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何 甸

微課程是相對于傳統的、體系化的正式課程而言的,是一種新的課程呈現方式和知識交付方式。它具備四個特點:內容少而精、時間短、以干貨為主、伴隨混合式學習的體系化設計。
微課(microlecture)一詞最早由美國的獨立教學設計師和e-Learning顧問大衛·潘洛斯(David M. Penrose)提出,初期是指60秒左右的條理清晰的教學陳述,被稱為“一分鐘演講”(one minute lecture)。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與發展,非盈利機構Educause在2012年發表了文章《關于微課你必須知道的七件事》(7 Things You Should Know About Mcrolectures),言明微課是一段短小的錄音或視頻,所呈現的主題明確單一,且課程內容與主題緊密相連。而今,這一應用于高等教育中的方法逐漸延伸到企業的學習與發展當中,配以移動互聯網平臺,形式愈發多樣化,使員工的學習更加便利、高效、個性化。
“新時代人才的特點,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的普及,企業環境的變革,都是推動微課程迅猛發展的重要原因。” 捷庫動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首席學習官邱昭良博士表示。
當今職場中,“80后”和“90后”員工已經成為主力。這是伴隨著互聯網、手機而成長的一代人,潛移默化的習慣決定了他們注意力持續時間較短;繁忙的工作也讓他們難以抽出時間,將一門完整的傳統課程從頭聽到尾。不僅僅是“新人類”,就連在職場中打拼時間更長的人也有類似狀況。邱昭良認為,新時代學習者的變化導致了微課程流行,這是最根本的原因。
移動互聯技術的快速迭代和智能手機等移動設備的出現,也是微課為企業培訓所青睞的重要原因。邱昭良指出,移動設備十分便利,具備越來越強大的多媒體制作與分享能力,促進了微課程的發展與普及,而其帶寬流量、使用場景都要求課程短小精干。用友大學校長田俊國介紹說,世界名校的網絡微課比比皆是,多數長度都在15分鐘以內,一門課程通常只討論一個問題,大大降低了網絡的流量負擔,更方便人們隨時隨地學習。
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今企業環境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過去,大多數企業會構建不同崗位的學習地圖,并據此開發課程。而現在,受到復雜多變的競爭環境影響,企業要迅速調整戰略、重組業務,導致崗位職責和人員不得不變。構建傳統學習地圖所花費的時間比較長,代價較高,越來越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需要。相比而言,微課程短小精悍,還可以用“眾包”的方式讓學習者參與進來——每個人既是知識的消費者,又是貢獻者。這使得微課程的構建與更新更加快速靈活,成為現代企業學習的一個重要趨勢。
大多數人提到微課,都會將其與e-Learning以及移動學習聯系到一起。“確實,我們今天談論的微課程更多的是線上微課程。”遠界咨詢高級課程顧問彭媛媛說,“我個人認為,線下的微課也在為線上而服務,比如著名的TED演講,其影響力是通過互聯網來傳播的。”
事實上,微課不應只局限于線上或線下,將線下系統化的面授與線上碎片化學習相結合,才是最佳的學習形式。面授的好處在于營造了一個面對面相互建構的氛圍,促動學員們互相反饋和啟發,促進個體間進行有意義的協商。然而,眾所周知,面授時學員的吸收和轉化率并不高。如果把所有面授過程切成小段,錄制成e-Learning小碎片課件,則大大方便了那些已經參加過面授的學員日后復習面授所學。因為他們事先在面授時已基本掌握了課程的體系和框架,對整個課程有了整體的概念,所以再面對e-Learning課件時,任選一段都不陌生。這種線上微課能很有效地幫助學員鞏固和強化所學。
“碎片化學習和微課程因為方式靈活、學習方便、便于學習者選擇、吸收率高,非常符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又有一定互聯網的強力支撐,這將是未來培訓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田俊國表示。
越來越多的面授課程正在“微”化或線上線下混合化,移動學習也越來越普及。相較于傳統的e-Learning,移動學習在國外呈現出一種“蛙跳效應”——很多企業還未用過e-Learning,就直接跳到了應用移動學習,且移動設備的出貨量、上網比例都超過了傳統的PC端。從中可以看出,以移動學習為基礎的微課將是大勢所趨。
微課的范疇也會繼續擴大,例如案例、經驗分享,以及一些標準作業規范等。“原來不屬于‘課程’范疇的內容,都有可能被納入‘微課’的范疇之內,使原來的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的邊界變得模糊,并統合起來。微課將成為企業培訓當中的標準配置。”邱昭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