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靜芳
【摘要】語文教學不局限于現有、現行教材,能更充分地拓展學生的閱讀面,深入引導學生的課外閱讀,有效進行知識遷移,這是語文閱讀課堂的魅力。本文就是本著這樣的理念設計的一堂課外文學經典閱讀課。設計中突出內涵的拓展和延伸,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學會深度閱讀,并能產生深度閱讀的興趣。
【關鍵詞】木心;課外文學;經典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正文:
【教學對象】高二年級
【學時】1課時
【教材分析】這是一節木心散文導讀課、賞讀課。選用教材是木心的散文集《哥倫比亞的倒影》,純課外文學讀物,是木心在國內出版的第一部散文集。美國加州大學教授童明(原名劉軍)說,“木心的作品令今日漢語讀者略感陌生又新意盎然,直接原因是他將中國古文化的精粹注入白話,文筆陶融了古今的語匯修辭,或敘述,或抒情,或點評,張弛揚抑,曲直收放,皆見獨到之處”。孫郁說,“只有在讀這類人的作品時,才感到我們的文字潛能,遠未被調動起來”,他“讓人在其文本久久駐足的是高渺的智性。他把人間的煙火氣過濾掉了,剩下的是冷冷的靜觀”。木心的散文堪稱當代散文經典。《哥倫比亞的倒影》共收入木心的散文13篇,本節課節選其中部分篇章的部分段落,節選標準是:既能體現木心的風格,又能與學生以往的閱讀經驗和生活經驗相聯系,且通過教師講解基本能理解。
【學情分析】學生已經讀過陳丹青先生所寫的《我的師尊木心先生》,對木心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時,感興趣的學生已經借閱了木心的作品自行閱讀,但反饋回來的信息是:讀不懂。
【課題背景】平時每周有一節閱讀課,供學生閱讀課外讀物或者看《三國演義》《論語》等高考必考的名著經典。每節課前抄錄一句話給學生,以此引出一本書或者一個作家。這些做法算是給學生設了一扇閱讀之窗,讓學生透過此窗窺見更多更廣的世界。后來有一節課介紹了陳丹青的《退步集續編》,介紹了陳丹青的《我的師尊木心先生》,引出了木心。兩周后,學生反饋讀不懂木心的文字。木心對讀者是看得很高的,中學生看不懂也是很正常的。但是,面對這么美妙的漢字而不知賞讀,頗為可惜。于是便誕生了此節課外文學閱讀課“木心之旅”。
【教學目標】因文本閱讀難度較大,本節課還是以教師講解為主。高中生的閱讀如果只停留于淺閱讀,如果稍微難一點的作品就放棄閱讀,那么,其語文素養就很難提高。《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要“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閱讀文學經典可以傳承優秀文化、提高藝術品位、人文素養和語文能力。在當下大眾文化與時尚閱讀環境中,文學經典閱讀有利于構建高中生良好的審美品格。
1.引導學生對木心學養及博大精深的中西文化的敬重之情。
2.總體介紹,分步解讀,牽著學生的手,領著他們步入木心的散文世界。
3.當代作家阿城指出:閱讀木心先生是要有“知識準備”的。希望通過教學,能夠讓學生意識到讀不懂木心的緣由,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1)“中國文學在他的風格中獲得了極豐富的世界性內涵”,初步了解木心散文的風格。(2)學會享受他人為我們營造的文學生活。
過程與方法:用心品讀木心,掌握文本細讀的方法,培養對文字的感受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加深對漢語文學的喜愛之情,敢于挑戰閱讀的難度和深度,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抬高自己的閱讀標桿。
【教學過程】課堂教學節奏分三部分:初識木心、粗識木心、品識木心。
一、初識木心
簡單介紹木心先生:
木心自我介紹:“孫,東吳人氏,名璞,字玉山。后用‘牧心。‘牧字太雅也太俗,況且意馬心猿,牧不了。做過教師,學生都很好,就是不能使之再好上去:牧己牧人兩無成,如能‘木了,倒也罷了。其實是取其筆畫少,寫起來方便。”(《魚麗之宴》第11頁《海峽傳聲——答臺灣〈聯合文學〉編者問》)
