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紅
【摘要】如今社會對孩子的教育問題越來越重視,除了常規的學校教育外,還有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等教育形式。素質教育的實施不可單純依靠一項教育內容,需要多種教育有效結合才能有更好的效果,因此校外教育同等重要,應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這樣更有利于青少年在心理健康、全面素質發展方面的均衡發展,轉變觀念,樹立理念,讓校外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關鍵詞】校外教育;青少年宮;素質提升
【中圖分類號】G636 【文獻標識碼】A
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的棟梁,他們應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創新的精神、全面發展的能力,這些單靠學校教育是很難實現的,需要來自各界的綜合力量共同發力,才可能培養出能為社會效力的實踐性人才。
一、增強意識,提升地位
現如今每個家庭大多一個孩子,他們除了正常的學校時間以外,沒有課外活動安排的孩子在家基本就是電腦、電視、手機一條龍服務,家長工作忙,沒有時間過多的陪他們,這就造成了孩子的思想懈怠,本應利用此年齡階段的黃金時光學到更多的技能,但在家長和社會意識不強的情況下延誤了。有好多家長認為校外教育沒有意義,它其實不是額外的課外輔導,而是讓學生提升學習興趣與發展特長的一種有效途徑,這是學校教育不可替代的,為他們以后更好的適應社會競爭鋪路。只有先提升觀念,行動才有可能落實,首先應從一線教師、廣大家長、教育高層與服務人員入手,進行理念上的革新,讓其重視。校外教育機構本身也應將自身的教育進行強化,增強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方式,讓其在社會教育的地位中不斷攀升。
二、拓展陣地,構建平臺
教育的實施必須要有適合的平臺和場地,同時整合當地可用的教育資源,采用、征集現代化、先進化的教學方案,并不斷學習青少年心理,讓校外教育更專業,在教育中滲入思想道德內容,讓他們在保證課外學習成效的同時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比如青少年宮的工作就是進行校外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但自己的力量畢竟是單薄的,應努力集合各界的優勢讓校外教育形式多樣化,思想深入化,讓人們更加認可校外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形式中最重要、最關鍵的一環,校外教育機構可在教育中滲入親情教育,并留親情作業,幫家長做家務,參與力所能及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家長看到孩子在校外教育中的出色表現和一步步成長;時常去敬老院關愛老人;與消防隊、交警隊、博物館等進行有效聯系,讓學生的校外教育更加豐富多彩且意義十足;跟學校攜手打造校內校外一體化的有效教育形式,經常溝通,互相學習,交流研討,取長補短,讓校外教育更加專業化,并被廣大民眾認可;校外教育機構設立豐富多彩的興趣特長輔導站,努力去滿足每個孩子的興趣需求,讓其在輔導站中真正收獲技能和快樂。拓展性的校外教育陣地是一個完善的教育組織,讓家長口碑相傳,讓學生樂不思蜀,真正做到服務于民。
三、改進方法,注重實效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校外教育機構的管理者應努力把握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在活動設置方面應努力做到符合規律,滿足需求,并在不斷的實踐中改進方案,以他們的認知水平、身體素質程度、趣味偏好等為研究對象,逐步提升教育質量,找尋出最適合的教育方法,并將方案落到實處。首先要從教師素質方面入手,教師要有不斷創新的決心和積極學習的恒心,逐步增強個人修養,除教學專業素質以外,職業道德也要有嚴格要求,應對課外教育事業有滿滿的愛心與責任心,對待家長的態度要謙和有禮,有效溝通,努力做到做前問,做中學,做后思,讓每一次方法革新都能順利進行下去。
四、完善規章,建立機制
參與校外教育的孩子壓力較小,學習狀態比在學校的時候要輕松很多,若沒有一個嚴格的管理,很容易造成思想上的懈怠,最終造成學習效率低下,因此,即使是校外教育,也需要一個嚴密的規章,合理的制度來制約教師的怠職與學生的放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只有落實健全、完善、科學的規章制度,才能確保校外教育的有效進行。這些也可以大幅度提升教職工的積極性,比如《校外教育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職工日常工作制度》、《校外教育獎懲制度一覽表》等,可以有效提升師生教與學的積極性,為學生建立學習檔案,對每次的上課情況都記錄下來,每周或每月給家長匯報一次情況,或根據記錄進行獎懲,讓學生對自己的表現和學習情況在一個階段內能做一個透明化的了解,進而知道該朝哪方面去努力。完善規章制度與機制的建立,是校外教育高效行進的保證。
總之,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校外教育更好的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知識,端正了人生觀,為祖國培養了更加優秀的接班人。但現如今許多教育活動落不到實處,不能真正顯現出校外活動存在的真正意義,這就需要社會各界加以關注,并給予物質和理念上的支持,讓校外教育真正發揮出其作用,讓其能更好的為有理想、有追求、有生活情趣的孩子們打開一扇希望之門!
參考文獻
[1]沈勤,劉波.對全人教育理念下校外環境教育的思考[J].學園(教育科研),2012(12).
[2]趙殊.關于校外教育辦學方向的幾個問題[J].中國校外教
育,2010(09).
[3]錢景霞.淺談校外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有效銜接[J].中國教
師,2011(09).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