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蘇艷
過去幾年,鹽城廣播電視臺宣傳和經營創收單位舉辦大型活動,主要內容大多是演藝經濟。媒體為了拉長加粗產業鏈,策劃組織大型文藝活動,通過尋找冠名單位、插入廣告和票務經營,擴大創收渠道。初開始幾年,有不少著名軍旅歌唱家、響當當的大牌歌星、影視明星、相聲小品曲藝明星以及演奏家和著名主持人都在社會上各類演藝公司牽線搭橋下來過鹽城。后來貫徹執行中央八項規定,中央各有關部門也相繼發出文件,禁止明星走穴參加高價商演。再后來,有些演藝公司便把目光轉向韓國和中國的臺灣、香港地區,找些二三流歌星再讓他們帶一些徒弟、學生,便冠以“亞洲巨星”“華語頂級歌星”和各城市媒體接觸,先期進行大力炒作,預熱氣氛,然后由媒體向各協作單位、廣告客戶兜售高價票,每張票價高達兩三千、三四千元。結果雖然媒體獲得了一些廣告回報,但也使企業不堪其擾,媒體威信、顏面大損。這樣的大型演藝活動,地方領導反感、群眾討厭、企業反對,媒體也自覺如此下去是自毀前程。
新形勢下城市廣電媒體大型活動怎么搞,搞什么內容?鹽城廣播電視臺決定圍繞自辦欄目定位,緊貼黨委、政府工作中心,緊扣“創客經濟”潮涌鹽城的現實,舉辦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系列評選頒獎活動,助推地方經濟打造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的“四眾”新模式,匯聚發展新動能。從2014年元旦開始,相繼舉辦了系列創業之星評選頒獎活動。這類活動由于依托了政府、群團、經濟主管部門的權威發動、權威把關審定和本臺全媒體宣傳、推介及基層黨政群團組織的層層推薦,所以既保證了參選群星的廣泛性、民主性、公正性,又體現了評選過程的科學性、可操作性和示范性。整個評選過程,就是廣播電視全媒體宣傳報道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正面典型的全過程。
廣電媒體舉辦各類先進模范人物評選、表彰等大型活動,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從頭到尾、從上到下,都要實字當頭、實字筑基、實字護航、一實到底。
1.圍繞欄目搞活動,搞好活動養欄目。地方城市臺頻率、頻道和自辦欄目資源有限,要宣傳報道的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社會熱點問題很多。如何保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主題報道和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以及有關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四眾”指導意見的落地生根,讓新聞宣傳適應中國經濟創新創業大潮澎湃的新形勢?鹽城臺在新一輪節目改版整合中,創辦了《陽光路上》《看見鹽城》兩個對農報道欄目。多個廣播欄目和電視欄目,倒逼記者編輯采訪報道各類創業之星必須做到面向基層、面向全體、面向全程、面向育人、面向未來,把“三嚴三實”作為廣播電視自辦節目質量提升的動力引擎。比如舉辦“青年大學生回鄉創業之星”評選活動,雖然通過初選、預選、復選,最終在決賽中只篩選出吳偉、何航、夏金秋等9位星級人物給予表彰,但卻在深入采訪中共報道了40位回鄉創業大學生。他們有的創造鹽城市互聯網創業神話;有的在國內首創多功能水系滅火劑;也有的投身農業糞肥環保研究,使家鄉天更藍、地更沃、水更清。不僅創造了財富,帶動了數千名青年大學生、職校生和農民就業,還激勵更多的大學生畢業回鄉奉獻。
2.圍繞新興產業搞評選,評出明星帶動產業轉型升級。近幾年,鹽城新興產業發展步疾蹄穩、境況喜人。風電光伏產業、環保產業、鄉村旅游“美麗經濟”產業、大數據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電子商務產業等風生水起。一批批在外務工人員、在外事業有成人員、高學歷的碩士、博士紛紛回鄉創業。鹽城臺廣播傳媒中心與電視三套文藝中心聯手,2014冬和2015年春夏分別舉辦了“在外務工人員回鄉創業之星”“在外事業有成精英回鄉創業之星”“高學歷網絡創業之星”評選和頒獎活動,形成全覆蓋和強大的輿論聲勢,引導全市干部群眾積極投身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的“創客經濟”洪流,匯聚“建設新鹽城,發展上臺階”的新動能。