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學梅
【摘要】蘭州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作為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蘭州刻葫蘆是集蘭州的傳統文化以及地域特色于一身的民間工藝品。每一件刻葫蘆作品都是一個文化印符,本文從符號學角度解讀蘭州刻葫蘆文化,更深刻地領會刻葫蘆符號傳達的意義及其文化內涵。
【關鍵詞】刻葫蘆 符號 意義 文化內涵
符號學為研究和闡釋文化現象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方法。“符號是被認為攜帶意義的感知:意義必須用符號才能表達,符號的用途是表達意義。”可見,每一種符號都能表達某種意義。文化符號作為一種特殊的符號,抽象性極強,內涵十分豐富。蘭州,是絲綢古道上一座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由于其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常年干旱少雨,且地勢較高,因而十分適宜葫蘆的生長。葫蘆,諧音“福祿”,一直以來被人們看做吉祥物。獨特的刻葫蘆文化在蘭州孕育而生。每一枚刻葫蘆都是一個符號,都具有其特殊的意義和文化內涵。
一、刻葫蘆中的符號生成機制
索緒爾認為,“符號是能指和所指相結合產生的整體,二者不可分割,能指喚起所指,特定的能指和所指具有一定的意指關系,一旦建立,便具有相對的穩定性”。“能指”可以是一些聲音、圖片、物體等,其直接作用于人體的感官,“所指”是這一符號所傳達的意義。符號意義的生成是能指的意指過程,即意識形態的產生過程。刻葫蘆不僅僅是一件簡單的工藝品,而是符號化了的工藝品。刻葫蘆作品作為能指,其所指比較豐富。每一件刻葫蘆作品都是一個文化符號,而每個文化符號又承載了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和風土人情。因此,每一個刻葫蘆符號均傳達出一定的意義。
二、刻葫蘆符號傳達的意義
符號的本質在于它是人類意義世界的代碼,在符號學理論中,符號可以傳達功能意義、象征意義等。作為文化符號的刻葫蘆,包含很多層含義。
1.刻葫蘆符號的功能意義。刻葫蘆作為一種符號,它傳達以下幾種功能意義:首先,它具有美學功能,這是作為藝術品而言最基本的功能。蘭州刻葫蘆做工精細,雕刻于葫蘆表面的圖畫內容豐富,畫面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每個刻葫蘆作品,不論大小形狀,均可看到刻工精細的表面圖案,有的被刻上山水畫,有的被刻上著名書法作品,足以見得雕刻葫蘆的藝術家們技藝的精湛。正因如此,其成為蘭州乃至中國很有名的藝術品之一。其次,它也可以被作為禮物,用于親朋好友間相互饋贈的佳品。小小的一件刻葫蘆作品,作為文化符號,其承載的功能意義卻十分豐富。
2.刻葫蘆符號的象征意義。作為刻葫蘆基本要素的葫蘆,諧音“福祿”,因為它是草本植物,其枝莖稱為“蔓”,“蔓”與“萬”諧音,“蔓帶”與“萬代”諧音。“福祿”“萬代”即是“福祿壽”齊全。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福祿壽”分別是福星、祿星以及壽星三星的合稱,象征著財富、子孫以及長壽。此外,葫蘆果實里面有很多種子,中國人把葫蘆作為繁殖生育,多子多孫的象征。從古到今,葫蘆出現在很多神話傳說中。很多神話傳說中,神醫和民間高人都背著葫蘆或腰里系著葫蘆,讓人覺得葫蘆十分神通廣大,道家更用它作為驅邪逐魔的寶貝。
由葫蘆雕刻而成的工藝品作為符號同樣也傳達財富、多子多孫以及長壽的象征意義。此外,葫蘆上雕刻內容的不同也傳達不同的象征意義。例如,雕刻了壽星或者松樹的葫蘆是長壽的象征;雕刻上牡丹的葫蘆象征著榮華富貴、和平美滿;雕刻上鴛鴦的葫蘆象征著婚姻的幸福美滿,吉祥如意。可見,作為能指的刻葫蘆所傳達的象征意義即所指十分豐富。
3.刻葫蘆符號的歷史傳承意義。蘭州刻葫蘆,起源于魏晉,至今已有很長的歷史。在每一時期,刻葫蘆都有其獨特的特點,每一時期的文化傳統,人文風俗等都可以從葫蘆表面雕刻的內容中,從刻葫蘆這一文化符號中得到體現。
魏晉時期,東西商業往來比較頻繁,作為絲綢之路咽喉重地的蘭州是胡商的聚集地,胡商經常從和田運來盛水的巨型葫蘆,蘭州的工匠便在巨型葫蘆上刻上圖案和文字進行出售,這是最早的蘭州刻葫蘆。自漢至唐、宋時期,蘭州刻葫蘆除盛水用以外,工匠們開始刻“藥葫蘆”。到了唐貞觀年間,民間藝人在葫蘆上開始雕刻書法或者花紋圖畫。直到光緒年間,刻葫蘆開始以甘肅蘭州為著名,此時葫蘆上通常會刻畫人物和詩詞等。現在,隨著新型培植品種的產生,蘭州的民間藝人開始利用雞蛋大小的葫蘆,經過精心雕刻,創作出鏤空刻葫蘆、彩畫刻葫蘆以及仿水墨畫刻葫蘆等。由此可以看出,每一個刻葫蘆符號都可以傳達特定時期的歷史文化和人文風俗。或許,隨著時代的進步和雕刻技藝的進一步成熟,新的刻葫蘆作品會一一呈現,但其傳承意義卻不會改變。作為“福祿”和“多子多孫”象征的刻葫蘆,工藝精湛,立體感強,將仍然被視為是民間的藝術瑰寶,并一代代傳承下去。
三、結語
蘭州刻葫蘆作為一種民俗文化符號,具有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每一件做工精細的刻葫蘆作品,都具有其功能意義、象征意義以及歷史傳承意義。作為吉祥物的蘭州刻葫蘆,以其精湛的工藝,豐富的文化內涵,將繼續以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身份為眾人所知。相信在民間藝人的努力下,蘭州刻葫蘆將被賦予更強大的文化感染力和表現力。
參考文獻:
[1]趙毅衡.符號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名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3]趙寶巾,李蕊, 張圣潔.香包文化意義的建構——慶陽香包文化的符號學分析[J].青年記者,2010(2).
[4]袁久紅.文化符號學的理論與方法初探[J].東南文化.19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