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
在傳統行業仍陷入轉型之困的時候,互聯網金融在此時卻混得“風生水起”。從最初的游走在市場邊緣,到被“十三五”規劃點名,互聯網金融已經從泥濘小道走上了高速公路。但對于整個行業來說,新機遇也或將迎來新的變革。
對于P2P網貸行業而言,經歷過2013年以來的“野蠻生長”,截至2015年10月底,中國P2P平臺已經超過3000家,歷史成交量破萬億元。在這樣一個膨脹的表面下,公司資質良莠不齊、市場監管乏力、龐氏騙局也隨之而來,一個規范化的市場亟待形成。
就新時期下P2P網貸企業的發展問題,理財范互聯網金融平臺創始合伙人、CEO申磊表示,隨著國家層面的支持,債券類市場的發展也迎來了春天,但是這種“大繁榮”也勢必會造成P2P平臺經歷新的一輪洗牌。這種洗牌,對于已經競爭白熱化的P2P網貸市場來說,大浪淘沙后反而會去蕪存菁,讓真正的優良資產凸顯而出。
近年來,隨著網貸市場的行情看好,各路社會資本一窩蜂涌入。不光是同類的P2P企業參與,也不乏一些互聯網“大鱷”的挺進。申磊預測,未來P2P網貸行業發展會有兩大趨勢值得注意,第一是將充分展現“馬太效應”,質優信譽好的P2P網貸平臺會做大做強,而劣跡、小成本的平臺將會被淘汰,這本身就是市場自凈的結果。還有一個挑戰是在橫向競爭方面,更多的非金融的企業將進入到這個行業。“當一切政策明朗,國家去鼓勵做的時候,很多大的平臺都會進來,這將是這個行業面臨的最大挑戰。”
面對這些“大鱷”的搶灘登陸,會不會出現大魚吃小魚的局面,申磊也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他表示,非專業性的機構去做網貸市場,主要依靠的是人氣,而不是基于成熟市場分析的專業化運作。目前有一個比較不符合金融規律的現狀就是部分電商企業不靠金融端去盈利,而是靠大額的流量和交易,面向上游企業去獲得返點的方式去盈利。這種模式,實質上還是電商的盈利方式。當人氣成為最大籌碼的時候,那么未來的對手就會是更大流量的平臺,這注定是高風險的,也是難以持續的。
但是,申磊也補充道,P2P平臺不以人氣為核心,并不代表不需要人氣。“互聯網市場肯定是一個多頭統治市場,如果流量太小或者平臺太沒有影響力,肯定就沒有太大的生存空間。”
除了互聯網“大鱷”以外,目前整個互聯網金融都面臨著一個問題,就是與銀行業的競爭。
業內人士表示,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的最大沖擊就是分流存款資金,增大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壓力。而許多銀行,迫于互聯網金融的壓力,傳統銀行業也紛紛轉型“自保”,一些銀行已先后推出“逸貸”、“網貸通”、“網絡快捷貸”等多款互聯網金融貸款產品。
與P2P網貸這些小微企業相比,傳統銀行無論是網點分布還是體量與資金流上,都是P2P網貸企業無法企及的。而且銀行在多年經營中所積攢的口碑與知名度,一旦推出類似的網貸產品,或將對P2P網貸企業有著不小的沖擊。
但申磊直言,并不怕與傳統銀行的競爭,“互聯網金融和銀行應該是一個互補的角色,并不會存在誰把誰的路堵死的局面。”
申磊表示,面對“財大氣粗”的銀行,P2P網貸企業更多的是充當“撅著屁股撿鋼榍兒”的角色。民間的P2P金融這個平臺,對于銀行而言只是所經營的業務中占比很小的一部分,銀行不會花很大的人力物力去發展這個版塊。銀行業務的重點,還是在于去服務大型客戶及優質客戶,這才是盈利的主渠道。在網貸方面,銀行未必會做得過互聯網金融。傳統銀行和互聯網“金融”雖然有業務交叉,但是“術業有專攻”,并不存在抗衡,而是互補的關系,互聯網金融在網貸方面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不難看出,在充滿混雜與硝煙的P2P網貸“戰場”上,從不缺乏資本,也并不缺乏相應的人氣,要想脫穎而出,光硬碰硬是不夠的,而是要將客戶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進行有效對接。在這種模式之下,既要針對自己產品和服務模式推出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消費金融服務,又要形成特色化布局,進一步優化服務和體驗,實現用戶黏度的提升。
申磊表示,互聯網金融并不是單一的,而是會衍生出各種各樣的模式,如平臺化模式、垂直細分模式,市場將一定會是一個分眾化的市場。
因此,申磊在創立理財范的時候,實行了錯位發展的模式。在相當多的P2P網貸平臺,把發展重點放在企業融資的時候,理財范卻把重心偏向于消費類市場。“不管金融周期怎樣波動,消費類市場一定是穩定的、可持續的,面對金融危機的沖擊是最小的。堅定零售和消費是不動搖的,是P2P企業的安身立命之本。”申磊說。

申磊,清華學霸、創業先鋒,互聯網金融平臺理財范創始合伙人、CEO。被眾多媒體譽為““85后”成功創業者代表。
根據艾瑞咨詢公布的首份消費金融報告數據,預計到2017年,消費金融整體市場將突破千億,三年復合增長率高達94%。波士頓咨詢公司(BCG)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個人消費貸款余額大約是7.7萬億元人民幣,預計中國個人消費貸款余額將于2018年增長至17.5萬億元。
在這股消費熱潮下,理財范針對現在汽車消費市場的旺盛,將渠道下沉至汽車4S店,沖擊萬億汽車金融市場。據公安部交管局發布的數據,截至2014年底,中國小型載客汽車達1.17億輛,其中私家車1.05億輛,占90.16%。但汽車金融在中國的滲透率僅為20%,遠低于發達國家的70%,這一市場蘊含的潛力正是理財范布局汽車市場的目的。
目前,理財范的布局方式是從個人消費端的服務,比如新車、二手車的消費貸款,二手車的抵押貸款,到車商的供應鏈融資、車商的庫存融資。未來理財范還要向汽車后市場滲透,包括汽車的保養、保險等一系列服務,通過深耕汽車金融進行一系列資金鏈運作。
申磊把目前整個市場進行分眾,不求一網打盡,而是將中高端客戶和年輕客戶進行分眾,推出火箭理財和理財范這兩個平臺,火箭理財主要針對強調收益的大額投資用戶,而理財范則是針對“8090”人群的消費需求,傳遞給這些年輕人群的并不是收益率,而是自由地選擇生活,并根據其忠誠度和活躍度,獲得超出生活預期的體驗。
在場景時代,金融門檻將大大降低,并融入日常生活,關系鏈將會變得十分重要。所以理財范也在有意識打造“朋友圈”消費,增加“商家”和“朋友”入口,讓人們的真實生活場景在互聯網上展現。例如在理財范上和各大廠商進行合作,定期推出活動和優惠類信息,豐富年輕人群的消費體驗。讓互聯網金融不止是一種隨身攜帶的理財錢包,融資工具和支付方式,而更多的是一種優質并富有吸引力的生活方式。
申磊表示,金融的場景化,將是未來的一個大趨勢。就目前而言,現在的消費場景的絕大部分貸款都是以現金的模式,數量占到七成,剩下的三成才是場景金融的消費分期。而未來的三五年后可能會對調,三成用現金直接結算,七成融入場景金融的環節。場景金融的服務范圍也會大大拓展,大量的基于人們衣、食、住、行的消費場景被創造出來,融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隨著中國消費內需的擴大,金融場景化還將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申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