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梁俊明
記者講故事是新聞報道,絕非文藝創作,這就意味著故事首先要符合新聞的定義和要求。廣西桂林市興安縣鄉村醫生謝序忠、謝本合父子是2013年度全國“最美鄉村醫生”獲獎者和第五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父親謝序忠自學成才,常年免費給村民治病。為了更好地接替父親,兒子謝本合到醫專學校系統學習,子承父業守護深山百姓健康,他隨叫隨到,從不計較報酬。記者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宏觀主題落實在謝氏父子平常質樸的生活故事中,令人可親可信可敬。通過中央電視臺的報道,父子倆的故事廣泛傳播,成為社會各界學習的榜樣。
細節是塑造人物性格、展示特定環境的重要手段,通過細節還原來表達所要報道的新聞事實,讓受眾身臨其境,故事才能講得豐滿可信。講述上海21歲女孩扈曉靜照顧癱瘓養母12年心路歷程的第二十四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一段母女緣 一生守護情》,有一處深刻的細節描寫:扈曉靜10歲時,從鄰居那里意外得知,媽媽不是她的生身母親,鄰居對她說,“其實小小年紀完全可以不用擔這個責任?!焙髞碓谝淮伍e聊中,扈曉靜知道被母親撿到時,自己還患有斜頸,是母親多方打聽,找到了一位老中醫,一次次地抱著她接受推拿治療。扈曉靜以回溯對比的方式使細節描寫絲絲入扣,將兩個不同性格特點的人物表達得入骨傳神。
不同于文藝創作中強調的典型環境,記者講故事歸根結底是新聞報道和傳播,所以這個環境最好不要奇異特殊遠離受眾,應是與受眾息息相關緊密相連。2014年3月,一場以“我陪媽媽看春天”為主題的大型孝行公益活動在桂林市拉開大幕。這個歷時兩個多月,有兩千多個家庭、上萬人參與活動,起源于《桂林晚報》刊登的名為《推著媽媽看春天》的故事:母親趙承澤得了腦血栓,出門必須要人用輪椅推著。女兒劉希苑工作忙,趙承澤很想出去看桂林的春色,但她擔心拖累女兒。劉希苑讀懂了媽媽的心思,推著輪椅上的媽媽走進了春天里的油菜花海。“我陪媽媽看春天”活動通過個體傳達共性,營造趨同環境。
記者要善于挖掘蘊藏在故事里的時代特征,突出人物的個性色彩,弘揚先進的時代精神,才能更好地感染激勵受眾。《桂林廣播電視報》記者在講述廣西道德模范陸華老師的動人故事時,既挖掘陸華身上具有的所有優秀教師誨人不倦、無私奉獻的職業共性,又著重凸顯他與時俱進甘當留守學生“代理爸爸”的獨特個性,將一個關愛留守學生的鄉鎮教師形象淋漓盡致地展現在受眾面前。
新聞報道有時效性要求,而故事卻處在長時間的發展變化中,因此記者要有追蹤采訪報道的意識,注重新聞故事的延續遞進,將其演繹成如電視劇一般具有情節的連續性。2014年5月,北京12歲的患者小包因心力衰竭,急需心臟移植;腦死亡的21歲廣西青年小葉在解放軍第181醫院無償捐獻心臟等器官。為了這顆凝聚生命希望的心臟在有限的存活期內完成護送移植,桂林和北京兩地的醫院、機場、航空公司、警方、急救機構等,展開了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生命接力?!豆鹆秩請蟆房l的深度報道《4小時,一顆滾燙的“愛心”從桂林飛抵北京》感人至深。大愛接力的故事沒有結束,2015年2月,同樣在解放軍第181醫院, 31歲的鄉鎮教師蒙瑞江病逝后捐出了腎臟、肝臟和一對眼角膜。僅僅在3個月前,蒙瑞江曾接受過別人捐獻的腎臟移植手術。這是我國首例公民逝世之后,受捐移植的器官再捐贈手術獲得成功。
記者注重引導受眾同理心的意義在于能夠客觀地理解當事人的內心感受,摒棄老套廉價的煽情,不渲染受眾的同情憐憫和當事人的感激涕零,從而獲取一種平等的情感溝通方式,凸顯人文關懷,不僅關注人的生存狀態,更要維護和尊重人的權利與尊嚴。2015年初,桂林“堅強姐”胡鳳蓮的事跡占據了騰訊、新浪、搜狐、鳳凰等主流網站,受眾從胡鳳蓮“不靠天不靠地,要靠自己掙生活”的故事,領悟到關愛殘疾人的要義在于平等,只有把殘疾人當正常人對待,欣賞欽佩他們的奮斗精神,才能激發他們的自身潛能,贏得社會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