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亞非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現在大約有6000多萬華僑華人居住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大多數集中在亞洲,特別是東南亞。2015年3月底發布的“一帶一路”建設的遠景和規劃,特別提及要充分發揮廣大海外僑胞的作用。
3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期間接見華僑華人代表和華人智庫專家。次日,華商領袖與華人智庫召開圓桌會,專題討論華僑華人如何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目前,華僑華人參與絲路建設的熱情空前高漲。
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歷程清晰表明,沒有華僑華人的鼎力相助,就沒有民主主義革命和辛亥革命。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又是廣大海外僑胞尤其是華商,積極投身于這一偉大事業,用資金和人才極大地支持了改革開放。
至今中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FDI)60%以上依然是華人的資本,在中國的外資企業中華人企業占了60%-70%。印度和俄羅斯也進行了類似的改革,但均未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印、俄沒有廣大僑民如此積極地實質性參與其中。
如果粗略地劃分歷史階段的話,現在華僑華人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可以說是進入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第三個階段”,那就是華僑華人助力中國資本和產能“走出去”的重要歷史階段,也是助推中國從全球大國向全球強國邁進的關鍵階段。
習近平主席在博鰲指出,建設“一帶一路”不是中國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和人民的“大合唱”。在這場風生水起的交響樂中,華僑華人一定會奏出自己獨特的華麗樂章。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仍在深度調整之中,資本、技術、人才、產業鏈以及商業模式都出現歷史性重組。“新自由主義思想”和“華盛頓模式”的失敗,促使區域各國重新深入思考各自的發展道路、發展方式和區域合作等事關未來的重大問題。這是發揮華商經濟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重要作用的歷史背景。
在亞洲各國尋找新的增長動力過程中,推動區域一體化和各國經濟更緊密的融合已成為重要的共識。在“一帶一路”和“互聯網+”時代同步到來的歷史階段,華商和華人經濟在促進亞洲經濟融合方面可以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主要因為:
華僑華人具有融通中外的獨特優勢,他們熟悉住在國的社會、法律、文化環境與風土人情,對中國和家鄉情況更是了如指掌,是連接中國與世界的“天然橋梁”。
長期以來,華僑華人積極拓展自身事業,積累了大量財富、資本和經營網絡。華商經濟實力增強,在不少國家成為當地經濟的重要支柱。據估算,全球華商資產已達5萬億美元。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華商實力壯大,華商經濟將時代新元素注入傳統企業和產業,華商企業由家族式管理向現代化經營模式轉變,從勞動密集型向知識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轉變。一些華商企業實現了集團化和跨國化經營,成為行業領軍者,進入世界500強。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也契合華商自身發展需要。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亞洲是華僑華人傳統聚居區,人數超過4000萬,占海外華商經濟80%左右。中國與這些國家在經濟、文化乃至宗教等方面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走共同發展、合作共贏的道路,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符合各國的利益,也將有力促進海外僑胞自身事業的發展。
“一帶一路”建設重在中國與沿線國家發展戰略、產業等方面進行無縫“對接”,融合發展。在這一合作共贏的過程中,華僑華人既是共建者,也是共享者,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大有作為:
第一,推動產業梯度轉移和轉型升級。當前中國和東盟產業發展狀況都不均衡,大致分為三個梯度:一是中國沿海地區、新加坡等處于工業化后期;二是中國西部地區、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屬工業化中期;三是越南、柬埔寨、老撾、緬甸等則是工業化初期,越南步子快一些,相對領先。
以中國與東盟合作為例。東盟6.2億人口,30歲以下占一半,GDP總量3.2萬億美元,潛力可觀。多年來,東南亞華商及港澳臺同胞在中國與東盟合作中已形成規模產業和資本布局。若依據比較優勢,通過產業轉移與承接來實現多贏,將為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和擴大就業帶來成效,進而提升區域產業鏈,特別是亞洲制造業在全球經濟中的優勢地位。

2014年6月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第七屆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誼大會代表,并發表重要講話。圖/中新
第二,參與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機會空前。再以東南亞作例子:2011年以來,印度尼西亞、泰國等先后公布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預計2011到2020年期間,東南亞地區基建投資規模將達1.5萬億美元。當地華商企業與具有豐富海外工程承包經驗的中國企業強強聯合,在高鐵、公路、港口建設、臨港產業區等方面加大投入,不僅將為區域經濟發展奠定基礎,同時會給企業帶來長期穩定的資本收益。據了解,中國與泰國合作的高鐵項目泰方已經交給泰國華人大企業與中方進行對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合作在華人身上開始起步,不能不說是“天時、地利、人和”。
第三,推動人民幣更加廣泛使用。隨著中國與東盟經貿關系日益緊密,人民幣在東盟地位已僅次于美元。人民幣區域化,東南亞是重要方向。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籌建順利推進,將為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可靠的投融資渠道。AIIB迄今已有40多個國家申請加入作為創始會員國,受到許多國家的熱烈歡迎,超出預期。中國領導人明確表示,AIIB不是在國際金融體系中“另起爐灶”,而是對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的補充。
2013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超4萬億美元,成為第一貿易大國,為跨境使用人民幣奠定基礎。外貿人民幣結算占比達11.7%,全年跨境人民幣結算5.16萬億元,同比增長61%。
近年來,東盟國家對人民幣接受程度提高。中國與東盟人民幣跨境結算和雙邊貨幣互換協議擴容,有力維護了地區發展利益。
華商在東盟經濟、金融行業占有重要位置,在中國又有大量經貿合作與投資。進一步發揮華商金融的橋梁和管道作用,推動人民幣更加廣泛使用,將對地區經貿發展和金融穩定產生積極作用。
第四,深化海洋經濟開發與合作。21世紀是海洋世紀,從產業合作到能源開發,從深海技術到現代海洋服務業,巨大的海洋經濟利益為加深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提供了重要契機。在建設海上絲綢之路中,東南亞華商可依靠在運輸業、倉儲業、船舶、貨運代理、能源開發等領域的堅實基礎以及廣泛的人脈網絡,通過參與海洋經濟開發與合作,推動中國與東盟的經濟合作與友好關系。至于中國與部分國家的海洋權益和其他爭端,可通過“雙軌”思路談判、協商解決。
第五,構建科技與智力支撐網絡。“一帶一路”建設需要新的發展思路、有力的科技和智力支撐,華商過去在智庫建設,在合理合法地“塑造”住在國公共政策特別是對華政策方面,相對是短板。雖然近年來華人中已出現像鄭永年、胡逸山等智庫翹楚,但總的看依然在少數。其實亞洲及港澳臺地區有一些華僑華人科技精英、專家學者及研究機構,實力并不弱。華僑華人需要兩條腿走路,經濟實力結合智庫建設,科技和資本更好結合,以對“一帶一路”建設做出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