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十堰晚報》“打撈抗戰記憶”系列報道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文/朱 江
現實生活中,重大事件、獨家新聞畢竟數量不多,大量新聞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甚至是在司空見慣的舊聞中,需要通過冷靜思索、認真觀察以及理性判斷去獲取。舊聞不“舊”,“新”意天成。70年前發生的事件本已算不上新聞,但《十堰晚報》通過努力,取長補短,把看似“舊聞”的老事件巧妙地做成了“新聞”。在2015年刊發的77篇關于抗戰的報道中,36篇稿件是“打撈十堰抗戰記憶”,可見尋訪撰寫工作量之大。喜人的是,這個“打撈”系列報道不僅每天亮點紛呈,而且時有鮮為人知的事跡公之于眾。讀者們驚呼,身處武當山下,漢水江邊,很多不為人知的抗戰英雄事跡,竟然都曾在這里發生過??梢?,老的不一定是舊的,只要再深入一步,就有可能從舊聞中挖出新聞。
妙挖賦新,賦舊聞以新意。有些事實的發生,即使早已成了“歷史”,但在其發展過程中,也會有不斷變動和變化。如果抓住它新近變動的一鱗半爪來調動舊聞的整體,把需要向讀者報道的舊事和思想展現在讀者面前,同樣能成為有新鮮味的新聞。正如地方行政主管部門在點評中所言:“《十堰晚報》緊緊圍繞‘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主題,切實做好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活動的宣傳報道工作,準確把握主題,振奮民族精神,傳遞社會正能量,堅定了走向未來的信念,起到了媒體正確引導民眾思想的重要作用。”
十堰即武當,武當亦十堰。巍巍武當,是十堰的符號與象征,亦是十堰照耀世界的璀璨名片。
鄂西北八百里武當,歷史崢嶸??谷諔馉幤陂g,11萬武當山下的十堰兒女應征入伍,奔赴殺敵戰場;百余萬群眾忍饑受凍、節衣縮食,捐款捐物,供應軍需,救助難民;數十萬民夫,開航道,修路橋,筑工事,修車船,送傷員……廣大武當民眾以巨大的犧牲和全部的力量,為中國抗日戰爭提供了堅強的支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抗戰勝利已經過去70年,雖然已成“舊聞”,但仍有豐富的思想內涵、有較高新聞價值,寫出來有可能就是新聞精品。就如同陳芝麻一樣,榨出來的油,仍然會香氣撲鼻。
武當山麓的《十堰晚報》作為鄂西北主流媒體,從7月29日起同時推出“尋訪十堰抗戰老兵”和“打撈十堰抗戰記憶”兩大系列報道,聲勢浩大,引人注目。
尤其是“打撈十堰抗戰記憶”,融新舊于一體,使這組系列報道不僅具備重要的政治意義,同時也具備顯著的新聞價值。
那么,怎樣把“舊”聞寫出“新”意來呢?事實上,這組系列報道的打撈和整理,起步很早。2015年年初,《十堰晚報》總編輯胡慶東召集精干采編力量,數次開會,反復策劃“打撈抗戰記憶”系列專題。
這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過程。搜集資料過程中,十堰市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明正慧帶領《十堰晚報》專題采編團隊深入武當山特區挖掘史料;十堰市檔案局現行文件中心主任胡晶展示了大量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八分校珍貴圖片;武當山特區藏道堂武當文化民俗館館長鄭光春提供大量珍貴的文史資料……尤其是十堰市委黨史辦副主任桂柏松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不僅一起策劃文章篇目,提供大量史料和線索,還幫助審改文章,深鉆細研,逐字逐句推敲、研究,付出了極大的辛勞。
