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何智勇 賴嬌健
11月13日凌晨,全國勞模、黨的十七大、十八大代表、新余果農丁友生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條消息:“憶往昔,新余蜜桔讓世界嘗到了甜頭;看今朝,新余蜜桔使果農欲哭無淚。”短短30個字,道盡了果農的心酸和無奈。
在朋友圈看到老丁這條信息,新余日報社分管新媒體的副總編心情沉重,立刻安排兩名文字記者、一名攝影記者,在第一時間驅車趕往距離市區40多公里的蒙陽生態農業園,了解果農受災情況。原來,因為在成熟期遭遇連日陰雨,今年的新余蜜桔品質下降導致銷路受阻,整個人和鄉4000多畝新余蜜桔還有80%沒有找到“婆家”。緊接著,記者馬不停蹄地找果業局及相關部門負責人尋求對策……6個小時后,這條圖文并茂、內容詳盡的微信新聞通過新余日報社微信公眾平臺推送。
新余蜜桔是新余農業的一張靚麗名片,也是115萬新余兒女引以為傲的家鄉特產。新余蜜桔受災的消息一經推送,就引發市民熱烈關注。大家不僅在自己的朋友圈轉發,還通過新余日報微博、微信公號為果農支招;市政府和有關部門也積極行動起來,通過召開新余蜜桔生產銷售形勢座談會,為新余蜜桔生產營銷問計把脈。
一條微信新聞,為何能取得如此好的傳播效果?首要原因在于報道題材接地氣,這是老百姓欲知未知的信息。隨著移動互聯網一日千里的發展,上至七旬老人下至學齡兒童,都開始通過微信“觸網”,微信朋友圈也成了信息集散地。這些信息是新聞的由頭,但又不具備完整的新聞要素,這就需要黨報記者多一份擔當,多一份為民請命的責任感,練就一雙發現新聞的慧眼:市民在朋友圈的一句隨口抱怨,可能就是一條很好的輿論監督新聞線索;果農在朋友圈的一聲哀嘆,經過黨報記者的采訪、發掘,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視與扶持,最終促成了一個危機四伏產業的“起死回生”。
在《連日陰雨,讓新余蜜桔的好行情“泡了湯”,豐產不豐收,果農快哭了~~~》一文中,記者將重點放在挖掘新余蜜桔豐產不豐收的深層原因上,而不是簡單地幫果農吆喝賣桔子。經過走訪果農、果業局負責人,記者發現,其實早在2014年,新余蜜桔銷售紅火的時候,就已經埋下了隱患。一些果農為了和南豐蜜橘、贛南臍橙等競爭對手爭奪上市時機,往往不等蜜桔成熟就提前采摘,影響了新余的蜜桔口感和口碑,福建、廣州、南京及越南等成熟市場的訂購量一路下滑。長此以往,新余蜜桔勢必前景堪憂。
這一情況一經報道,迅速引起了新余市委市政府高度關注。在11月22日召開的新余蜜桔生產銷售形勢座談會上,市委常委、副市長吳雋強調,果業企業和果農要牢固樹立品牌意識,用心保護好新余蜜桔這張來之不易的本土品牌,決不能做傷品牌、傷市場、傷誠信的事情。
座談會一結束,果農丁友生情真意切地給記者發來微信:“感謝《新余日報》對我和新余蜜桔產業乃至整個農業的關心支持,是《新余日報》的第一推動,才有了這次分析會。我在我們果農群里說了實情,感謝《新余日報》和所有關心支持新余蜜桔產業的媒體朋友。”
在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微時代”,黨報要重塑影響力,必須具備比自媒體更強更好的傳播效果,才能贏得受眾的認可和信賴。而要達到“推動社會發展”的傳播效果,就必須從傳播內容和傳播時機上下足功夫。
從選題來看,必須弘揚主旋律,貼近民生。從采寫來看,必須堅持并深化“走轉改”,確保新聞真實、準確、全面。從傳播時機來看,必須在確保新聞品質的前提下,用優質新聞搶占先機,讓真相走在謠言前面。要實現最佳的傳播效果,黨報必須將審核機制前移,對于重大、突發新聞開辟綠色通道,先審、快發,通過旗下微博、微信、手機客戶端等新興傳播渠道首發,報紙在后續報道中深度跟進,實現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無縫對接。一條微信新聞,救了一個面臨危機的產業。在紙媒日漸衰落的今天,這個新聞案例的成功,讓我們找到了前行的方向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