比如生物工程博士、國家“千人計劃”專家、致力于發展國內食品安全技術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的白仲虎;以20多年國內外成功經驗為起點、致力于開發軟件服務智能監控設備、能迅速鎖定肇事者和作案嫌疑人的萬克林;開拓電子商務市場、加快企業兩化融合、帶動傳統實業加速騰飛的蔡清齊等。這些人才經過幾年打拼,都開創了一片屬于自己的新天地。通過評選頒獎表彰活動,不僅對他們的企業和個人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激勵;而且通過一人一事一議的報道和表彰大會的實況轉播營造了濃烈的創業光榮、發展“創客經濟”前景無限的氛圍。這對“創客”催生經濟發展新動力、創業新模式催熱“創客經濟”和經濟后發地區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鹽城廣播電視臺有一條工作追求和精神追求,叫“做必做到位、做必做成功、做必做出特色”。兩三年前就鐫刻在大門影壁背后、印刷在電話號碼簿上、不間斷地顯現在室內門廳和室外LED電子大屏上,也印刻在每個從業人員的腦海里。過去搞大型活動,一般都是宣傳創收一線各個部門牽頭舉辦,各搞各的,互不干擾。現在各媒體紛紛“觸網”,全媒體發展呈現叢林化、趨同化之勢。這一趨勢當然有利于融合發展,但卻與媒體定位差異化競爭產生了矛盾。如何化解這一新矛盾?鹽城臺舉辦大型活動從策劃初期就開始尋實招、探實路、求實效。具體講,就是每一個實體部門策劃組織大型活動先報臺黨委、臺長室立項審批,然后由分管經營創收、新聞宣傳的臺長牽頭專抓,由具體策劃部門主辦,全媒體協助。具體工作由一個或幾個部門聯手去做,創收指標任務歸策劃、主辦部門。這樣就達到去本位化,推進全臺利益最大化;去行政化,推進活動管理項目化;去中心化,推進各媒體分眾傳播精準化的目的。新聞媒體不是行政機構,也不是單純贏利性的企業。其運作必須遵循新聞生產和新聞機構管理規律,始終把社會效益、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放在首位。同時運用項目化方式組織生產和管理,兼顧欄目節目生產和投入、產出效益比兩個方面,增強服務意識,擔當服務中心工作、服務人民大眾雙重重任。為了防止以往多家實體搞活動、競相煩擾企業搞贊助的“多而煩”“小而碎”的情況死灰復燃,解決媒體融合后“各顧各”“各歸各”的新矛盾,鹽城臺堅持做到以下三點:

□ 助推 新華社/發 大巢/作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完善體制機制。實施采訪報道的創業之星稿件,統 一質量標準,統一價碼核定,按件計酬,由主辦單位列入成本核算。動用直播、轉播設備和不同規格、容量的演播室,一律按臺里制定的價碼計費,列入活動成本核算。
二是強化內容特色,鞏固自身優勢。臺里明確規定舉辦任何大型活動,舉辦部門必須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不得違背新聞職業道德,搞低俗、庸俗、媚俗的噱頭,不許搞有償新聞、虛假、拔高、夸大新聞。圍繞活動所做的一切節目,都必須堅守專業、權威,不允許在網上隨便炒作。系列創業之星評選表彰,必須符合時宜,服務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內容健康積極,能夠以內容優勢贏得比較優勢和發展優勢。故而能贏得上下一致的贊譽。
三是實施立體傳播,開展整合營銷。鹽城臺系列創業之星評選和表彰頒獎活動,一改以往傳統模式下不同傳播單元各搞一攤、各推一套、只利用單個媒體營銷的做法。而是利用已經創辦的網站、智慧鹽城手機APP、公交車輛、樓宇客戶端、LED彩色大屏聯盟和臺報的微信、微博、二維碼等新媒體,由傳統媒體與“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的媒體融合立體傳播體系相匹配,進行多次售賣、立體化營銷,擴展傳播營銷的空間。例如,青年大學生回鄉創業之星夏吉萍,她靠技術探索和知識積累,執著追求,培植蛆蟲、昆蟲、鹽蒿喂雞,打造鹽城本土草雞規模示范養殖場,年產優質草雞蛋和草雞深受上海、蘇州、無錫等大城市賓館、飯店和市民歡迎。經過媒體幫助整合營銷,使夏吉萍的示范養殖場實現年利潤近千萬元。有關她的節目傳播,經過本臺全媒體整合傳播,也拉動市場占有率5個百分點,實現被傳播者和傳播者互利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