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經濟學人》12月12日
民粹主義者有了新的不平。多年來,大西洋兩岸民粹派的信條是,自私精英不會或不愿處理普通人的問題。而現在,他們還憂心政府不會或不愿保證公民安全。美國的特朗普和法國的勒龐并非孤例,美歐民粹主義勃興乃二戰以來前所未有。民粹主義的根基是經濟和文化上的不安全感,圣戰恐怖則為這些憤恨火上澆油。任何人都不該低估民粹主義的危害。一些主流政治家輕視他們,給他們貼上法西斯主義或極端主義的標簽。但此種不屑的風險在于,精英對民粹派真正的抱怨不予重視。我們認為,開放市場、開放邊界、全球化和人口自由流動是應對民粹思潮的更好方式。消除憤恨的方式是經濟增長,而非筑起高墻。打敗伊斯蘭恐怖主義的方式是獲得穆斯林的幫助,而非視其為敵人。此外,打敗民粹主義的秘籍就在投票箱內。溫和的大多數有義務站出來,支持代表開放和寬容的候選人。

美國《時代》12月21日
安吉拉·默克爾出生于東柏林,在東德培育的品質不但改變了她的人生,也改變了歷史進程。2015年是默克爾成為德國總理并事實上領導歐盟的第10年。至今年年底,她領導歐盟度過了兩次危機。第一次是由希臘違約引發的歐元區危機;第二次是默克爾宣布向難民和移民敞開德國大門。

德國《明鏡》12月12日
德國正在出現一個新的極右運動,他們對現行社會制度不滿,感覺受到難民的威脅。面對大量涌入的難民,德國民眾日常生活中擔驚受怕的現象與日俱增,一些人的抱怨訴苦成為極右運動樂見的宣傳素材。德國當前社會狀況較之以前的確發生了變化,變得不那么令人舒心了。德國社會主流會脫離迄今的中間道路向右滑嗎?

日本《朝日時代》 ?12月7日
剛滿50歲,以后還能工作20年,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如今,很多日本人到了50歲才第二次點燃人生引擎,去做一份自己真的想做的事。在生育率下滑,老齡社會日益嚴峻之后,想60退休過悠然自得的生活,在今天的日本已經不太可能。既然如此,不如從50歲開始重新設計人生。
美聯社 12月14日
沙特阿拉伯選舉委員會14日表示,沙國12日舉行的市議員選舉首度開放女性參選,至少有20位女性候選人贏得議席,遠遠超過預期。這次選舉樹立了歷史性的里程碑。
德國《世界報》12月12日
普京日前再發強硬聲音,命令敘利亞的俄羅斯軍隊采取一切強硬手段,消滅任何威脅挑釁。這可能是間接針對土耳其的。普京還表示要加強與美國的合作,避免在打擊恐怖組織時發生誤判。
美國《新聞周刊》12月18日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性侵受害者艾瑪的床墊抗議在美國社會引起了很大反響,被指控者保羅也因艾瑪的床墊抗議備受影響,并對母校發起訴訟。就復雜的校園性侵而言,如何避免在處理過程中矯枉過正是學校面臨的難題。
日本共同社 12月14日
日本首相安倍13日結束對印度的訪問,印度決定采用日本新干線技術建設高鐵。不久前在印尼高鐵項目招標中敗給中國的日本政府試圖借此向各國展示高水平的安全技術,在高鐵市場重新發起推銷攻勢。
英國《金融時報》12月15日
全球基準布倫特原油價格下跌至每桶36.33美元,跌至7年低點,接近金融危機期間觸及的水平。盡管歐佩克以外的石油產量增速放緩,但面對油價下跌,該組織成員國反而加大了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