身世:木心(1927年2月14日—2011年12月21日),本名孫璞,字仰中,號牧心,筆名木心,詩人、文學家、畫家。1927年生于烏鎮東柵。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畢業。1982年定居紐約。木心先生在臺灣和紐約華人圈中被視為深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英和傳奇人物。2011年12月21日凌晨3時,木心在故鄉浙江烏鎮逝世,享年84歲。
影響力:木心先生的畫作被大英博物館收藏,是20世紀的中國畫家中第一位有作品被該館收藏的。木心先生的散文與福克納、海明威的作品一道被收入《美國文學史教程》。
補充介紹福克納
福克納:美國文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家。
意識流小說三大杰作:
《喧嘩與騷動》(美國)威廉·福克納著
《追憶似水年華》(法國)馬塞爾·普魯斯特著
《尤利西斯》(愛爾蘭)詹姆斯·喬伊斯著
木心的散文《哥倫比亞的倒影》《明天不散步了》也被人稱為意識流散文,通篇不分段,幾乎不見句號。其標點符號基本上只為幫助讀者在閱讀時調節氣息,沒有語法功能。
設計意圖:這段設計主要是為幫助學生加深對木心的印象。“影響力”部分將木心散文與福克納和海明威并舉,以海明威和福克納的影響力來映襯凸顯木心的影響力。此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挑逗”學生的閱讀欲。因海明威大家比較熟悉,因此再補充介紹福克納,并順帶引出“意識流小說”這個旁枝,不深入講解,只蜻蜓點水。讓學生了解福克納的同時也認識一個新的小說流派名詞,為走向更廣闊的文學天地打開一個窗縫。
二、粗識木心
這個環節主要學法是朗讀:讀他人眼中的木心和木心散文。
讀他人眼中的木心,主要是孫郁的《木心之旅》和陳丹青的《我的師尊木心先生》。朗讀其中部分段落,剩余的留待課后進一步閱讀。
讀木心寫的散文,主要是讀幾個選段:《哥倫比亞的倒影》《上海賦·弄堂風光》《明天不散步了》《遺狂篇》。
設計意圖:主要意圖是吊起學生閱讀木心的胃口,為下面細讀木心蓄勢。無論是他人眼中的木心,還是自己初讀木心的文字,都還只是屬于遠觀,看見一點木心的影子,了解木心文字大致的樣子,算粗識大略。
三、品識木心
主要是品木心的散文。具體來說,就是品讀細讀+分享討論。自我品讀時要求學生做批注,批感想、疑問、聯想等。讀后再進行分享討論,分享你的閱讀體會和收獲,對疑難問題展開討論。
設計意圖:這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點。討論的深度還是師生解讀木心的愉悅度都較前者高。通過品讀木心的散文及進一步的討論,在文本細讀方面培養對文字的感受力,領著學生一起享受木心為我們營造的獨特的文學世界。
四、“粗識木心”及“品識木心”的具體教學過程:
(一)請學生朗讀《哥倫比亞的倒影》選段:
河水平明如鏡,對岸,各個時代,以建筑輪廓的形象排列而聳峙著,前前后后參參差差凹凹凸凸以至重重疊疊,最遠才是勻凈無際涯的藍天……那疊疊重重的形象倒映在河水里,凸凸凹凹差差參參后后前前,清晰如覆印,凝定不動……
——《哥倫比亞的倒影》
讀完之后,學生很快就發現了其中的問題:詞語倒置,前有“重重疊疊”,后寫成“疊疊重重”,“前前后后參參差差凹凹凸凸”變成“凸凸凹凹差差參參后后前前”。學生不但領會不出其中的妙處,甚而有學生認為該處是文字游戲,是詞窮的無奈之舉。
與學生一起品讀這一選段:
曾與學生講解過戴叔倫的《轉應曲》:“邊草,邊草,邊草盡來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萬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聲愁絕。”其中“月明”與“明月”也是倒置關系,此曲因此而稱為轉應曲。從內容上看,“月明”和“明月”的轉相呼應,突出了老兵輾轉難寐的思鄉情結。形式與內容的關系是不言自明的。再看木心的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看出木心首先是將抽象的時間的概念“時代”喻為可見的“建筑輪廓”的形象,且不說這個新奇的比喻如何打動讀者,就說這個詞語的倒置形式,我們就不該輕易把它錯過。文中那句“清晰如覆印,凝定不動”,難道沒有引起我們的注意嗎?“凸凸凹凹差差參參后后前前”不就是“前前后后參參差差凹凹凸凸”的“倒映”“覆印”嗎?讀者無法從書中看出建筑在水中的倒影,但木心卻用文字將這個倒影清晰地展示給你看了,果真“清晰如覆印”。多么貼心而有趣的表達!
