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魏榮彪
改革是解決發展問題的一把金鑰匙。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8月18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五次會議上強調,要增強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韌勁,鍥而不舍、堅韌不拔,推出一批力度大接地氣的改革方案,并扎扎實實把改革舉措落到實處。
認真學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有利于傳媒界進一步樹立“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改革定力和韌勁,真正把改革事業推向深入。
回顧報業新時期發展史,實際上也是一部改革史。
黨的十七大吹響了文化體制改革的號角。根據中央戰略部署和省委市委決策,2003年開始,嘉興日報社邁出了文化體制改革的步伐,在中央規定的改革時限(2008年12月31日)前,全面完成了經營類事業單位的改制改革任務,報紙廣告、發行、印刷全部由事業改制為公司制企業。
回頭看,這些改革解放了生產力,其創造的經營利潤和帶來的政策紅利,是當初沒想到的。
這里,我們不妨列表看看廣告、發行、印刷事改企后創造的利潤和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情況。
嘉興日報社“事改企”公司利潤及享受企業所得稅免交優惠款額一覽表
從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到,改制改革為報社帶來的經濟利益十分可觀,8年時間,總金額達到1.26億元!
這些年,報社發展有基礎,日子過得殷實,改制改革帶來的成效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
所以,改革既是在政治上和黨中央保持一致的體現,也是對自身發展十分有利的事情。
黨的十八大指出,要加快完善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完善經營性文化單位法人治理結構;繼續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對按規定轉制的重要國有傳媒企業探索實行特殊管理制度;推動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
這是中央對文化領域改革作出的又一重大決策。
2015年9月14日公布的中央《關于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意見》也再次強調:“新聞媒體中的廣告、印刷、發行、傳輸網絡部分,可剝離進行轉企改制,由國有資本絕對控股,利用市場資源和社會力量,為發展壯大新聞宣傳主業服務。在新聞出版傳媒領域探索實行特殊管理股制度,積極穩妥開展試點。”
為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領導要求傳媒業要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實現“三個轉換”:一是轉企改制,要真正轉企,真辦企業、辦真企業,在轉企基礎上實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進行股權創新,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二是轉型升級,要向內容生產提供商轉變,向分眾化、專業化轉變,向立體開發轉變。為此,要加強研發,加強項目建設,高度重視大數據應用。三是轉變生產經營方式,要適應數字化處理、信息化傳播、網絡化消費新形勢,轉變官辦體系、傳統方式、陳舊工藝,切實做到以人民群眾為中心,以市場消費為導向,以服務受眾為根本,創新生產經營方式。

嘉興日報社“事改企”公司利潤及享受企業所得稅免交優惠款額一覽表
這就需要我們保持改革韌勁,進一步深化報業經營體制改革。
而要進一步深化改革,關鍵是要重新煥發改革精神,提高改革精確發力和精準落地的能力,確保改革措施扎實有效。
當前,報業發展已經面臨嚴峻考驗。以互聯網為基礎、移動智能終端為代表的新興媒體,急劇侵食著報業的生存發展空間;報社傳統的“事業性質、企業化管理”的體制機制嚴重束縛報業生產力發展。
報業發展內外部環境的急劇變化,逼迫我們必須進一步謀求改革創新,以期獲得更好的生存權與發展權。
一是積極探索混合所有制經營模式。嘉興日報社雖于2008年前后借改革東風成立了7家子公司、參股了嘉興銀河影業公司;但這些公司,除廣告、發行、印刷三家公司享受了免交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外,其余公司均未享受這一稅收優惠政策、且多未實質性運作。
根據黨的十八大關于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混合所有制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的論述,以及2015年8月24日中央《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和2015年9月23日國務院《關于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見》的規定精神,下一步公益類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點是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到2020年混合所有制要取得積極進展、法人治理結構要更加健全。這就要求傳媒要深化子公司的體制機制改革,并使它們進入實質性的規范運作狀態。

