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 雄

王 雄《人民鐵道》報黨委書記、社長
實施“一帶一路”戰略,路的建設和暢通是前提和基礎,而鐵路則是路中之重。作為行業主流媒體和鐵路權威媒體,《人民鐵道》報高度重視“一帶一路”報道,積極探索和努力實踐,采取記者跟蹤、重點訪談、開辟專欄等多種形式,密切關注與“一帶一路”建設有關的鐵路動態,全方位報道鐵路在“一帶一路”中的積極作用,發出鐵路強音,講好絲路故事。
“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以來,鐵路國際大通道運輸得到了快速發展。日趨加密開行的中歐班列,已成為“一帶一路”經貿交流的重要物流通道。鐵海聯運規模不斷加大,多種交通方式的銜接更加緊密。《人民鐵道》報把鐵路大通道報道放在重要位置,見證了鐵路大通道運輸快速發展的進程。
1.動態性報道。從“新亞歐大陸橋”國際集裝箱專列的開行,到中歐、中亞貨運班列的開行,《人民鐵道》報對大通道運輸的每一點變化、每一個進展,都密切關注、及時報道。隨著國際運輸班列越來越多,運輸產品越來越豐富,鐵海聯運越來越發達,報道題材也日益豐富。從2013年至今,《人民鐵道》報已刊發中歐班列相關報道120余篇,刊發鐵海聯運及海上絲綢之路相關報道20余篇。

2.階段性報道。適時推出階段性報道,詮釋開行特點,形成報道聲勢,推進對外經貿交流。2014年8月6日,在當年中歐班列開行100列之際,《人民鐵道》報刊發頭版頭條報道《中歐班列助推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此相配合,同天A2版以《中歐班列續寫當代“絲路傳奇”》為題,以特刊形式集萃了5篇特別報道,對重慶至杜伊斯堡、成都至羅茲、鄭州至漢堡、蘇州至華沙、武漢至捷克及波蘭5趟中歐班列給予了全景式的掃描。2015年1月22日,頭版頭條再次推出消息《為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提供運輸保障》,介紹2014年中歐班列開行308列、較上年同期多開228列的情況,展示了“一帶一路”貨運大通道的蓬勃發展景象。2015年10月24日,在中歐班列開行1000列之際,刊發頭版頭條報道《飛架亞歐大陸的絲路金橋》,并配發短評《新里程 新起點》,總結梳理了鐵路建設鋼軌“絲綢之路”、搭建文化“金橋”的情況。
3.系統性報道。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國際班列越來越多,運輸貨物越來越豐富,鐵海聯運銜接作用越來越明顯,互聯互通越來越順暢。《人民鐵道》報做到對這些成果分種類、分系統進行持續關注和報道,在國際班列方面,按始發站、分側重點,逐一關注,先后報道了廣州至莫斯科開行中歐班列、蘇州至華沙中歐班列實現常態化開行、鄭州至漢堡中歐班列開行密次增加、云南首開中歐班列、山東首開中亞班列等情況。在鐵海聯運方面,對合肥至寧波、蘭溪至寧波開辟鐵海聯運新通道,京津冀鐵海聯運集裝箱班列等開行情況,進行了系統報道。
鐵路建設是“一帶一路”基礎性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民鐵道》報立足“一帶一路”戰略的大布局,做好大口岸、大通道、大樞紐的建設報道。
1.大口岸建設。目前,我國鐵路已經鋪劃西、中、東3條中歐班列的出境通道。西部通道由我國中西部經阿拉山口和霍爾果斯出境,中部通道由我國華北地區經二連浩特出境,東部通道由我國東南部沿海地區經滿洲里和綏芬河出境。阿拉山口、霍爾果斯、二連浩特、滿洲里、綏芬河5個鐵路口岸,是國際貨運大通道連通中國和境外的橋梁。
《人民鐵道》報把大口岸建設報道作為重點,經常組織駐地記者到口岸站采訪。適時報道口岸站服務出入境貨物運輸的特點,以及口岸站鐵路職工的工作生活情況。2013年以來,隨著“一帶一路”口岸建設的強力推進,對大口岸建設的報道不斷加重,相繼刊發報道300余篇。報道口岸站運量快速增長、中外貿易交流的良好發展態勢。
2.大通道建設。近年來,中西部鐵路建設加快推進,以蘭新高鐵為代表的中西部鐵路,構成了“一帶一路”大通道的骨架。昔日駝鈴聲,今日風笛響。《人民鐵道》報盯住這些新線建設,深入報道鐵路建設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發揮的基礎性作用。
