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豐斌
從1994年4月20日中國接入互聯網那一天開始,互聯網那點事兒愈整愈大,不知不覺間,網絡也快變成了現代社會生活中的陽光和空氣,須臾不可或缺。互聯網這20年在歷史長河中不過“彈指一揮間”,但是套用“千年未有之變局”的話來形容,也絲毫不為過。因為愈來愈多的人可以感受到,互聯網正在重新書寫歷史。
現實正在被顛覆,歷史長河的湍流似乎在這里發生變向。盡管互聯網20年的發展與沉淀,還不足以提供一個既寬廣又縱深的歷史視角,但是疾風暴雨般的互聯網浪潮沖擊,迫使很多人開始總結與反思互聯網所帶來的變革——其中,一個很熱門的話題是互聯網思維。
什么是互聯網思維?
從事IT行業的、搞營銷的、做媒體和傳播的、投融資創業的,說法五花八門,角度多種多樣,但是,稍加梳理我們會有這樣的感受,目前的互聯網思維基本停留在案例、現象的感性提煉或個性表達方面,像屌絲經濟、體驗為王、用戶第一、迭代開發、眾籌開放等,大家各說各話,互聯網思維似乎就是不斷增加的經驗判斷或感性描述的匯總。顯然,如何思考互聯網思維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思維不是散點式、現象級的描述,是經過沉淀的一種簡潔的、定式化、底層化的邏輯。互聯網思維是與前互聯網時代的思維相對的;必須要能夠充分了解互聯網時代前后的根本性差異,并能夠分析出這種差異如何和為何形成。當然,我們要有分析立場設定(理論前提)和分析框架的展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觸摸到互聯網時代的深層的社會心理結構。
為什么說互聯網正在重構世界改寫歷史?思考這一場突變的理論視角是人的社會化生存發生了怎樣的改變。我們都知道,人的本質在于社會化的生存,馬克思說過,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其實,在互聯網之前的幾千年歷史進程中,人的生存是在具體的時空里,橫向面對的是血緣、地緣、業緣等社會關系,縱向面對的是層級化、結構化、中心化的社會環境。但是,互聯網風暴把這一切都給顛覆了,人的社會化生存正在發生著一場突變——具體時空中的實體化生存轉向網絡時空中的數字化生存。更為重要的是,數字化生存讓人的社會化延展能力大幅度提升。
網絡時代中,人不再囿于過往的現實社區空間,層級化被解構、中心化被打破,所有人與這個世界的關聯變得如此便捷。有一句話可以很好地總結:互聯網的到來解放了個體,實現了個體自由,同時,為自由個體之間的自由聯盟提供了無限可能。以往人類社會在具體的時間、空間、社會、民族、文化等因素而建立的區隔、邊界都可能被穿越,并重新以數字化的鏈接方式重組社會關系和生存資源。
互聯網思維這個話題,說到底就是如何發現、創造那些從未有過的“無限可能”,在人與世界、與他人之間通過鏈接實現這種“無限可能”。可以說互聯網真正將這個世界變成了一個共同體,無時無刻不在的鏈接能力就是你的社會化生存能力,你的價值高低在于你在這個共同體世界的重要程度,在鏈接的背后是資金流、信息流、物流的高效運轉的設計。
一句話,互聯網思維就是通過鏈接而實現的共同體思維,最終還體現了一種現代關系理性——共享共贏的協作精神,這也是所謂的互聯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