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志堅 劉小勇 肖嬋
骨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關節疾病,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畸形及活動障礙等,以中老年人多發,且近年來發病率呈上升趨勢[1]。本院針對早中期膝骨關節炎采用舒筋散熏洗聯合經筋推拿治療,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早中期膝骨關節炎患者94例作為研究對象。所選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制訂的《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07版)》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訂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3]。排除合并化膿性關節炎、結核、痛風、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所選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47例,其中男22例,女25例,年齡38~72歲,平均(59.7±3.5)歲,病程1.8~12.9年,平均(5.8±1.2)年。對照組47例,其中男24例,女23例,年齡39~71歲,平均(58.8±4.1)歲,病程2.1~13.4年,平均(5.9±1.4)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及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經筋推拿治療。(1)舒筋法:對患側髕周、股四頭肌、下肢后側等采用揉法、拿法、攘法等手法舒緩肌筋、解除痙攣;(2)通絡法:對足三里、足陽明胃經梁丘、足太陽膀胱經環跳、足少陽膽經陽陵泉、足太陰脾經血海、承扶、承山、委中、委陽及外膝眼、內膝眼等穴采用按法、點法點按以舒經通絡;(3)止痛法:對膝關節內、外、前側、大腿后側等繼發性軟組織損傷形成的“筋結”采用分筋、理筋手法解痙止痛;(4)松解法:以屈伸膝關節法、髕骨松動術松解粘連;(5)吸水法:采用捏拿法促使關節腔積液吸收;(6)牽拉合縫法:有糾正膝關節錯位的作用;(7)舒筋法:用揉法、拿法、叩法放松膝關節及小腿、大腿內、外、前側周圍軟組織。以上操作25 min/次,1次/周。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舒筋散熏洗治療。方劑成分為黃芪20 g,細辛15 g,獨活15 g,當歸15 g,桂枝15 g,威靈仙15 g,木瓜10 g,白芥子10 g,丁香10 g及甘草5 g,加水1 L浸泡煎1 h后,藥汁熏洗膝關節,30 min/次,2次/d。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12周。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以及治療前、后膝關節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中醫證候積分。
1.4 療效判定標準 (1)臨床療效:膝部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膝關節活動度>120°,日常活動不受影響為臨床控制;膝部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膝關節活動度為91°~120°,日常活動稍受影響為顯效;膝部癥狀、體征緩解,膝關節活動度為61°~90°,日常活動部分受限為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4]。總有效率=臨床控制率+顯效率+有效率。(2)膝關節功能評定:參照Tegner擬定標準進行評定[5]。(3)日常生活能力評價:采用Barthel指數量表進行評定[6]。(4)中醫證候積分:參照《膝關節骨關節炎Ⅱ期臨床試驗方案(征求意見稿)》計算[7]。
1.5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7.0軟件系統進行統計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膝關節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中醫證候積分情況比較 兩組治療前膝關節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中醫證候積分得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上述指標明顯優于治療前及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膝關節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中醫證候積分情況比較(s) 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膝關節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中醫證候積分情況比較(s) 分
?
膝骨性關節炎屬中醫學“骨痹”、“膝痛”、“痹證”等范疇,病機主要為風寒濕邪侵襲,血脈痹阻致關節僵直[8]。因此其治療主要在于舒筋養脈。
研究表明,經筋推拿治療早中期膝骨關節炎病有其獨特的優勢[9]。其通過治療可有效改善滑膜組織,特別是關節周圍肌肉、肌腱、韌帶的血運;緩解關節內外炎癥,消除腫脹、疼痛;減輕關節和骨內壓力,解除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的粘連及攣縮,改善膝關節應力狀況及其穩定性[10]。
舒筋散藥物組成中細辛驅寒鎮痛,黃芪補氣固表,桂枝溫陽散瘀,當歸益氣通絡,獨活舒筋活血,威靈仙祛濕活絡,木瓜舒筋活絡,白芥子止痛利氣,丁香祛痛溫腎,甘草調和諸藥;各組分合用共奏止痛活血、滋肝補腎、柔筋養脈之功效[11]。而熏洗治療可使藥物成分直接作用在患病關節,經皮膚深入筋骨,同時蒸氣還可提高患處周圍皮膚溫度,促進關節周圍血液循環,從而改善膝關節功能[12]。
綜上所述,舒筋散熏洗聯合經筋推拿治療早中期膝骨關節炎療效顯著,可有效緩解膝部疼痛癥狀,改善膝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1]李寧華,薛慶云,張毅,等.中國六城市中老年人群X線膝骨關節炎流行病學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08,24(16):2887-2289.
[2]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07版)[J].中華骨科雜志,2007,27(10):793-795.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ZY/T001.1-49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30-31.
[4]陳曉慶.中醫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述要[J].遼寧中醫學院學報,2006,8(2):54-55.
[5]劉克敏,劉曉磊.膝骨關節炎康復治療的現狀及進展[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2,6(4):972-974.
[6]王大忠,馬雯,余正紅.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生存質量及其證候分布關系分析[J].中醫正骨,2005,17(9):18-20.
[7]高益民.膝關節骨關節炎Ⅱ期臨床試驗方案[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1998,9(1):17-19.
[8]趙勇,董福慧,張寬.經筋痹痛的軟組織力學變化分析與治療思路[J].北京中醫藥,2008,27(9):705-707.
[9]李建華,龔利,胡偉民.推拿加易筋經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10,37(9):1793-1795.
[10]胡精超,馬麗華,史清釗,等.不同推拿手法對延遲性肌肉疼痛的治療作用[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0,25(3):265-267.
[11]顧磊,喬凱輝,湯明.舒筋散熏洗配合手法治療早中期膝骨關節炎[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4,20(15):221-223.
[12]康杰,李寧,吳濱.膝骨關節炎的治療措施:隨機對照試驗及系統評價分析[J].中國臨床康復,2005,37(9):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