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東
(山西財經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國金融體系結構嚴重失衡,大部分金融資源主要為國有控股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等大銀行控制,而這些大銀行主要是為大中型企業服務,特別是為國有企業服務。能夠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民營銀行發展嚴重不足。節能環保產業的投資不僅通過普通投資作用促進經濟增長,還會對生產技術產生溢出效應,升級生產技術。而且就山西的情況來看,生態環境惡化、資源浪費嚴重。民營銀行的成立無論是對金融體系結構的調整,還是對城市產業發展轉型都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下將結合山西實際情況對民營銀行的成立的必要性進行論述。
小型微型企業在增加就業、促進經濟增長、科技創新與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山西省在“十二五”期間,要實現新創辦5萬戶小型微型企業、新培育500戶營業收入億元以上“小巨人”企業的目標任務。
2012年,我省中小企業(法人單位)數量達到11.27萬戶,比去年同期凈增2萬戶;從業人數345萬人,比去年同期凈增16萬人;完成增加值5243億元,同比增長18.14%,占全省GDP的43.2%,比去年提高3.2個百分點;完成營業收入16945億元,同比增長17.05%;上交稅金945億元,同比增長18.13%,占全省財政收入的35.7%,比去年提高0.3個百分點。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中小企業的發展對我省經濟社會的發展的貢獻程度繼續擴大。與此同時,雖然山西的融資環境有所好轉,但至2012年6月,我省中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為4024.5億元,僅占全部貸款余額的31.9%。由此看出我省中小企業的貢獻于融資情況不相匹配,山西省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依然嚴峻。
從2011年來看,山西省全社會對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的投資為490.3億元,占山西省固定資產投資(7073.1億元)的6.93%。全省工業企業“三廢”排放與治理情況中,污染治理項目本年完成投資情況為33.0億元。而全國2011年對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的投資為24523.1億元,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311485.1)的7.87%。
從2012年來看,山西省全社會對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的投資為742.0億元,占山西省固定資產投資(8897.9億元)的8.34%,全省工業企業“三廢”排放與治理情況中,污染治理項目本年完成投資情況為34.4億元。而全國2012年對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的投資為29621.6億元,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374694.7)的7.90%。
可以看出,2012年與2011年相比,山西省對全社會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的投資凈增加251.7億元,同比增長51.34%,同時,該項目占山西省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由6.93%上升到8.34%,高出1.41個百分點。相對應的污染治理項目年完成投資情況由2011年的33.0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34.4億萬元,凈增加1.4億元。就全國范圍內來看,2012年山西省對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的投資比重(8.34%)高于全國水平(7.90%),處于領先地位。這顯示了我省從2011年到2012年對于環境保護從認識到投資有了明顯的進步和進展。
在2012年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既有基礎上,為進一步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并使其成為我省國民經濟新的支柱產業,山西省于2013年12月23日印發了《山西省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實施方案》。制定了一系列的發展目標。其中包括:產業水平快速提升,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長20%以上,到2015年,全省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達到1600億元。培育20家左右年產值超過10億元的節能環保企業,形成10家左右年產值超過1億元的節能環保服務企業。
由此可見,雖然山西省過去在節能環保產業投資明顯增加,但為使節能環保產業成為山西省新支柱產業,山西省對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的已有投入是遠遠不夠的,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大對該產業的投入。
為改變我省過度依賴煤炭等資源的開發,產業結構單一等一系列的問題,就應當完成以循環經濟和技術進步為基本途徑,全面推進產業優勢升級的任務。
據統計,山西省2012年對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的投資為34.9億元,占山西省固定資產投資(8897.9億元)的0.39%。江蘇省2012年對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的投資為324.8億元,占江蘇省固定資產投資(30854.2億元)的1.05%。而全國對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的投資為2475.8億元,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374694.7)的0.66%。
由此可見,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我省對科技創新的投入明顯不足,而和科技大省江蘇省相差就更遠了。基于此,要發展循環經濟,推動技術進步,就應當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
由以上可以看出為了要真正促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的體制機制初步建立,把山西建設成為國家新型能源基地、全國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中西部現代物流中心和生產性服務業大省、中西部經濟強省和文化強省。不僅要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更要加強金融創新和改革,加快構建與資源型經濟轉型相適應的金融體系。這就要求加快民營銀行的組建,促進金融資源配置市場化,解決金融資源分配不合理的問題。
[1]李健,2005,《中國民營銀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綜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第7期155-158.
[2]吳江濤,2012,《科技型小微金融制度創新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第19期103-106.
[3]嚴立冬,2012《綠色農業產業化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研究》,《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第2期88-92.
[4]朱陽生,2011,《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山西財經大學學報》,第3期,71-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