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向農村“降分擴招”靠譜嗎
近日,北京大學公布了2015年面向農村單獨招生的“筑夢計劃”,獲得入選資格的考生在高考錄取時最高可獲降至當地一本線錄取的優惠政策。清華大學也啟動“自強計劃”,入選考生最高可降65分。
政策善意能在多大程度上推進教育公平?“寒門再難出貴子”的魔咒能否破解?
推進教育公平的所有努力都值得點贊
田汝輝(中學化學教師)
媒體公布的數據顯示,清華大學農村學生的比例已從1980年的50%下降到2010年的17%,而北京大學農村學生的比例則從1990年的30%下降到2010年的10%。
所以,中央提出要通過發展鄉村教育,阻斷貧困現象代際傳遞,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給出“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要再增長10%以上”的指標。
“筑夢”有必要嗎?當然!推進教育公平的所有努力都值得點贊。目前,我國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教育資源失衡,比如西部地區缺乏足夠師資,更遑論優秀師資,教學質量難以保障,學習效果堪憂,高考能過一本線就不錯了,還敢奢望北大、清華?
推進教育公平,“筑夢”式政策推行相對簡單不費事,但難治本。教育資源不均衡、優質教育資源高度集中的問題必須解決。前有黃岡中學,現有衡水二中,超級中學依賴公共政策、教育經費優勢將最優秀的學生與最優秀的老師吸收殆盡。這樣的必然結果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農村學?;哪鼑乐?。
農村教育需要系統改良,社會對人才的判定標準也需轉變。名校是實現自我升值的唯一路徑嗎?當前國家正在大力推廣高職教育,對于集學歷教育與技能教育于一體的高職,不僅能給學生學歷證明,還能有一技傍身,再加上減免學費減輕了經濟壓力,不失為農村學子的不錯出路。
復雜問題不因招生比例增加而化解
戚若予(資深教育記者)
高校、尤其是名校農村學生比例連續下降的現實,“十二五”期間國家在中西部地區的高校招生計劃也一直在增長。
在現行高校招生體制框架內,以招生計劃為切口,增加農村生源錄取比例,從而加大優質教育資源在農村的覆蓋面,這種做法確實可起到一定作用。但這個比例能達多大(相較農村考生的總數)、政策能持續多久(是行政指令還是高校自覺)、入校后面臨的一系列現實問題(專業選擇、獎助學金、學習能力、就業前景),并不因招生比例增加而被化解。
在高考框架里,制度設計即為“分數面前人人平等”,但背后是高校招生計劃投放的不平等、各地教育資源分布的不平等、城鄉教育水平教育質量的不平等。
為什么面向農業省份的招生計劃少?有計劃經濟體制年代形成的歷史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在教育資源分配和覆蓋上,握有權力(資源分配權、政策制定權、話語權)的群體明顯將砝碼加在了自己一方。
為什么農村與城市教育質量的差距越拉越大?作為農村教育細胞的村小學沒了,初中萎縮了,農村學生很難擠進以本科和名校為目標的縣重點中學,只能或外出打工掙錢,或進入高職??埔约斑呥h地區、艱苦行業的院校。
所謂“寒門出貴子”,貴在哪里?一言以蔽之,莫若“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為貴。仔細體味錢理群先生之“今天的大學,正在培養一群群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尖銳批評,我們還敢說增招了農村學生就能保證寒門出貴子嗎?
迷信名校,是變相“準血統論”
張愛軍(遼寧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博士生導師)
人們對高考有諸多批判,諸如難保實質公平、易發腐敗、一考定終身不合理、高考狀元多是考試機器而難成行業精英等。但毫無疑問,考試雖不能保證最好,但能防止最壞。上千年的考試制度延續至今,本身就證明了其具有合理性。
對農村降分擴招的“筑夢計劃”是想糾正考試的不公平,表面上是對農村大學生的公平,實際上也是對農村之外的所有大學生的不公平。如果對農村大學生進行照顧,那么城里下崗工人、弱勢群體、邊緣群體家庭里的孩子就不需要照顧?
美國也有對黑人等少數族裔的照顧政策,但卻是建立在維護生源的多樣性和平權政策的前提下,且受到法律保障,并沒有因此破壞機會平等和考試平等??荚嚈C制、招生機制、法制機制在各個層面都把權力和金錢關進了制度的籠子里。
在上述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國內名校針對農村考生降分擴招,非但有可能無法把教育向公平公正再推進一步,還有可能為暗箱操作和招生腐敗打開方便之門。有權有勢者或可利用這一計劃,把孩子的戶籍從城市遷到農村,采取“學籍空掛”(學籍掛在農村,在城市求學)的方式擠占屬于農村學生的機會。
名校經歷可以影響人生,但絕談不上決定人生。制造這種決定論,是別有用心;相信這種決定論,是懶得思考。如果認為北大清華一定會出人才,那就是變相的準血統論在作怪。
給每位學生一份獨立的錄取報告
熊丙奇(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農村專項招生計劃已不是第一年實施,但輿論還是對執行效果有些擔憂。
政府和學校要各司其職。政府部門的職責是制定招生政策并監督各高校公開、透明地落實,要求各高校公開招生標準并公示招生結果。對于入圍農村生專項計劃的學生,必須公開不涉及學生隱私的詳盡信息,包括學籍、中學學業成績、大學筆試和面試成績等,以接受輿論監督。尤需注意的是,在學校官網、教育部陽光高考網公示的同時,必須在學生學籍所在地公示,以接受當地居民和師生家長的監督。
對于學校來說,則應在自主招生中建立獨立的招生委員會,擺脫行政對招生的干擾。這有助于形成自主招生的公信力,也有助于改變社會對自主招生的看法。
如果高校的自主招生,能把評價、錄取農村生的標準公開并公示入圍農村生的信息,將有助于樹立自主招生的公信力,同時改變社會的人才觀。
比如,兩名學生申請美國同一大學,一名SAT(學術能力評估測試,俗稱“美國高考”)分數很高、中學學業成績也都是A,另一名SAT成績中等、中學學業成績B居多,可這兩名學生都被錄取了。學校錄取后者的理由:家庭貧困,高中用大量時間勤工助學,還參與社區公益服務,這樣的學業成績已足夠優秀。我們可以參考這種做法,不要怕把錄取理由說出來。給入選的每位學生一份獨立的錄取報告,才能回應社會輿論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