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柏
[摘 要] 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對全球價值鏈與產業轉型升級相關研究已經取得了較多的成果,為研究全球價值鏈視角下制造業的升級路徑選擇有著重要的參考和借鑒意義。然而,在研究價值鏈升級時,對于所在價值鏈位置的衡量,雖然各國學者提出了各種替代指標,但仍然只能幫助解決某一地區產業的整體情況,對于某一具體企業的測算而言有著非常大的局限性。同時選擇合適的升級路徑是價值鏈升級的重要保證,現有的文獻研究中,探究的產業升級路徑的選擇在理論上基本都是可行的,但是也面臨著區域和對象的制約。通過對市場型、網絡型和準層級型等不同嵌入類型的價值鏈升級路徑比較,考慮全球價值鏈視角下某一區域民營制造業升級路徑的選擇,也有著探究的必要性。
[關鍵詞] 全球價值鏈;制造業;升級;路徑選擇;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 F460 [文獻標識碼] B
一、引言
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生產力水平的象征,是區別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重要標志,在世界發達國家中,制造業在其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份額。國際分工是一個國家制造業成長的重要動力,在新的國際分工形勢下,一國制造業的發展早已嵌入全球價值鏈中,全球價值鏈分工從制造業起步,為發展中國家制造業的成長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從全球價值鏈視角考慮產業升級,實現由微笑曲線底部高競爭低價值回報向兩端高附加值轉移已經成為產業升級研究的重點。
二、全球價值鏈概念的提出與價值鏈分工
(一)全球價值鏈概念的提出
自20世紀60年代出現價值鏈分工以來,眾多學者將研究焦點聚集于這種分工形式上,到20世紀80年代,邁克爾·波特創造性地將“價值鏈”的概念用于對企業競爭優勢的分析。1985年,Kogut和Bruce(1985)在分析企業如何進行國際戰略優勢設計時提出了“價值增加鏈”的概念。Kogut和Bruce的研究突破了波特價值鏈中企業的界限,更是突破了國家的界限,為全球價值鏈理論奠定了基礎,但是他們也仍然局限于產品的生產領域,對于銷售和服務等沒有涉及到。
到本世紀初,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GVC)的概念開始出現。2001年,Gereffi和Kaplinsky出版了價值鏈研究??秲r值鏈的價值》,他們在這本書中將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各國學者在全球價值鏈領域所做出的突出研究匯聚在一起,分別從全球價值鏈的定義、全球價值鏈治理、價值鏈升級、價值鏈利益分配、價值鏈視角下的政策選擇等問題做了分析,從而形成了全球價值鏈的基本理論體系和分析框架。對于全球價值鏈的定義,不同學者闡述方式不一樣,但都表達出了全球各個地區在價值鏈上的相互關聯性。這里我們引用Gereffi和Humphrey(2005)給出的定義,即等產品在全球范圍內,從設計到使用再到廢棄的一系列產品的生命周期中所有創造價值的活動過程。
(二)全球價值鏈分工
全球價值鏈概念提出后,有關價值鏈分工的研究逐步增多,其中聚焦最多的是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對于產業技術進步或者對產業升級的重要作用。Fonseca(2005)提出,發展中國家企業嵌入全球價值鏈不僅能夠獲得新的技術,而且有可能進入高附加值生產環節;國內學者金芳(2008)等認為全球價值鏈分工可以促進發展中國家的“干中學”,有利于其技術進步,提升其競爭力;張桂梅和張平(2011)認為,參與價值鏈分工可以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產業升級。當然也有學者質疑發展中國家在價值鏈分工中的獲益,如文東偉(2009)等經過研究也指出,加工貿易對中國產業技術進步和升級換代的推動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從長期看,價值鏈分工對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并不顯著。周勤、周紹東(2009)等基于全球價值鏈理論的分析也認為,價值鏈分工對中國本土產業的升級不具備必然性。
三、價值鏈升級
(一)價值鏈升級類型與模式
JohnHumphrey和HubertSchmitz(2000,2002)歸納了企業價值鏈升級的四種類型,并提出了四種模式。四種類型分別是工序升級(process upgrading)、產品升級(product upgrading)、功能升級(functional upgrading)和部門間升級(intersectory upgrading);四種模式分別是市場型(marketing)、層級型(hierarchy)、準層級型(quasi-hierarchy)和網絡型(network),Humphrey和Schmitz的研究對潛入不同類型價值鏈的問題做了探討,并以此確定價值鏈升級的范圍和重點。Kaplinsky,Raphael和Morris(2002)在研究發展中國家價值鏈升級時指出,發展中國家企業參與全球價值鏈時往往會從工序升級開始,接著才是產品升級、功能升級,最后達到鏈條升級。
(二)價值鏈升級位置測算
