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麗
(北京汽車城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北京 101300)
在信息化技術的推動下,互聯網金融的迅猛發展能夠幫助我國解決長時間面對的三個挑戰,分別是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持續上升、居民可投資品少以及中小企業融資困難這三個方面?;ヂ摼W金融的不斷發展能夠為廣大投資者提供更為豐富的產品類型,并且具有良好的便利性,而當中的股權眾籌與P2P平臺能夠為中小企業融資與投資者投資提供更為便捷、豐富的投資渠道,使得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風險得到有效的降低[1]。然而,因為信用交易是在線上直接進行,交易完成以后無法針對交易標實施有效的跟蹤,導致后期進行風險控制的難度極高,面臨的信用違約風險極大?;ヂ摼W征信體系的建設就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
所謂互聯網金融,指的是金融企業或者機構利用社交網絡、搜索引擎、移動支付以及云計算等信息網絡來實施資金支付、融通等金融活動?,F階段,我國互聯網金融主要包含以下幾種方式:其一,基于信息平臺開展的互聯網信貸方式,該種方式能夠有效解決部分無法在正規金融機構獲取融資的企業融資需求,其能夠實現個人脫離金融機構來獲取融資交易,人人貸正是該方式中的佼佼者;其二,基于電商交易的大數據方式,通過利用電商中龐大的信息數據來開展金融業務,阿里小貸是該方式的代表;其三,以支付寶為代表的基于電商交易的第三方支付平臺方式;其四,建立在第三方支付平臺基礎上發展金融產品的方式,比如余額寶、天弘基金等。隨著信息技術與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金融迎來了迅猛發展的勢頭,各種類型的互聯網金融形式迅速占領相關領域,開始不斷涌現在人們的生活當中。與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趨勢截然不同的在于,相應的征信體系與風險控制存在較大的滯后性,其所引發的各個互聯網信貸企業“倒閉潮”正是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建設滯后性所導致的直接后果。
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中較為活躍的征信機構主要包含以下幾個類型:其一,電商平臺,其通過多年的發展,積累了大量的信息數據與自主交易渠道,利用大數據挖掘的模式來挖掘并掌控內部產生的各種交易數據,以此來針對借款人信用風險進行管理。其二,P2P平臺,通過自行構建信用評價體系,將其應用于P2P平臺的各項金融業務當中。其三,專業征信機構,其主要是建立在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基礎上,通過接入各個互聯網金融機構,整理當中的信息數據,然后采用向各個互聯網金融機構提供相應數據共享或查詢服務。
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中主流的各個征信機構之間仍然處于各自為營的狀態,各自坐擁著不同的信息資源數據庫,為保障自身的競爭力,對信息資源共享的意愿較低,并且各個征信機構之間的系統難以進行兼容,致使當前的互聯網金融征信平臺對市場中主體的信息覆蓋較為局限,互聯網金融征信系統的價值大打折扣。
首先,互聯網金融信息數據極為龐大,當中細分的種類也極為復雜,而各個互聯網金融征信機構也缺乏一套統一、規范的信息采集標準與口徑。其次,各個互聯網金融征信機構之間缺少良好的共享交流體系,分別采用不同的風險控制模型,并且具體的信用評價權重與標準也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導致最終的信用評價也存在巨大的差異性。最后,因為缺少規范、統一的信用評價結果的表達標準,導致相關信用產品的通用性不足,使用效率極為低下。
統一、規范的征信標準屬于是達成互聯網金融信息資料互聯互通的先決條件。相較于發達國家來說,我國征信標準化建設的發展較晚,而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的建設則存在更為嚴重的滯后性。現階段,我國應用于支撐信用體系的技術平臺,數據庫所采用的及標準、結構以及相關軟件等各個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性。這就需要我們構建全國性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組織,通過該組織構建全國統一的互聯網金融征信系統,同時制定行業的征信規范與標準,針對征信服務、數據采集以及信用報告格式規范等相關內容進行統一,使得互聯網金融能夠實現征信信息資料共享的目標[2]。
