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亞
《英語課程標準》關于閱讀技能(五級)的目標描述為:學生應該能根據上下文和構詞法推斷、理解生詞的含義;能夠找出文章中的主題,理解故事情節,預測故事情節的發展和可能的結局;能夠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運用簡單的閱讀策略獲取信息;除教材外,課外閱讀量應積累達到15萬詞以上。
若要達到上述目標閱讀教學是英語教學中最為關鍵的一環,英語閱讀教學在發展學生的能力中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通過閱讀教學,它既可以促使學生儲備豐富的語言基本知識,培養語感,發展閱讀技巧,形成閱讀能力,同時又能陶冶學生情操,提高跨文化學習意識,培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但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對文本解讀并不到位,只停留在課文表層意義的理解與基本閱讀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對其深層意義的發掘和學生深層理解能力的培養。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把學生培養成高效和獨立的閱讀者(張獻臣)2009。換言之,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把學生培養成一個善于閱讀的人,一個善于閱讀來學習的人。欲將閱讀作為有效的學習方式,閱讀就必須是一個不斷地系統地發現問題,繼而通過自我思考與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
因此,對于學生來說,閱讀的重要任務是基于對文本語言內容的理解,思考分析隱藏在語言表層意思之下的深層意義。對于教師來說,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培養學生思考分析文本深層意義的習慣與能力。要挖掘文本的深層意義,就必須對文本進行正確解讀。文本解讀是閱讀教學的開始。
何為“文本”?西方的文本一詞,來源于拉丁文的texere,本意是波動,聯接交織,編織并因此衍生了構建,建成,建造或制造等意義。另一種解釋:能夠直接理解的不是文本,需要通過解讀才能理解的作品才是文本?!拔谋尽笔前鞣N不同解釋的可能性的文著文化資料。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與教學相關聯的“文本”是指被選入教材的文本,即通常意義上的課文。何為“解讀”?《現代漢語規范詞典》將其解釋為:通過分析來理解。我們可把“文本解讀”理解為:通過分析來理解無法直接理解的文字材料。閱讀教學中的文本解讀是指教師充分接觸文本,在反復閱讀文本的過中形成對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評價,從而合理地認識文本材料的教學價值,并結合學情設定科學適切的教學目標的過程。
閱讀教學中如何進行文本解讀呢?
筆者有幸現場觀摩十二位市優質課評選活動,這些課異彩紛呈,各有千秋,令人大受裨益,其中某些老師的課堂設計更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筆者對深度解讀文本,實現有效閱讀教學有了如下啟發:
一、解讀策略,培養閱讀技巧
通過閱讀教學,學生不僅掌握閱讀材料的內容,而且還要學會如何進行高效獨立地閱讀。每篇閱讀文章都蘊含著一定的閱讀策略。例如:在外研社Module 8 UNIT 2 Smile,please!的這篇閱讀設計中是這樣安排的:先進行fast reading,然后讓學生回答兩個問題。Q1: Whats the name of this man? Q2: Did the phone help the man in the end? 接著進行careful reading,要求學生選擇以下四個答案。
1.The snake bit Henry again when _____.
a) he was throwing it across the kitchen b) he was trying to pick it up c) it was climbing out of a box
2.When Henry was trying to find the snake,_____.
a) he could take a photo b) the snake became cool c) his hand began to hurt badly
3.Henry hurried to hospital because _____.
a) his hand was hurting b) he had a photo of the snake c) the doctors called him on his mobile phone
4.The doctors gave Henry the right medicine after _____.
a) they knew what kind of snake bit him b) they saw the snake in the photo c) he left hospital the next day
最后設計對下列句子進行排序:a.The snake bit Henrys hand.b.A box of bananas arrived.c.Henry hurried to hospital.d.Henry left hospital.e.Henry took a photo.f.The doctors sent the photo to a zoo.g.The snake climbed out of the box.h.The doctors gave Henry the right medicine.i.Henrys hand began to hurt badly.j.The snake hid behind the fridge.k.The doctors learnt what kind of snake bit Henry 正確語序是:b-g a - e – j – i – c – f- k – h – d。
二、解讀結構,理清文本脈絡
一篇文章由若干個部分組成,每個重要部分都有一定的獨立性,但又根據其功能與文章的其它部分有機地連接起來,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結構。解讀文本結構最好的方法是列大綱,即回答以下幾個問題:1.整篇文章由幾個部分組成?各部分分別談的是什么?2.某一部分又分成幾個段落?各段落分別談的是什么?3.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對于這幾個問題的正確回答會使作者的謀篇布局變得清晰,有助于我們了解作者的真實寫作意圖。一篇好文章的作者以制造結構為開始,在用藝術的手法在結構上添加綱要,并對其作進一步詳細解釋,為整篇文章增添必要的空間與深度,從而使文章成為一個完整的文本。只有循著文本脈絡找出段與段,句與句的邏輯關系,才能深入品味文本謀篇的巧妙和構思的精妙,才能將文本內容讀明白。
三、解讀語意,拓展學生思維
每一篇文章都蘊含著獨特的語篇意圖和語段意圖,而一名好的作者從來不會把他的寫作意圖用具體的文字外顯與文本。要解讀出作者之意圖,需要我們涵泳沉潛與文本之中,從整體到細節,反復吟詠,細細體味其中的意境。例如:在Module 8 UNIT 2 Smile,please!第7段中:“So If a snake bites you,take out your mobile phone or camera.Take its photo,and show the photo to the doctors,” suggests Henry.“But as you know,the snake wont smile!”讀出了一種British humor(幽默),并讓學生進行討論:What do you think of Henry? 最后讓學生懂得:If we are in danger,we should stay cool and smile! 又如:在Module10 unit2 It takes place in a teahouse.中,選手是這樣設計拓展學生思維的:先設計一個脫口秀:A:I heard there was a wonderful play called Teahouse in China.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about it? BCD: Sure! A: Who wrote this play? B; Laoshe.He wrote many...and was named...Where did it place? C: It took place in...A: What is the story about? D: It shows...and asks...A: What happens in the end? C: Wang loves...and it says...還另外設計show time: Are you a good introducer? 給出若干部劇本名字:《Cinderella》《Mulan》《Running man》等等,要求學生選最喜愛的一部劇本進行介紹故事的大概內容。《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教育部,2012)指出:在學生的語言學習和實踐活動中,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要盡可能接近現實生活中語言使用的實際情況。為此選手把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相結合,誘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了學生思維。
總之,閱讀教學應始于文本解讀,因為只有當教師通過解讀發掘出文本的內涵,才能成為文本域學生的中介者,文本內涵的闡述者,學生有效閱讀的組織者,才能通過基于文本解讀的閱讀教學把學生培養成為善于閱讀的人,從而使閱讀成為終生學習的手段。為了保證文本解讀的正確性,我們需要帶著教學目標去潛心會文,將自己的見解與教學目標結合在一起,以此構建引領學生深度閱讀的任務設計。最后,我們還應從學生的角度去讀文本,找準學生進行深度閱讀的興奮點,疑難點和切入點,從而保證基于文本解讀的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盧偉棟.高中英語文本解讀:意義內容與方法[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4(11).
[2]楊陽.基于教學目標與教材文本再構的課堂教學策略[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3(9).
[3]廖少云.例談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文本解讀[J].教學實踐.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