企業要實現價值鏈升級,那么升級到什么地步,目前企業又在價值鏈的哪個位置,這些是都是無法直接測算的問題,在研究價值鏈升級涉及到這些問題時,各國學者都采取了間接的替代指標:Lall等(2005)指出,一個國家的出口商品體現了其勞動技能、科學技術和在價值鏈中的狀況,出口商品越復雜,意味著該國所處的價值鏈位置也越高,因此,一個國家的出口商品構成可以間接給出該國所處價值鏈位置。XuBin(2007)對中國的出口復雜度指數測算發現,從1992年到2005年該指數由0.54穩步上升到了0.73,說明中國所處的價值鏈位置正在快速提升。涂穎清(2010)通過RCA指數、IIT指數、VAR指數對我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的位置進行了測算。WangZhi和WeiShangJin(2008)在研究中,提出以出口商品結構的相似度指數(Export Similarity Index,簡記ESI)做為衡量指標,通過比較發展中國家與先進國家的出口結構,反映該國與全球價值鏈高端環節的相對距離。這些學者所用的替代指標來間接衡量企業在價值鏈上的位置,能夠幫助解決某一地區某產業的整體情況,但是對于某一具體企業的測算而言有著非常大的局限性。endprint
四、全球價值鏈視角下制造業升級
(一)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
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早已成為學術界研究的重點。在產業轉型和升級概念上,鄭健壯,徐寅杰(2012)借助“縱向產業結構”和“橫向產業結構”兩個概念對產業轉型和升級的概念進行了重新界定,在縱向上,由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組成,在縱向上的結構調整成為轉型;在橫向上,由研發、生產和營銷組成,在縱向不變的前提上,產業在橫向上的移動稱之為升級。最后從產業間的升級、產業的升級、產業內轉型、產業間轉型四個方面分析了轉型升級的具體路徑。
胡遲(2012,2013)根據2005-2011中國制造業500強連續7年的數據分析得出,我國制造業表現出以下特征:東部地區一直占有優勢、民營企業成長性較強、重化工業分布特征明顯、研發投入增加、經濟效率持續上揚、國際化水平持續增長但不穩定等。因此,我國制造業要實現轉型升級需要實施好幾個方面的舉措:提升全球資源整合能力、把握技術創新進步的方向、充分發揮信息化的支撐作用、推進節能減排、引導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加快管理創新、努力降低企業成本等。基于有關數據,胡遲(2014)指出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效,制造業持續向價值鏈高端延伸,但從整體上看,轉型升級仍然處于“爬坡過坎”的量變積累階段,我國制造業要抓住前所未有的機遇,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最終實現由低成本要素優勢向技術與品牌優勢的質變。
(二)全球價值鏈視角下制造業升級路徑選擇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從全球價值鏈視角下去考慮制造業升級更有利于當地的經濟技術發展。涂穎清(2010)探討了我國制造業三種方式的升級路徑:同一產品分工鏈上的升級、同一產業內產品結構的升級、不同要素密集度產業間的升級,同時結合我國國情提出了外源式升級路徑以同一產品分工鏈上的升級方式為主,內源式升級路徑可以采取上述三種升級方式的建議。陳汝丹(2012)以浙江中小制造業企業為例子,分析了影響浙江中小制造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上升級的主要影響因素,并基于實證結果提出了4條適合浙江中小制造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上升級的路徑。周春山等(2014)通過實地調研對汕頭傳統制造業進行了研究,指出汕頭傳統制造業普遍處于全球價值鏈低端環節,存在“路徑鎖定”和“路徑依賴”雙重制約等,并提出了兩種升級模式:在同一價值鏈上的節點內增值和節點間攀升,最后從微觀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升級路徑。
五、研究展望
目前學術界對全球價值鏈與產業轉型升級相關研究已經取得了較多的成果,前述各國內外文獻的觀點和研究方法為研究全球價值鏈視角下制造業的升級路徑選擇有著重要的參考和借鑒意義。然而,正如前面所述,在研究價值鏈升級時,對于所在價值鏈位置的衡量,雖然各國學者提出了各種替代指標,但仍然只能幫助解決某一地區產業的整體情況,對于某一具體企業的測算而言有著非常大的局限性,如要測算某地區民營制造業所處的鏈條位置則需另擇它路。
同時選擇合適的升級路徑是價值鏈升級的重要保證,現有的文獻研究中,探究的產業升級路徑的選擇在理論上基本都是可行的,但是也面臨著區域和對象的制約??v觀已有的文獻研究,從全球價值鏈視角去考慮不同嵌入類型的價值鏈升級路徑選擇的文獻不多,同時專門探究某一個地區價值鏈視角下民營制造業升級的文獻幾乎沒有,因此通過對市場型、網絡型和準層級型等不同嵌入類型的價值鏈升級路徑比較,考慮全球價值鏈視角下某一區域民營制造業升級路徑的選擇,也有著探究的必要性。
[參 考 文 獻]
[1]Kogut, Bruce, 1985. "Designing global strategies: Comparative and Competitive Value-Added Chain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6(1):15-18
