間接導致患者死亡或病殘的可能性,具有風險性、不確定性及嚴重性等特點。在實際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通過辨別、評價及處理各個環節中的潛在風險因素,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醫療風險事件的發生,將風險事件對醫患雙方的損害降至最低。有報道指出,風險管理護理模式應用于臨床護理工作中,可有效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率及投訴事件發生率,患者給予了較高的評價。
在內科護理工作中,特別是在呼吸、心腦血管科室中,對護理要求往往較高。風險管理要求主管護師、護士能夠熟練掌握與應用內科護理的基本理論知識,尤其是根據護理程序及患者的各種數據準確評定其健康狀況,并作出初步護理學診斷,以全面掌握其病情變化情況,并在此基礎上制定相應的護理目標及措施,最終將護理措施付諸實施,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護士還應對常用藥物的使用、治療效果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有充分了解,并能在出現不良狀況時迅速進行判斷與處理,嚴重時可上報醫生再做處理。護理人員還應時刻關注患者病情的變化,特別是危重癥患者,并迅速根據應急預案進行搶救。掌握專業溝通技能也是風險管理護理的重要內容之一。護理人員和患者、醫生的有效溝通,有利于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度,有利于建立和諧的醫護關系、護患關系,從而取得更佳的治療效果。護理人員掌握并能熟練操作護理技術,是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的重要條件。另外,護理人員對疾病預防知識有良好的了解,并能對人際關系作出有效處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遵醫依從性及滿意度,減少投訴事件。
在內科護理工作中貫徹風險管理理念,還要求護士能夠靈活運用心理知識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護理人員通過與患者交流,能夠對其病情、身心狀況有更多的了解,然后實施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幫助患者消除思想負擔及不良情緒。另外,護理人員還應具有良好的專業道德素質,除了關心患者的病情外,還應對生活方面給予更多的關愛,如叮囑患者保證充足睡眠時間、指導患者合理飲食等,這對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及減少不良事件發生有重要作用。
在該研究中,我院對研究組實施了風險管理護理模式,對照組僅實施了常規護理模式。從表1中可發現,研究組的風險事件及投訴事件發生率均遠遠低于對照組,滿意度則顯著高出對照組,兩組之間表現出了較大的差異性。這說明風險管理在內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能夠有效提升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故在工作中能夠貫徹落實風險管理理念,大大降低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效果顯著;同時,由于護理人員對風險因素、風險管理等知識有了更多的了解,并在護理工作中認真落實到位,患者認可程度高,表現出較高的滿意度。從表2中則能發現,研究組各項護理服務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顯著。這說明風險管理應用于內科護理工作中,大大提升了護理人員本身的服務質量水平,無論是基礎護理、專業護理,還是在專業知識及護理安全的掌握與應用方面,均較之前有了明顯改善,故患者對其服務質量也給予了較高評價。綜合來看,在內科護理中應用風險管理護理模式,取得的效果確實比常規護理更為顯著。
由上述可知,風險管理護理模式在內科護理中的應用,有利于建立并完善風險事件預防體系,進一步提升了護理人員的風險管理意識,從而大大降低了風險事件及投訴事件發生率,患者滿意度高。
[1]魚秀麗,王小亞.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14,35(26):5939.
[2]張合霞.風險管理在內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分析[J].大家健康,2014,8(2):292-293.
[3]劉慶梅,劉慶云.風險管理在腎內科護理中應用的效果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4,24(5):2777.
[4]何麗霞.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內科護理中的應用及效果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14,22(10):260-261.
[5]趙健秋.風險管理在腎內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3,11(4):363-364.
[6]尹芳風險管理培訓在內科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3,1(24):147-148.
[7]胡芳.風險管理在內科護理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藥指南,2013,3(25):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