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琛琛
(山西財經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隨著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交前期有了較大改變,但在發展過程中依然暴露出一些棘手的問題。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就是緊緊圍繞新農村的建設,堅持市場化,堅持農業現代化。不斷加強農村金融現代化,借助金融的力量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要不斷深化改革,形成全方位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農村地區已經初步形成了由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業金融機構以及其它金融組織機構構成的全方位、立體化的農村金融服務機構。截至2014年底,全國金融機構空白鄉鎮從啟動時(2009年10月)的2945個減少到1570個;實現鄉鎮金融機構和鄉鎮基礎金融服務雙覆蓋的省份(含計劃單列市)從2009年10月的9個增加到25個。但在發展過程中依舊凸顯了一些亟待解決的金融生態環境問題。
由于我國建國之初選擇了優先發展城市經濟的策略,我國農村經濟一直是城市經濟的附屬品。當要加快發展農村經濟時,發現固有機制難于調整。據有關部門估計,國家在發展城市和進行工業化建設過程中,從農業生產部門提取的“剪刀差”高達6000~8000億元。并且現在依然存在金融機構在農村吸儲區城市放貸的情況。制度化措施還構建了城鄉技術結構、分配結構、價格結構等方面的矛盾。
政府在不同時期對農村金融資源的掠奪是農村金融市場化程度低的根本原因。在歷次的改革中,財政收入是各政府不可忽視的一方面。由于我國各級政府對財政強大的控制力,以及各級政府事權與財權的不對等。當農村政府想要有所作為時,不可避免的就造成了對農村經濟的抽血行為。
首先,當代農業具有產業化,規模化發展的趨勢與特點,需要周期長,額度高的金融產品予以支持。而長期以來農業信貸額度小,期限短,發放分散效率低下的特點依然存在,不足以支持現代農業的發展。其次,現代農業在服務方式上,已從傳統的農業生產擴大到產業鏈和價值鏈上各個環節,金融服務上已不單純是融資需求,而是擴展到保險、期貨、證券等大金融領域。這方面的服務還有待進一步擴大服務范圍,提高服務質量。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已形成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合作金融在內的金融體系,但與目前農村市場主體的多樣化、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多樣性相比,無論是機構數量、種類,還是服務功能上仍存在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傮w上看,我國政策性金融在廣度和深度上還較為欠缺,商業性金融層次不夠豐富,合作金融還需在規范中探索有效發展的途徑。特別是,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數量不足,競爭仍不夠充分,影響了農村金融服務供給。除中小金融機構發展不足外,農村地區投資環境、信用環境、公共基礎服務設施等尚不完善,政策性擔保機制不健全,也制約了金融資源向農村有效配置。
現階段,我國面向農村金融的法律尚不健全,從業及需求人員法制意識淡薄,征信制度不健全,監督制度不完善,都是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法律方面存在的問題引起的。
為了塑造良好的農村生態環境,不論是機構層面、政策層面還是監管層面還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
一是在健全農村金融機構體系和深化農村金融改革上,繼續適度放寬市場準入,支持小型金融機構和引導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發展,提高村鎮銀行在農村的覆蓋面,積極探索新型農村發展的有效途徑,穩妥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試點。提高農村信用社資本實力和治理水平,牢牢支持立足縣域、服務“三農”的定位。深化大中型銀行和政策性銀行改革,支持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郵儲銀行等大中型銀行為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提供期限更長、利率更低的資金。深化區域農村金融改革試點,推動形成一批可推廣可復制的金融支持“三農”的經驗。
二是在金融服務創新上,積極穩妥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鼓勵金融機構組合運用信貸、租賃、期貨、保險、擔保等工具,為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規模化、多元化、長期化的金融支持。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行“三農”專項金融債券和開展涉農信貸資產證券化,鼓勵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發行債券和股票,開展大型農機具融資租賃試點,提供農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的金融支持。
三是在政策扶持上,加強財稅和貨幣政策協調,創新政策支持方式,推動金融資源繼續向“三農”傾斜,確保農業信貸總量持續增加。完善涉農貸款統計制度,優化涉農貸款結構。延續并完善支持農村金融發展的有關稅收政策。開展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提供更優惠的支農再貸款利率。大力發展政府支持的“三農”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完善銀擔合作機制。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覆蓋面,提高保費財政補貼標準,健全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充分發揮政策支持對保險分散農業風險的作用。
四是在監管規范上,落實中央與地方金融監管職責劃分和風險處置責任,強化地方政府對小額貸款公司、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等金融組織的監管責任,鼓勵地方建立風險補償基金,有效處置金融風險。健全金融機構風險防范和市場退出機制,為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五是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加大對移動互聯網等科技創新的應用,健全惠農支付體系,改善農村支付環境。采取多種有效方式,健全適合農戶和小企業特點的信用征集和評價體系,營造良好的農村信用環境。通過真實有效的信用評估,快捷安全的支付服務,流動便利的要素市場,方便金融機構以及各類非金融機構向更多農民提供多渠道、低成本的基本金融服務。
[1]史亞榮.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研究[J].經濟學家,2012,(3),P75-79.
[2]王文樂.改善我國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路徑[J].金融論苑,2012,(4),P175-178.
[3]何穎媛.農村金融生態環境金融機構脆弱性[J].系統工程,2013,(1),P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