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凱平
感恩最大的心理效果,就是讓我們不去關注自己缺什么,而是關注我們自己有什么。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西塞羅把感恩之心當作人類的道德巔峰,因為它是所有人類其他美德產生的根源。
積極心理學重視感恩的研究,是因為我們已經有大量的證據表明,感恩之心強烈的人,通常對生活更加滿意,行動的動機更加強烈,而且更加健康,睡眠也更加充足,焦慮、抑郁、孤獨感都會下降。感恩的人更加容易融入生活、融入人群,和大家和諧相處;也更多地接納自我和個人的成長,有更強烈的目的感、意義感和道德感。
我的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博士研究生劉冠民的研究還發現,感恩之心強的人其實對自己的接納也更加地正面、積極,更加喜歡自己,更加愿意為自己和他人的共同利益而奮斗。
“積極心理學之父”(美國濱州大學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測試了參與過積極干預的411個人,比較了那些寫過“感恩之信”的人和其他只寫過“自傳”的人,結果發現,寫過“感恩之信”的人,他們的幸福指數有顯著增加,而且可以持續一個月左右。
另外有研究發現,感恩和工作效率密切相關。那些在月底給自己的員工寫了一封感恩信的人,可以顯著提高自己手下人的工作積極性,讓生產效率提高20%。一個有趣研究,把大學里的募捐工作人員分成兩組,一組人按照傳統方式來籌集資金;另外一組在打電話之前,先聽了募捐項目負責人的激勵感恩講話。結果發現,聽過感恩講話的員工在后來一個星期內比那些傳統募捐人,要多收將近一半以上的。
正是因為如此,東西方文化都特別強調感恩的作用。在哲學家休謨看來,人類最好的生活品質就是感恩之心。
中國人經常把感恩之心和愧疚之情連在一起,這種愧疚通常在中國文化中以報恩、報答之心來體現出來的。報恩這種精神是好的、有意義的、正面的。但是,感恩本身是不應該牽扯到任何報恩在里頭的。因為認識到別人的恩惠是一種幸福的事情,但意識到自己是被迫去做往往是一種痛苦的事。
現在,我們有些感恩教育過分強調“報答之心”,特別是在年輕人身上灌輸“感恩教育”就是所謂的“報答教育”,這其實是一種思想控制而不是培養感恩的心態。因為真實的感恩不是感人,而是對我們擁有的東西的一種滿足,它伴隨著我們心理的放松,而不是心理的壓力。
那么,如何培養感恩之心呢?
美國積極心理學家索尼婭·柳博米爾斯基認為,可以經常記錄一下值得感恩的事情。這樣的感恩的記錄能夠增加我們心理的動機,讓我們忘掉痛苦和疲倦。每天記一下生活中間有哪些小快樂,包括親人的擁抱、孩子的微笑,甚至一個舒服的淋浴,都會讓我們意識到:生活中的點滴都是值得感激的。
還可以做的事情就是使用正確的語言表達感恩。心理學家安德魯·紐伯格和馬克·瓦德門研究發現,我們所使用的詞匯可以改變我們神經系統活動,有些正面的詞匯,比如說“愛、和平、感激”等等,可以激發大腦前額葉的神經沖動,讓人們更加智慧,更加聰明,更加愿意從事有利于他人和自己的行動,心理抗壓能力也更加堅強。
回味那些在生活中幫助過我們的人,對培養感恩之心有很大的幫助。一個實驗發現,構思和撰寫一封感恩信或者是短信,無論是不是把這個信寄出去了,僅在寫作、創作這封信的時候,就能體驗到的正面、積極的心情。
但是,感恩之心和一個人原來的心理狀況或者心理成熟度有很大的關系。有研究發現,兒童或者青少年給幫助過自己的人寫感謝信,往往能夠讓對方變得更加開心,但不能改變這自身的幸福指數。也就是說有些小孩兒不知道說“謝謝”,是因為他們的情緒尚不成熟,同時這也意味著感恩之心是可以培養的。
培養感恩之心的一種方法就是養成回饋社會的習慣。這種回饋不是簡單地回報給我們施恩的人和事,而是效仿他或她的精神和行動回饋社會、回饋他人。真正有道德、善良的施恩人,是不希望也不需要別人回報的;但他肯定很樂意看到其言行對于你的影響,讓你去回饋其他人,這才是感恩的真實意義。感恩它不是一種回報和義務,而更是一種感染和升華。培養我們感恩之心的目的,就是我們的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