蘭新高鐵于2010年1月開工建設,2014年6月開始聯調聯試,2014年11月16日開通烏魯木齊至哈密段,2014年12月26日全線通車運營。在蘭新高鐵建設過程中,《人民鐵道》報都及時地進行了動態報道。2014年12月27日,在蘭新高鐵全線通車運營的第二天,在頭版頭條刊發消息《構筑起“一帶一路”鐵路新通道》,全面報道了這條目前世界上一次性建成運營里程最長高鐵,以及大大提升亞歐大陸橋鐵路通道運輸能力、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重要意義。同期在頭版、二版刊發通訊和照片,全方位呈現蘭新高鐵開通的影響。在追蹤報道中,記者采訪了蘭新高鐵沿線城市,分別報道了門源、張掖、嘉峪關、哈密、吐魯番等地依托高鐵,優化城市經濟版圖,發揮自身旅游資源優勢的做法。同時,定位于“一帶一路”大通道建設,相繼對貴廣、南廣鐵路、昆玉河等中西部鐵路,以及吉暉、沈丹高鐵等通往我國東北邊境的鐵路開通,都給予了及時報道。
3.大樞紐建設。鐵路大通道建設,需要配套的大樞紐建設。樞紐建設,決定通道的呑吐能力。如重慶鐵路樞紐、貴廣、南廣鐵路廣州樞紐、貴陽樞紐、昆明鐵路樞紐等,都是新建的大樞紐工程。《人民鐵道》報做到了緊密跟蹤,通過報道大樞紐,形成鐵路建設的宣傳氣勢。2014年5月9日,建設專刊用8個整版的篇幅,刊發特別報道《鋼軌綿延 夢想飛升:聚焦中西部鐵路建設 蘭州鐵路樞紐》,不僅從各個角度報道工程建設的雄姿,展示建設者的精神風貌,還解讀蘭州鐵路樞紐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在“一帶一路”報道中,不僅關注國際大通道運輸、出入境口岸和鐵路新線建設等大事件,同時派出記者深入到絲路沿線,講述絲路上的那些人、那些事,用一個個小故事豐富大敘事的聲部,讓絲路故事更立體、更豐富。
1.讓基層上頭版。
《人民鐵道》報有著“腳板新聞”的傳統,當年記者徒步采訪襄渝線、歐亞大陸大橋,鐵腳板記者走出了一批好新聞,享譽新聞界。沉到鐵路生產一線去,走進職工心里,是講好故事的根本保證。《人民鐵道》報十分重視對“一帶一路”沿線普通鐵路職工的報道,讓邊遠小站上頭版,讓小人物上頭版。2014年,在一版開設了《走基層·邊遠站區紀行》專欄,各駐地記者沿著鐵路線,走到邊遠站區鐵路職工的身邊,相繼刊發絲路沿線的新疆風沙小站、青藏高原小站、草原邊遠小站、 云南紅土高原小站、甘肅天蘭線小站等系列報道。這些報道,精彩地講述了一線鐵路職工為了大動脈的暢通,默默奉獻的故事。駐新疆記者站記者張家啟,為采寫風沙小站系列,與新疆南部鐵路工區職工同吃同住,一連發回了9篇稿件,基本上都在一版刊發。
2.用“點”帶動“面”。
“一帶一路”大通道,是由一個個“點”串聯起來的。沒有“點”上的努力和奉獻,“帶”和“路”就難以暢通。在鐵路上,“點”是一個個小站、小工區,施工點、看守點。堅持把報道著力點放在這些“點”上,力求講好沿線一個個“點”上的故事,呈現出“絲綢之路”這個整體的“面”。利用《現場短新聞》《一線采風》和《運輸經營周刊》的《特別關注》《服務之星》等專欄,講述鐵路故事,全景性展示絲路沿線鐵路人不怕艱苦、全力保暢通的精神風采。同時策劃創新,運用多種形式講一線故事。2015年春節期間,開辟了《春運家書》專欄,刊發了新疆阿拉山口站職工許特的《我在阿拉山口一切安好》等一批職工家書,通過一封封家書,講自己的故事,感動讀者,展示形象。
3.讓歷史照進現實。
古絲路留下許多美麗的傳說,新絲路每一天也在發生著新的故事。我們嘗試在歷史與現實的比照中,呈現鐵路給“一帶一路”相關地區帶來的變化,讓報道更有歷史縱深感。2015年4月3日,刊發通訊《風笛起,百年商埠現生機》,講述了隨著蒙河鐵路的開通,中越邊境的百年商埠河口再現勃勃生機的故事;2015年4月19日,刊發通訊《火車喚醒駝鈴古道》,講述了陜西駝鈴古道上的四個縣城首次開行火車的故事;2015年4月29日,刊發通訊《絲路情懷 時代列車》,講述了昔日跑馬幫和駝隊的絲路上開行七對列車的故事。
編 輯 陳國權 2468711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