▲ 投資1.5億元的嘉報產業園已于2015年4月全面竣工。
國務院在《關于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分類、分層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導在子公司層面有序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實行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鑒于此,個人認為,嘉報吳越電子音像出版公司、嘉報嘉興市文化產業研究院有限公司、嘉報商貿有限公司,可以先期探索混合所有制經營。前者的股權結構從現在的國有獨資,改革為嘉興日報社控股、浙江嘉報設計印務有限公司(系嘉興日報社國有控股公司)參股、主要經營骨干持股的混合所有制公司,將吳越出版公司的出版策劃優勢與設計印務公司的設計、印刷優勢進行優化組合。后兩者改造為國有資本控股、主要經營者持股的國有控股公司。此外,黨報閱報欄獨立注冊成有限責任公司,并參照文化產業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商貿有限公司的做法,實行混合所有制經營。
這四個公司的混合所有制經營取得成功經驗后,再進行其他子公司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將混合所有制經營模式全面推及報業經營領域,并在此基礎上組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二是完善報業法人治理結構。2009年12月28日,嘉興日報報業傳媒集團(下稱“嘉報集團”)掛牌成立。從近6年的實際運行情況看,嘉興日報社除了多了一個名稱,其余沒有多大改變,反而給機構法人規范治理帶來諸多不順和不便。
嘉興日報社是事業法人機構,嘉報集團也是事業法人機構。也就是說,嘉興日報社和嘉報集團是一個單位、一個性質、兩個名稱。
由于嘉報集團與嘉興日報社一樣都是事業法人單位,嘉報集團不能辦理工商企業法人登記;而企業法人登記不了,稅務主體只能依然是嘉興日報社。特別是,因為是市里批的報業集團,目前集團的新聞出版主體依然是嘉興日報社,因此要辦理報紙年度核驗和記者證申領與年檢及政府類新聞獎參評等一系列與新聞出版事務相關的事項,均需以嘉興日報社主體出面。
所以,現在是一個單位,多個不同主體。事業主體是嘉報集團和嘉興日報社,但新聞出版主體、稅務主體、會計核算主體、票據申領主體、產權登記主體、乃至投融資主體等等,都只能是嘉興日報社。
多種主體的存在,給實際工作帶來了許多麻煩。
所以,要成立報業傳媒集團,首先要分清事業集團與企業集團的概念。嘉報集團與嘉興日報社一樣,都是事業法人;事業性質的嘉報集團或嘉興日報社再出資、注冊成立企業法人的嘉報集團有限公司,這才是合適的選擇。這樣既解決了報業參與市場競爭的法律主體問題,也確立了文化產業的經營主體和投資平臺,有利于報業經濟在市場經濟的汪洋大海中做大做強。
關于新聞出版單位的文化體制改革以及新聞傳媒集團與集團公司的組織架構問題,實際上中央有明確規定。早在2001年,中辦發(2001)17號文件就規定,新聞出版單位要建立“健全黨委領導與法人治理結構相結合的領導體制,宣傳業務與經營業務相對獨立的組織結構,適應市場需求、調控有力的經營管理模式”,并要求實行黨委領導與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相統一(即黨委與董事會相一致)的組織架構。2015年9月14日,中辦、國辦下發的《關于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意見》又進一步強調,要“推動黨委領導與法人治理結構相結合、內部激勵和約束相結合,形成體現文化企業特點、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資產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模式”,并要“科學設置企業內部組織結構。企業黨委成員以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的方式進入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管理層,黨委書記兼任董事長,切實履行內容導向管理第一責任人職責。”
根據中央的規定精神和當前絕大多數報業集團的法人治理制度安排,嘉興日報社(或嘉報集團)黨委與嘉報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應相一致,嘉興日報社(或嘉報集團)黨委成員應是嘉報集團有限公司董事。
這樣,目前嘉報集團(嘉興日報社)旗下的浙江嘉報設計印刷有限公司、嘉報傳媒廣告有限公司、嘉報每日達發行有限公司、嘉興市文化產業研究院有限公司、嘉興吳越電子音像出版有限公司、嘉興在線網絡傳媒有限公司、嘉興嘉報商貿有限公司,均作為子公司由集團有限公司實行統一的規范管理。
這種組織架構,與市場經濟的體制要求相吻合,也理順了現代報業的公司法人治理體系,有利于集團走上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傳媒控制資本、資本壯大傳媒”的報業發展之路。
因此,嘉報集團的法人治理機制問題是順應報業發展趨勢,事關集團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安排問題,也是集團如何確立市場主體更好地參與報業競爭的戰略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探討。
只有堅持改革、保持改革韌勁,不斷突破原有不適應報業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建立與時俱進的報業經營管理制度,才能求得報業的創新發展。
報業的明天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