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蘋繡

[摘 要]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建設不斷推進,國務院提出了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走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發展道路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質量保障,是符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佛山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也是重要的制造業中心,外來務工人員眾多。佛山市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要合理處理好失地農民、外來務工人員的問題。保障他們的物權及人權。個人、企業以及政府應加快提供相應的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成本。
[關鍵詞] 佛山;以人為核心;新城鎮化建設;路徑研究
[中圖分類號] F27.4 [文獻標識碼] B
黨的“十八大”提出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確立了新型城鎮化為我國未來長期堅持的發展方向。2014年,國務院所發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和中共中央新型城鎮化工作會議精神等都明確指出,未來新型城鎮化建設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是注重發展質量的城鎮化。
一、以人為核心的新城鎮化建設的必要性
1.城市發展規律的內在要求
城鎮化是伴隨人類工業化的發展,農村人口涌向城鎮,非農產業在城鎮集聚的歷史過程,是一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客觀趨勢。人類的城鎮化進程到今天已有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了,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城鎮化基本發展到了后期階段。對照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發展規律和歷程,可以看出,我國的城鎮化之路已經走過了發展的初級階段,已經不可能再走粗放發展的路子,也不能靠行政命令,大干快上,必須是堅持以人為本,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走以人的發展為中心,因地制宜,生態良好、體現文化、合理規劃的城鎮化道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是城市發展客觀理論基于我國當前國情的內在要求。
2.以人為核心是新型城鎮化建設質量的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率平均是以每年1.02%的速度在增長,尤其是2000年至今年均城鎮化率達到了每年1.3%[1]。但是由于最近十年來我國勞動力年齡段的人口是呈下降趨勢的,所以在2014年4月出臺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就提出在接下來的六年全國年均城鎮化水平增長率要降低到0.9%[2]。這決定了未來幾年里我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在質量的提升,而不在速度的提升。而要想保障城鎮化的質量,那就必須要提高城鎮化建設的主體——“人”的質量。以人為本,提升“非市民”城市勞動就業能力,保障“非市民”全面參與城市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生活,實現經濟立足、社會接納和文化交融。以人為核心,是新型城鎮化建設質量的保障。
3.城鎮化發展現狀的必然選擇
在我國近些年高速發展的城鎮化進程中出現了大量的農業轉移人口,尤其是在制造業發達的廣東省。隨著社會的發展,在這些農業轉移人口中也不斷出現了很多新的變化。當前,其中很多進城務工人員都是80后、90后,他們與70后、60后相比較而言文化程度相對較高,精神文化層次方面的追求要高于上一輩人,但吃苦耐勞方面相對較弱,并且他們大多數都更喜歡城市的生活不愿回鄉務農,有非常強烈的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的意愿。這也是我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人口方面非常重要的一個變化,它推動著我省城鎮化建設前進的方向必須要以人為本,要把工作重心放在為這些已經變化了的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市生活,公平公正的享受城鎮化公共資源與社會福利提供保障。
二、佛山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路徑
佛山市位于廣東省中部,是廣東省乃至全國最重要的制造業中心之一。根據佛山市統計年報截止2013年底,全市常住人口為729.57萬人,其中戶籍人口為381.61萬,戶籍人口僅為常住人口的52.3%[3]。由于其是制造業集中的地區,非戶籍人口多數集中在制造業中的外來務工人員。此外,佛山也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特色濃厚。她不但是粵劇的發源地,也是廣府文化的發源地和興盛地之一[4]。
走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必須要因地制宜,結合佛山市本地資源稟賦、經濟文化發展狀況等方面的實際情況。在佛山市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中“人的城鎮化”應該劃分為外來務工人員與本地失去土地的農業轉移人口兩大主體。這兩類人在在城市生活中的訴求是不一樣的。由此,佛山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路徑應該充分體現人性化,量體裁衣,在推行外來務工人員與本地失去土地的農業轉移人口這兩類人的城鎮化道路工作重點要有所區別,具體如圖1所示。
推進人的城鎮化的工作重點圖
1.對于佛山市郊等地的失地農民而言
對于佛山市郊等地的失地農民,他們在城鎮化過程中的訴求主要是集中在拆遷補償、保障住房、城市就業能力以及廣府文化傳統的傳承等這四個方面。在拆遷補償方面在注重物權以及人權的尊重和保障;保障住房方面,佛山的安居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覆蓋率是相對較低的,這將是未來幾年工作的一個重難點;城市就業能力方面,可以積極與佛山市的職業技術院校等開展項目合作,為這些群眾提供職業技能培訓等;有關傳統文化的保存問題,這也是新型城鎮化建設中體現地方特色的地方之一,政府要加強對廣府文化傳統習俗的發掘與流傳方面的投入與管理。
2.對于佛山外來務工人員而言
而對于外來務工人員,他們在城鎮化過程中的訴求要是集中在子女教育、醫療養老保險、戶籍制度以及文化娛樂生活的豐富這四個方面。在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方面,要繼續深化借讀政策的改革;醫療以及養老保險方面,不但需要政府的重視也需要企業的積極參與和配合;戶籍制度方面,佛山市是較早推行積分入戶政策的地區,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道路上要進一步貫徹該制度,同時注重該政策的宣傳和推廣工作;而外來務工人員的文化與娛樂生活與外來務工人員幸福感和城市歸屬感息息相關,要提高城鎮化建設的質量,政府就要在保障外來工均等享受城市公共文化與娛樂設施方面提供保障。
三、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建設的公共成本
在推行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個人、企業以及政府三個主體都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就個人方面而言,主要需要承擔在城市定居生活費用;就企業方面來說,其所需要提供的就是穩定的工作條件以及各項的福利支出,這些成本較為重要但相對較少;而政府部門的投入主要集中在提供各項公共服務的成本,如提供公共基礎設施及各種社會保障的費用。有關研究人員就把政府需要承擔的成本劃分為了六個部分,其中包括有:保障性住房成本、養老保險成本、醫療保障成本、社會公共管理費用、其他社會保障費用以及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成本[5]。
而政府所需要承擔的公共成本的金額到底是多少,近年也有較多的專家和學者進行了測算。根據2013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測算發現,推動新型城鎮化,平均一個“非市民”在市民化過程中的公共成本為8萬元[6]。而在2005年,根據中國科學院的測算,平均一個“非市民”在市民化過程中,需要“公共支付成本”僅僅約為1.5萬元[7]。由此也可見,隨著社會城市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物價等原因,推進人為本的公共服務的成本也是不斷提高的。
四、結語
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是城市發展規律的的內在要求,也是我國當前城市化發展現狀的必然選擇。隨著社會的發展,推動人的城鎮化過程的成本也是不斷提高的。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建設要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人的城鎮化”過程中要根據的外來務工人員與本地失去土地的農業轉移人口兩大主體的不同訴求去量體裁衣的解決問題。
[參 考 文 獻]
[1]張桂文.中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病”和“城市病”及其治理[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
[2]國務院.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R].2014
[3]佛山市統計局.2013年佛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2013
[4]百度百科.[J].佛山,2013
[5]中國科學院.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R].2005
[責任編輯:劉玉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