以后數月間,《十堰晚報》采編團隊在先后走訪廣州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老河口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舊址、十堰市委統戰部、十堰市委黨史辦、十堰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十堰市檔案館、十堰市文物局、十堰市博物館、丹江口市委宣傳部、丹江口市政協、武當博物館、鄖陽革命烈士陵園等單位和部門后,6月下旬,一份擬刊發30多篇“抗戰記憶”的詳細方案,分別交給有關專家學者審議。
湖北省武當文化研究會會長、湖北汽車工業學院黨委副書記楊立志教授指出:“從篇目看,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值得期待”;十堰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溫明看后說:“很好。文案基調似應理性平和犀利,突出抗戰的殘酷性和日本鬼子的野蠻喪失人性。不能戲劇化抗日過程,那是真刀真槍保家衛國的戰斗。”十堰博物館考古部主任劉志軍說:“資料很豐富,特別是文中提到的實物,很多都是十堰市珍貴的歷史文物,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p>
采寫過程中,采編團隊通過對地方文史資料的歸類整理或有機聯系,與當下社會現實結合起來,成為一種有效創作手段?!逗聣酏g:血灑抗戰疆場的首位軍長》一文中指出,郝夢齡是抗戰初期犧牲在抗日疆場上的第一位軍長。1937年忻口會戰打響后,郝夢齡率領中國軍隊與日軍展開激戰,他和6000名官兵與陣地共存亡,用鮮血和生命寫下氣壯山河的不朽篇章。毛澤東高度評價他抗日殉國的精神。鮮為人知的是,上世紀60年代初,郝蔭楠帶著父親郝夢齡的遺照和遺書來到十堰生活和工作,如今郝夢齡的珍貴遺書、遺照館藏在十堰檔案館。《夏克:從抗戰烽火中一路走來》一文中披露,出生于山東貧苦農民家庭的夏克,23歲在魯西北參加抗日游擊隊。他從抗日烽火中一路走來,經歷過八年抗戰、解放戰爭、清匪反霸、土地改革。1958年,他調到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指揮前線,高度負責,切實保證了丹江口大壩工程建設質量。
通過對過去地方新聞的匯總,采用這種集束式的報道,原先意義上的“故紙堆”獲得了新的強大生命力,成了當下的“活”新聞;不僅發揮了宣傳、教育作用,還產生了最佳的社會效益。
地方文史資料作為一種“舊聞”,它的運作方式決定著產生作用的大小,須采取適當的方式“舊聞新做”,方可做到舊聞不“舊”,妙挖賦新。
“打撈十堰抗戰記憶”內容詳實,文字樸實,巧用地方文史,教育意義重大,體現出幾大特點:
樹立了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報道以鄂西北,十堰地區、武當山下為特色,體現了守土有責,涉及相關歷史問題的內容把握很好。只要是70年前在十堰境內發生的抗戰史實都在“打撈”之列,有父老鄉親從軍參戰、支援抗戰,十堰11萬熱血兒女奔赴抗戰前線綜述;或抗戰期間仁人志士在十堰留下足跡;抑或中國人民在十堰地區從事抗戰活動的遺址所引起的記憶,也有抗戰名將曾在十堰艱苦奮斗過的珍貴歷史照片等等;有十堰籍革命老前輩楊獻珍動員家鄉青年赴山西投入抗戰的事跡,十堰抗戰老兵在八路軍、新四軍艱苦抗戰的斗爭歷史,也有李宗仁在鄂西北堅持抗戰的回憶,設在均縣的第五戰區后勤、留守機關事跡,武當山下的陸軍軍官學校第八分校的檔案資料等。

以史為鑒,親歷者說,實物見證,擲地有聲,文字樸實,資料豐富。不僅有參加者的口述,當事人的回憶,還有檔案、遺址、遺物、老照片、老歌詞,甚至報社牽線尋訪多年失散的老戰友、親人等。
涉及面十分廣泛。從地域上講有點有面;從人物上講有群體有個體;從場面上講有戰場的血與火的記錄,也有后方的動員、支援;從事件上講有大批熱血青年從軍抗戰、保家衛國;從戰線上講有董必武提議在武當山下創辦戰時保育院,有臧克家、姚雪垠、胡繩、碧野、魏克明等名人在十堰從文化、教育方面投入抗戰工作。在報道的人物中有曾駐扎均縣草店的抗戰名將張自忠,血灑抗戰疆場的軍長郝夢齡,曾在武當山下擔任第五戰區干訓團訓練工作的抗日將領張敬等等,在動人故事中有十堰老鄉數次救援美軍飛行員,抗戰遺址甚至還有武當山上那些反映抗戰的碑刻。如此豐富的內容,可以說明所做的采訪工作深入細微。