(二)請學生朗讀《上海賦·弄堂風光》選段:
北京的胡同,最初的感覺是兩邊垣墻之矮,令人頓悟武俠的飛檐走壁不可不信可以全信,腳下的泥路晴久了就松散如粉,下雨,爛作長長的沼澤,而矮墻多年不刷石灰,病懨懨地連過去連過去,連過去。……復前行,垣墻恬不知矮地連過去連過去……
——《上海賦·弄堂風光》
這一段文字,學生一邊讀就一邊笑了,覺得木心的反復修辭實在太搞怪了。
與學生一起品讀這一選段:
1.釋詞:
垣墻(垣:矮)
病懨懨(病弱精神不振)
恬不知矮(恬:安靜、淡然。“恬不知恥”是“泰然處之,不以為恥”是貶義詞,此處木心先生將其化用成“恬不知矮”,意為“泰然處之,不以為矮”。)
2.賞讀:
若從修辭上說,此選段應是用了擬人及反復的修辭手法。但若僅此,你就讀不出它的精彩了。擬人和反復的修辭并不少見。木心的高妙之處在于他前后多次用到同一個詞“連過去”的反復,且各處凸顯的意味不同。先看第一處:那矮墻是病懨懨的,精神不振的,但它卻很長很長,讓你一路走過去,不斷地注意到它是那么病懨懨的,且沒完沒了。就在“連過去連過去”之后,你覺得它該停止的時候,木心在用了一個逗號之后,又多了一個“連過去”,讓你啞然失笑,看來這矮墻實在是夠長的了。再看第二處,隨著木心“復前行”時,那矮墻又出現了,依然是“連過去連過去”,但這回不是精神不振了,而是“恬不知矮”,它矮得泰然,矮得驕傲,倘若此處只有一個“連過去”,當然也可以,但反復了,就顯得越發驕傲了。而矮墻越泰然越驕傲,就越能凸顯出其驕傲得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小結:以上兩個語段的賞讀印證了孫郁所說的:“只有在讀這類人的作品時,才感到我們的文字潛能,遠未被調動起來”。
(三)請學生朗讀《遺狂篇》選段:
那時我在華夏,魏晉遞嬗,旅程汗漫。
所遇皆故人,風氣是大家好“比”,一比,再比,比出了懔懔千古的自知之明與知人之明。
話說人際關系,唯一可愛的是“映照”,映照印證,以致日月光華,旦復旦兮①,彪炳了一部華夏文化史。滔滔泛泛間,“魏晉風度”寧是最令人三唱九嘆的了;所謂雄漢盛唐,不免臭臟之譏;六朝舊事,但寒煙衰草凝綠而已②;韓愈李白,何足與竹林中人論氣節。宋元以還,藝文人士大抵骨頭都軟了,軟之又軟,雖具須眉,個個柔弱無骨,是故一部華夏文化史,唯魏晉高士列傳至今擲地猶有金石聲,投江不與水東流,固然多的是巧累于智俊傷其道③的千古憾事,而世上每件值得頻頻回首的壯舉,又有哪一件不是憾事。
初夏的大柳樹下一片清陰,蟬鳴不輟,鍛鐵丁丁。
中散大夫是窮的貴族,世襲了幾棵大柳樹,激水以圜之,居然消暑佳處,向秀為佐鼓排,叔夜箕踞而鍛,揚鎚連連……
然而來了,長長一隊,馬驕游龍,衣媲輕云,諸俊彥扈擁著正被大將軍兄弟幸昵的鐘會,果然尊榮倜儻,而神色又是那樣安詳恭謹。
——《遺狂篇》
散文《遺狂篇》不僅構思精巧,語言精煉,而且還有很美的意境,能讓人產生遙遠的遐思,引發人無限的思考。整篇文章由四個歷史片段組成。作者把自己想成是這四個歷史片段里的重要人物,用第一人稱描寫這些歷史事件,能給人不同的感覺。首先是波斯,作者描述了自己和波斯王的一段對話,非常之精彩。其次是在希臘,伯律柯斯執政時期。講了一個伯律柯斯建造雅典的神廟雕像的事兒。第三個故事,講的是古羅馬,講的是古羅馬宰相培德路尼阿斯被羅馬暴君尼祿賜死的故事。第四個故事是在中國。魏晉風度鐘會、嵇康、山巨源的故事。因學生學過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對當時的時代背景更了解一些,又學過王勃的《滕王閣序》,了解了“阮籍猖狂”的典故,加上此前陸陸續續講過“竹林七賢”的故事,從學生熟悉角度,節選這第四個故事的部分文段。同時,這第四個故事也是全文用墨最多的一部分。
1.正音:
遞嬗shàn(更替、演變)懔懔千古lǐn(“懔懔”同“凜凜”,形容神情嚴峻令人敬畏的樣子。)扈擁hù(“扈”,隨從)倜儻tìtǎng(卓異,灑脫不羈)
2.補充注釋:
①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出自《尚書大傳·虞夏傳》的《卿云歌》:卿云爛兮,糺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譯文:祥云燦爛啊,聚集彌漫在天空啊。日月的光輝,天天都照耀在大地上啊。“日月光華,旦復旦兮”也是復旦大學名稱的由來。《卿云歌》是上古時代的詩歌。相傳功成身退的舜帝禪位給治水有功的大禹時,有才德的人、百官和舜帝同唱《卿云歌》。詩歌描繪了一幅政通人和的清明圖像,表達了上古先民對美德的崇尚和圣人治國的政治理想。
