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集偉
「杰克蘇」 網絡熱詞,指男人想象出來的無敵、萬能、失去基本可信度的完美男人形象。南都一則娛評稱,諸如新近上線的民國偶像劇《錦繡緣》之類,已經使近時民國戲成為“杰克蘇”重災區。評家指間沙也在《新京報》撰文稱,“往前一步是‘萬人迷’,差口氣就是‘杰克蘇’。在這明星制造遠重于故事制造的影視圈里,‘杰克蘇’必然還會盛行下去。”
「不要讓各種爛片收獲票房后還出來談經驗」 來自澎湃新聞報道,語出導演高群書。針對“導協獎”的爭議,高群書說:“我的片子也曾被人罵,我無話可說。不管爛片票房多高,有人說它不好,這就是對的現象,這個社會還有救……更多要靠媒體的力量,不要讓各種爛片收獲票房后,還出來談經驗……”是,當“爛片”成為榮耀,所謂“經驗談”,也就成為勛章上的蕾絲,生成一種以爛為榮的化學效應。
「我時時刻刻都是孤獨的」 來自媒體報道:“‘余秀華詩歌分享會暨讀者見面會’在著名的北大舉行。”回答現場記者“你什么時候感到孤獨?可否描述一個孤獨的瞬間?”之問,余秀華說:“你這兩個問題,前面一個對,后面一個錯。孤獨是內心的感覺,我時時刻刻都是孤獨的,你信嗎?孤獨是隨身帶著的,它跟隨著你。孤獨是先天性,孤獨是不可能排除的,寂寞是可以排除的。”
「能吏」 原為游戲熟語,有新聞標題稱:“中紀委兩會后5天打下4虎均被坊間認為是‘能吏’”:“誰是‘好同志’?能吏。誰又堪當‘能吏’?習近平在與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的座談講話中已經指明了,‘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坦坦蕩蕩為官’”……“能吏”本為游戲“絲路英雄”中熟語,官媒新聞借此語喻“反腐干將”,雖為間接式引用,可仍顯詭異。
「只有在路上,他才像一個父親」 語出評家毛利專欄,原題《不夠慘的電影就不是好電影》。討論電影《失孤》里的勞模劉德華,毛利認為已足夠好,“曬黑,胡子拉碴,衣衫臟亂,的確有點風塵仆仆的意味,唯一的缺點恐怕是牙太白,太整齊。”作者認為,不煽情才是該片最獨特的價值,“正是因為不夠慘,才敢買票進場……找一個孩子找15年,無數人都會覺得這是件可以放棄的事,你該回去過自己的生活,但男主角認為:這種尋找才是生活,只有在路上,他才像一個父親。”
「如果你是空難中唯一幸存者你會做啥」 來自作者湯敏刊載于雷鋒網文章,原題《科技公司最古怪面試問題TOP10》。文章說:“數以千計的美國求職者在Glassdoor網站上分享了他們真實遭遇的面試問題,經過整理,年度最古怪面試問題TOP10出爐……”細看前十,“題面”的確奇異,如“如果你是空難中唯一幸存者,你會做啥?”,如“你最喜歡的90年代果醬是啥?”如“如果一早醒來,有2000封未讀郵件,而你只能回復其中的300封,你會選擇哪些郵件呢”……面試問題重中之重當是職位需求,而更要緊的,當是問題背后的思維邏輯類型確認,否則,匹配度極易南轅北轍。
「好的真人秀節目現場必須是失控的」 來自南方周末新一期記者李邑蘭報道,語出以生產真人秀節目聞名的燦星制作總裁金磊:“我們有一個理念是失控,一個好的真人秀節目現場必須是失控的……以前做綜藝節目,他們追求的是要讓錄制現場‘可控’,而現在強調的是‘失控’”……其實,金總所謂“失控”,是“可控”前提下的“失控”而非原始語義中的“失控”。
「審美處于失控狀態」 來自知乎日報推薦,語出網易娛樂對泰劇《不一樣的美男》字幕組的采訪。采訪問:“你們做這部劇的過程中,遇到最艱難的情況是什么?”字幕答:“我的審美變得非常奇怪,而且處于失控狀態。”有關本劇爆紅,泰翻左夏的觀點,也代表了大多數追劇關注的觀點:“不是電視劇本身火,而是這部劇的翻譯讓電視劇火起來了”……泰翻左夏一句“審美失控”讓人想,如此“失控”確有更大語境普適度,冷眼四下,哪個區域的審美不是天雷滾滾奇葩朵朵?