當前,《征信業管理條例》及相關配套制度已經為我國的互聯網金融構建了初步的征信體系,但其僅僅是一個初步的框架,相應的細節仍然有待完善。要想構建立健全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首先必須要開展互聯網金融方面的基礎性立法工作,使得諸如P2P融資平臺、互聯網金融企業等具有明確的法律性質,能夠成為合法的征信系統信息提供企業。其次,必須基于《征信業管理條例》的基礎上,綜合參考互聯網金融的相關特點,充分結合《個人征信信息保護暫行規定》、《個人征信業務管理辦法》以及《企業征信業務管理辦法》等有關配套體系,將互聯網金融征信歸納到統一的監管工作中[3]。最后,充分根據我國互聯網金融環境下征信市場的發展常態,不斷建立健全有關的征信法規,針對互聯網金融中各種新興的征信業務實施規范化的監管。
作為信息時代下的產物,互聯網金融是一種全新的金融模式,傳統的金融監管體系顯然難以有效覆蓋各個方面的內容,這就需要及時明確各個監管機構的分工與職責,完善市場準入、退出以及資金流動等各個方面的機制,在鼓勵創新的條件下保障有效的監管。一方面,應當加大相關規章制度的制定,并制定相應的預備修正措施,防止出現風險過度積累的現象;另一方面,要避免行政監管過早、過嚴,掌控好監管的力度,積極鼓勵互聯網金融企業進行大膽的發展與創新[4]。與此同時,互聯網金融本身具有較為顯著的跨市場、跨行業的特點,在不斷發展的情況下,其業務必然會發生大范圍的較差與拓展,倘若采用分業監管模式容易產生重復監管的情況,監管效率勢必受到影響。這就需要針對當前分業監管的格局進行優化,針對混業監管與分業監管進行統籌協調,構建科學、合理的互聯網金融協調保護體系,促進互聯網金融征信更為規范的發展。
根據相關統計可知,我國當前已有200余家征信機構,主要包含以下集中類型:其一,以政府為背景的征信機構;其二,提供社會信用信息資料服務的征信機構;其三,進行信用評級服務機構,主要進行擔保公司評級、債券市場評級以及借款公司評級等業務。與許多發達國家成熟的金融征信機構相比,我國現階段的征信服務機構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大多數征信機構本身并沒有一套獨立的信用信息資料庫,提供的信用產品相對較為單一,征信市場仍然不夠規范。針對該種情況,政府應當注重培養一些綜合實力較強、規模較大的征信機構,通過給予適當的政策傾斜,使其能夠發展成為地區、全國乃至于國際市場當中具有良好知名度的征信機構[5]。與此同時,還應當加大數據征信技術的研發力度,通過大數據的深入挖掘,根據更為全面、真實的信用數據來實施客戶信用評估。例如,阿里巴巴小額信貸公司,其主要是借助于阿里巴巴這個龐大的平臺當中各個商戶日常供應鏈、交易額等信息數據來判斷其信用等級,通過龐大的信息收集、分析,其可以將各個商戶的信貸風險控制在可控的范圍內,將風險降到理想水平,從而有效保障自身各項業務的順利開展。
綜上所述,互聯網金融在迅猛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巨大的征信隱患,互聯網征信體系的構建對保障互聯網金融的有序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這就需要我們正視當前互聯網金融征信的發展現狀,針對當中存在的不足進行細致的分析,然后吸收借鑒發達國家在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建設的成熟經驗,充分結合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構建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
[1]劉新海,丁偉.大數據征信應用與啟示——以美國互聯網金融公司 Zest Finance為例[J].清華金融評論,2014,10:93-98.
[2]屈魁,張明,王雪.互聯網金融發展面臨的征信業監管問題探析[J].征信,2015,03:41-43.
[3]林銘銘.以P2P為例淺談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和征信體系建設[J].中國商論,2015,12:81-83.
[4]王金彩,黃思剛.我國互聯網金融征信發展對傳統金融信貸壟斷的影響研究[J].時代金融,2015,24:267-268+281.
[5]馮笑,陳翼.基于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大數據征信實踐與啟示——以阿里旗下“螞蟻金服”為例[J].中國市場,2015,32: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