②六朝舊事,但寒煙衰草凝綠而已:語出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其詞如下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念往昔,豪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③巧累于智俊傷其道:語出《世說新語》品藻第九之三十一、簡文論人。
(原文)簡文云:“何平叔巧累于理,嵇叔夜俊傷其道。”
(譯文)簡文帝(司馬昱)說:“何平叔(何晏)的機巧累及他的玄理,嵇叔夜(嵇康)的俊逸傷害了他的自然之道。”
3.賞讀:
這段選文我想是印證了當代作家阿城的話:閱讀木心先生是要有“知識準備”的。《遺狂篇》里化用《世說新語》之處最多,其他如“映照印證,以致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彪炳了一部華夏文化史”“六朝舊事,但寒煙衰草凝綠而已”之類化用得出神入化之處頗多。當然,阿城所說的“知識準備”并不僅僅是指對古代文化知識的積累,還包括對美學知識、哲學知識等的積累,因為木心常“以碎片性的哲思顛覆著世人的閱讀習慣”(孫郁語)。
短短一段文字,你就能明白孫郁為什么驚嘆“天底下還有這樣的文字在,似乎是民國遺風的流動,帶著大的悲欣直入人心”。
(四)請學生朗讀《明天不散步了》選段:
……一陣明顯的風,吹來旎旎馣馣的花香,環顧四周,不見有成群的花,未知從何得來,人和犬一樣,將往事貯存在嗅覺訊息中……書店安靜,唱片行響著,番茄沙司加熱后的氣味溜出餐館,煮咖啡則把一半精華免費送給過路客了,而花鋪的馝馞濃香最會泛濫到街上來,晴暖的午后,尤其郁郁馡馡眾香發越,陽光必須透過樹叢,小街一段明一段暗……
——《明天不散步了》
(1)注音:
旎旎馣馣ān馝馞濃香bìbó郁郁馡馡fēi
(2)講解:
這段文字選出來給學生讀,其實主要是讓學生知道,木心有時候喜歡用這樣的文字,甚至還有一些字字典都查不到。“馣、馝、馞、馡”這幾個字都是形聲字,讀音同聲旁字,字義同形旁字,都是濃香的意思。同一個意思,作者在這前前后后卻用了不一樣的字,足見木心的匠心獨具。木心的散文中這類罕見字是常有的,如《上海賦》中的“蟛蜞、冥色靘、狼犭亢”,木心的詞匯不知道是怎么積累起來的,抱著字典讀木心的書,你還是會發現很多字不懂。比如“氵縠”“冥色”“犭亢”等字都查不到。
不過,木心自己曾在回答記者的訪談中說:“覺得以前在中國寫的東西還恬淡樸實些,在美國,惹上些華麗,肥了。我要進行‘文學減肥。”(《魚麗之宴》第26頁)這段文字也許就是木心所說的待“減肥”的文字。
其實,木心的這篇3000多字的散文在構思、布局、行文、修辭等方面都頗具獨到的創新。這篇不長的意識流散文里,融入很多人生感悟,那些斷斷續續的感悟就融在那意識流里,需要讀者耐心去品讀。
五、木心之旅讓人意猶未盡
抱著木心的這本散文集《哥倫比亞的倒影》,反復咀嚼,每次咀嚼都能嚼出味來。除了上述提到的散文,其余還如《帶根的流浪人》,文意稍深一些,也很值得細細品味。而2013年高考全國大綱卷上出現的《林肯中心的鼓聲》文意倒不深,這篇也相當精彩,我們學過《琵琶行》《聽穎師彈琴》再聽聽木心所寫的“鼓聲”,帶著木心印記的“鼓聲”,讓木心難忘的鼓聲一樣也會令你難忘。
木心寫散文是把“詩、小說、評論融合在一起寫的”(《魚麗之宴》第25頁),對此,美國加州大學的童明教授分析道,“詩、散文、小說、箴言等形式相融相佐,使木心的作品在探索生命、歷史、藝術、哲學等主題時,形成散文詩、詩散文、散文小說、評論性的散文、哲學箴言等靈活的文體。這樣的風格同時接向兩端。一端是文史哲相通的中國古代散文傳統。另一端是西方現代和后現代文學風格,例如,昆德拉、博爾赫斯的風格就是將小說、散文、歷史、哲學融合一體。木心的作品不只是文字技巧的展示,他靈活多樣的形式其實是我們進入美學思維、美學判斷的路徑。也正是美學性思維,使木心的風格具足了世界性精神的特征,并構成他作品的中心命題。”
慢慢地品讀木心,會有完全不一樣的閱讀體驗。因此,木心之旅,一定會讓你收獲很多。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