「整容美學」語出香港作家湯禎兆刊載于騰訊大家文章,原題“日本人整容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普通’”。作者認為,日本的整容美學是“是希望把自己變得‘普通’”,而韓國的整容美學則是“增加自信”“變得更漂亮”及“增加魅力”,前者是“秘密”,不可與外人道;后者則為“談資”,“對外人侃侃而談自己的整容經驗,絕非什么異事。”
「清潔的馬桶是日本人的精神家園」 語出作者李思園刊載于澎湃文章,原題《馬桶蓋是日本人的驕傲和鄉愁》,文末,作者寫段:“如果說中國人的鄉愁是廚房里的煙火味,那么清潔的馬桶可以算是日本人的精神家園。讀懂一個異國文化的關鍵不是“時事”,不在于正在發生的政治事件或外交紛爭,而是日常生活的點滴細節。所以說去日本買馬桶蓋,算是買到了日本制造的精髓。”
「淚贊」 來自山西日報消息,原題《山西繁峙一男子抱著87歲爺爺看秧歌,照片被擴散上網獲淚贊》。“一則‘忻州元宵節上演最感人一幕’的消息迅速在網絡上、微信圈里傳開。配圖中,一位老人穿著厚厚的棉衣,被一名后生高高抱到肩上,在人群中愜意地看著文藝表演”……相比“點贊”,新詞“淚贊”加入情感設定,為海量交流、互動或敷衍提供了便捷一鍵。
「學文科不是犯罪,就是受罪」 語出學者朱學勤騰訊大家專欄,原題《學文科不是犯罪,就是受罪》。文章用這句簡短無奈直言,將中國文科生現實處境高度概括,精準,漫漶,令人浮想聯翩,五味雜陳。
「一種你看不透的灰色大數據」 語出作家毛尖專欄,原題《穹頂之下的五十度灰》。文章將“五十度灰”與“穹頂之下”擰在一起點評,其中一段說:“中年色情灰姑娘真是遇到好時代了,全世界觀眾都一樣呆萌啊,居然會相信比芙蓉姐姐更缺少閱歷的詹姆斯女士會有干貨……想到這里,我的心頭,一片霧霾。由此,我是這么理解霧霾的:一種你看不透的灰色大數據”……毛尖的這個比喻句屬復合博喻,它將“大數據”與“霧霾”兩種復雜結構物質組合為一種互文、互喻關系,甚為奇妙。
「看不出什么潛力,但又透著未來感」 語出馬化騰。接受媒體采訪,談到投資“孤獨社交”Same,馬化騰說:“Same很有意思,看不出什么潛力,但又透著未來感”……這個“盡管/但是”轉折復句所描述的,即所謂“直覺”。從心理學層面說,直覺思維是來自感塊,邏輯思維來自憶塊,心理學家認為,“直覺”一般在大腦功能處于最佳狀態時迸發,它在創造性勞動中極具創新價值。
「鬼畜」 網絡熟詞,源自日本流行文化,算日語之直譯,原意指行為、心理或精神層面的虐待,仿佛魔鬼畜生般殘酷冷血,但在不同語境中,其本義及引伸含義已大為不同。在日系流行文化中,“鬼畜動漫”已成特別一類。但在網絡熱詞語境里,“鬼畜”已有泛化趨勢,比如,在這則題為“群星鬼畜版《Duang》盤點羊年最熱點”的視頻里,“鬼畜”與熟詞“惡搞”已成近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