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新聞職業道德,是新聞工作者在長期的新聞實踐活動中形成的調整和處理新聞機構內外關系的行為規范和準則,是社會道德對新聞記者這一職業所提出的特殊要求。
在我國,新聞事業作為黨、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擔負著傳播新聞信息、引導社會輿論和服務社會與公眾的任務,這種性質和特征決定了它的工作的重要性和神圣性,也決定了對其從業人員素質的高標準和嚴要求。結合習總書記對政治生態問題的闡述,本人認為,“政治生態”這個概念的提出很有意義,“政治生態”是一個地方政治生活現狀以及政治發展環境的集中反映,是黨風、政風、社會風氣的綜合體現。“政治生態”事關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事關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凈化政治生態,已成為中國共產黨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取向。凈化政治生態,是全面從嚴治黨引申出來的必然含義。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政治生態建設。廣電系統也三令五申:一方面通過實施“規定”狠抓媒體人的作風建設,于細微處如“走基層”等帶動媒體的切實轉變;另一方面保持反腐敗高壓態勢,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嚴肅查處腐敗分子。多管齊下,整個社會的政治生態明顯好轉。這讓新聞領域中所謂的“無冕之王”自破,那些新聞活動中處處高人一等、說上句、講大話、拉關系、辦私事的個別媒體人不能再以無冕之王自居了。我們黨之所以擁有頑強的生命力,就是因為我們能夠自己糾正自己的錯誤,能夠自己肅清隊伍中的不純潔分子,贏得民心。良好黨風帶政風促民風,更使得媒體作風得到了改善。媒體到底起什么作用?發現,感悟,引導,傳遞。媒體人要做百姓的眼,帶動大家發現問題,監督問題,同時也要更多地發現美,傳播美。新聞采訪要更深入,更真實,更貼地氣,更多傳遞正能量,使社會風氣不斷進步。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風持續好轉,帶動了政風,觸動了媒體作風的改變。一位前輩告誡年輕的記者,“廣播電視臺的風氣也是一種生態,是為大眾所認可的記者素質和新聞職業道德,必須懂得籠罩在記者頭上的任何光環都掩蓋不了丑陋”。新聞媒體隊伍的結構無論怎樣改變,建設良好“政治生態”永遠在路上。在全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走基層”密切了黨和群眾的聯系,通過舉辦各種戶外直播活動,進一步擴大了廣播電視人的影響力,同時也推進依法辦節目傳播正能量的新聞隊伍的建設,使新聞記者們人人懂規矩,守紀律,把職業紀律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政治生態的改善,帶來媒體記者自覺自省自重意識的加強和回歸。
沈陽廣播電視臺正在打造全國最具影響力的十佳團隊。廣播電視編輯記者所從事的事業,擔負著傳播先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維護國家利益,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推動人類文明的崇高使命和社會責任。沈陽廣播電視臺創辦了《廣電先鋒》訂閱號,在這個互動的微信平臺上,各個頻率頻道的愛心活動、先進人物、“走基層”社會活動時時報道,每天都傳遞著正能量。應該說,這方面的努力,對凈化媒體政治生態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當然,提高新聞從業人員的政治素質和道德修養,對于維護新聞媒體及新聞工作者的聲譽和社會形象,維護媒體公信力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聞職業在社會分工中擔負著特殊的社會職責,一個新聞職業人必須具有神圣的使命感,必須具有新聞職業道德精神。加強對新聞職業道德教育,還要加強對新聞職業者的監督和管理。
近些年來,雖然我國新聞界在弘揚職業精神和加強職業道德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進展,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少。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監督者,人人都在被監督。應當看到,一個時期,我們的從政環境或政治生態發生了一些問題,隨之而來的新聞媒體這一特殊的群體也發生了變化。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盛行,特別是職業道德缺失事件中具有典型意義的央視媒體記者芮成鋼因經濟問題被曝光,接二連三的記者丑聞出現在互聯網。新華社發布了令人震驚的消息:11名新聞記者在采訪山西繁峙礦難過程中,收受非法礦主賄送的現金和金元寶,上演一出“有償不聞”的丑劇。個別記者、主持人利用手中的“監督特權”,和采訪對象“打招呼拉關系安插親屬”或者利用職務之便干起了“吃拿卡要”勾當,還有的記者下基層調研的時間多了,與商人之間拉拉扯扯、同進同出豪華會所,追求起了奢靡的生活……開始采寫 “雙面人”式的報道文章,慢慢丟掉了新聞人的職業道德,丟掉了自我。
新聞職業道德在轉型期中的缺失、新聞職業道德法規的缺位、新聞工作者自身存在的問題都是今天我們探究新聞職業道德缺失的原因。新聞職業道德建設需要一系列重要工作,需要在“破”和“立”兩方面都做足文章。凈化媒體的政治生態,堅持全面從嚴治理,就要“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凈化媒體的政治生態,營造良好的新聞輿論環境,積極建設風清氣正的記者隊伍。凈化媒體的政治生態,營造良好的新聞輿論環境,必須堅持“守則”的問責制,要警鐘長鳴。凈化媒體的政治生態,營造良好的新聞輿論環境,還要始終保持反“記者特權”、反“以稿謀私”的反腐敗高壓態勢。凈化媒體的政治生態,營造良好的新聞輿論環境,還要堅持正確的新聞價值取向,維護社會道德規范,重塑新聞職業道德觀。
作為新聞媒體更應重視制度建設和監督管理,在推進法治建設的同時,還應不斷地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和監督管理體制的建設,使新聞“潛規則”真正無立足之地。媒體有了嚴謹的制度、嚴格的監督,新聞人能夠嚴守政治紀律、新聞紀律,講原則懂規矩,那些形形色色的潛規則、大大小小的關系網、權錢交易的假新聞等違法違紀行為才能無所遁形。凈化媒體的政治生態,營造良好的新聞輿論環境,構建風清氣正的新聞媒體“政治生態”,是新聞人的職責所在。
(作者單位:沈陽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