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多種原因引起熱議的電視劇《武媚娘傳奇》,有一首插曲,名為《敢為天下先》。歷史上垂簾聽政的女性不少,但走上前臺登基稱帝者,唯武則天一人。從她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來看,她擔得起這句評價。
回到這句話本身,它出自《老子》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大意是:我有三種寶貝,持守并保全它們:第一種叫慈愛,第二種叫儉樸,第三種叫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前。這話初看似乎消極退縮,但讀書宜讀全,老子緊接著說:“慈故能勇……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慈愛才能生出勇武,不敢為天下先,反而能成為萬物尊長。這句話重點在“慈”,老子看遍了暴力相爭的戰(zhàn)亂場面,所以特別看重慈愛謙讓的意義。
做人層面應當謙和慈愛、甘居人后,做事方面呢?儒家“亞圣”孟子的回答是:“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孟子·公孫丑下》)自信灑落、正氣浩然的孟子,實在是“敢為天下先”的第一位代言人。在儒家思想的浸染之下,“雖千萬人吾往矣”者,向來是名垂竹帛、精神不朽的。兩宋之交,諍臣胡銓奮勇上書,請斬權臣秦檜;名將岳飛抗擊外虜,扶大廈于將傾。一文一武,雖均事功未竟,然而都不愧大勇之名,胡銓更于憑吊岳飛時賦詩曰:“匹馬吳江誰著鞭?惟公攘臂獨爭先。”十四字道盡英雄相惜意。近代以來,為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獨立,不知多少志士仁人奔走不倦,殞身不恤。孫中山先生慨言:“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這無疑是對“敢為天下先”精神的自覺繼承與嶄新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