[2]孫治宇.全球價值鏈分工與價值鏈升級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
[3]溫菲.全球價值鏈視角下重慶制造產業升級策略研究[D].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4]Gereffi ,Gary and Raphael Kaplinsky. 2001. The Value of Value Chain. IDS Bulletin.32(3):1-136
[5]Gereffi G, Humphrey J. Sturgeon T. 2005. 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 Review of Int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12(1)
[6]Madalena Fonseca. 2005. "Global Value Chains and Technological Upgrading in Peripheral Regions: The Foot Wear Industry in North Portugal" [R]. Paper presented for Reg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7]金芳.中國、國際分工地位的變化、內在矛盾及其走向[J].世界經濟研究,2008(4)
[8]張桂梅,張平.價值鏈分工背景的產業發展風險分析及其庇護[J].改革,2011(5)
[9]文東偉,冼國明,馬靜.FDI、產業結構變遷與中國的出口競爭力[J].管理世界,2009(4)
[10]周勤,周紹東.產品內分工與產品建構陷阱:中國本土企業的困境與對策[J].中國工業經濟,2009(8)
[11]John Humphrey and Hubert Schmitz, 2000. "Gonernance and Upgrading: Linking Industrial Cluster and Global Value Chain Research".IDO Working Paper120endprint
[12]John Humphrey and Hubert Schmitz, 2002. "Developing country firms in the world economy: Gonernance and Upgrading in Global Value Chains". INER report 61/2002. Duisburg:INEF-University of Duiburg
[13]Kaplinsky, Raphael, and Mike Morris. 2002. "A Handbook for Value Chain Research". Prepared for the IDRC
[14]Lall, S. Weiss, J. and J. K. Zhang, 2005, 《Regional and Country Sophistication Performance》 , Asian Development Bank Institute Discussion Paper, No. 23
[15]Xu Bin, 2007, 《Measuring China's Export Sophistication》, China Europ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
[16]Wang Zhi and Wei Shang Jin, 2008, What Accounts for the Rising Sophisticat ion of China's Export s , NBER Working Paper, No. 13771
[17]鄭健壯,徐寅杰.產業轉型升級及其路徑研究[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12(4)
[18]胡遲.從“十一五”時期中國制造業500強企業特征看企業轉型升級之路[J].經濟縱橫,2012(2)
[19]胡遲.試論“十二五”時期我國制造業轉變發展方式的對策——以2011年中國制造業500強為例[J].經濟研究參考,2012(24)
[20]胡遲.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戰略舉措[J].經濟縱橫,2013(1)
[21]胡遲.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最新評估:成效、問題與對策[J].經濟研究參考,2014(15)
[22]陳汝丹.全球價值鏈視角下我國企業升級的路徑研究——以浙江中小制造企業為例[D].寧波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12
[23]涂穎清.全球價值鏈下我國制造業升級研究[D].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10
[24]周春山,李福映,張國俊.基于全球價值鏈視角的傳統制造業升級研究——以汕頭為例子[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4(1)
[責任編輯:潘洪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