事實與精神融為一體,感人至深,蘊含豐富。在體現“銘記、緬懷、珍愛”的情感上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在體現“開創未來”方面給人堅定的信念。
挖掘深入。在一個多月的持久報道中,不僅亮點紛呈,而且時有鮮為人知的事跡公之于眾,我們身處武當山下,漢水江邊,很多不為人知的抗戰英雄事跡,竟然都曾在這里發生過。通過報紙的連續報道,讓人民銘記歷史,勿忘國恥?!?00多名難童棲身武當山遇真宮》一文中講到,武當山遇真宮本是一座皇家宮觀,誰也不曾想到在國家危難之際,成為均縣保育院的駐地,為民眾、為國家作出了應有貢獻。我國當代音樂界的大家杜鳴心、陳貽鑫、張仁富、金鐘鳴就來自均縣保育院。杜鳴心后來成為國際知名的作曲家、教育家,中國舞劇經典《魚美人》《紅色娘子軍》就出自杜鳴心之手?!督韼接⑿圳w劍英:棄教從軍抗戰救國》一文介紹,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當武術代表性傳承人趙劍英,其丈夫曾任李宗仁隨行副官;趙劍英本人在抗戰時期,棄教從軍救國,成了第五戰區政工隊的一名女兵,被聘為抗戰隊伍的武術教官。
刊發的36篇“打撈十堰抗戰記憶”稿件,來源多以記者實地采編與結合地方文史資料為主,這樣更加生動親切,富有教育意義,社會效果更顯著。
綜上所述,只要擴大視野,獨辟蹊徑,只要我們在采訪和寫作中肯動腦思考,善于花樣翻新,就一定能把一些有現實意義的“舊”聞寫出“新”意來。
變換角度,在特色中求新特色,謂之獨特的個性或風格。正如“世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一樣,即使頗為同類的新聞事實,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季節以及不同人身上都會體現出不同的特殊性。
7月29日至9月3日,《十堰晚報》連續刊發36期“打撈十堰抗戰記憶”,受到社會各界好評。地方行政主管部門在以《準確把握主題,振奮民族精神,堅定走向未來》為題的文章中指出,這些稿件亮點多,持續時間長,采訪范圍廣,內容導向好,主題基調準,其抗戰的主題報道是很成功的,應該認真總結經驗,發揚成績。
文章陸續見報后,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部副教授孟憲杰點評說:“不錯。安天縱資料集中在一起,還是第一次,黨史系統都沒做過?!?7歲的韓樹山1998年退休之前是東風汽車公司主辦的《企業集團導刊》總編輯,他是東風汽車開拓者黃正夏的老部下。韓樹山激動地打來電話說:“《黃正夏:不屈不撓開展地下黨工作》這篇文章內容實事求是,客觀準確,采訪寫作有深度,太感謝你們了!”被譽為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開拓者夏克的女婿、72歲的前石家莊兵總八院任黨委書記兼副院長的張希山留言說:“看了文稿令人感動,太好啦!可以說思路縝密,文筆新穎,綜合科學,編輯奇巧,也充分反映了當代記者的正能量,頭腦清新,睿智敏捷,眼明手快,熱心衷腸!”……
通過泛黃的照片、珍貴的史料、斑駁的文物,揭露一段段鮮為人知的歷史,還原武當山地區抗戰時期的壯烈與榮光。
在收集資料、勘驗數據、核實史實的過程中,采編團隊始終遵循尊重歷史、不留遺憾、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態度,保持著故事完整性,確?!坝洃洝钡脑?。地域廣袤的八百里武當山,怎樣才能將崢嶸的十堰抗戰記憶打撈得徹徹底底?為了弄清楚學者、詩人胡適,《黃河大合唱》詞作者張光年(筆名光未然),究竟有沒有來過武當山地區,采編團隊在查閱大量文史資料的同時,走訪和請教了本地和外地的諸多專家學者,證實了目前沒有發現胡適、張光年在武當山地區活動的蛛絲馬跡。
舊聞新做,古為今用。真實可靠的新聞背景,形成一種歷史縱深感,增強了報道說服力。唯有牢記歷史,居安思危,唯有珍愛和平,勿忘國恥,才能以史為鑒,面對未來,圓夢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