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玲
今天,我想和大家共同探討關于國際公共關系的相關問題,主要談兩點:
一、中國經濟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建國60多年、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么,在全世界大的經濟格局中,中國處在一個什么樣的位置呢?我想給大家介紹以下四組數據:
第一組數據,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未來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我們從2009年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3年中國的GdP總量達到了46.8萬億人民幣,也就是9萬億美元左右,美國的GdP總量是16萬億到17萬億。中國現在的GdP增長速度從1978年到2012年,平均是9.8%,2012年這一年的GdP增速從平均的9.8%下降到了7.7%。2013年經濟的增速仍然是7.7%,2014年,也就是今年,按照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目標,我們的經濟增速是7.5%。按照這樣的一個增長速度,中共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人均GdP總量翻一番,人均收入翻一番。GdP增速每年只要保持6.73%就可以達到這個目標。也就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時候,我們會建成全面的小康社會,人均GdP總量會超過1萬美元。如果沒有其他特殊的原因,接下來的十年到十五年之間,中國的經濟總量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大經濟體,但是成為第一大經濟體,不意味著就是最強的國家,我們的人均GdP現在仍然在世界上位于比較靠后的地位,僅為第83位,仍然和美國以及一些發達國家有很大的差距。未來,中國要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國際公共關系就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全世界對你的期待會隨著你的經濟地位變化而發生一系列的變化。
第二組數據,中國現在已經成為第一大貿易體。也就是說,我們國家的進出口貿易總量現在是世界第一。1978年的時候,我們的進出口貿易總額是206億美金,那個時候在世界上處于第32位,2013年達到了4.16萬億美金。從貿易伙伴來看,我們是120多個國家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包括非洲、韓國、印度等國家。現在作為第一大貿易體,我們也應當在國際公共關系上做出非常多的重大調整。
第三組數據,中國現在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一制造業大國。聯合國工業組織發布的數字顯示,2013年中國制造業的產值占世界制造業產值超過了五分之一,也就是20%以上。二戰以后,美國制造業一直獨占鰲頭,最高的時候他曾經達到世界制造業的50%。從2011年開始,中國制造業超過了美國,當年中國的制造業總值占世界制造業總值的19.8%,美國的制造業總值下降到19.4%。中國的制造業,在歷史上曾經有1800年的輝煌歷史,曾經引領了世界制造業,比如說,絲綢、瓷器、家具、冶金、青銅器等等。在15、16世紀,中國的制造業產品是被國外模仿的對象。中國的22大類工業品中,17大類在世界上處于第一位。我們有1000多種商品,在世界上制造能力在第一位的,我們有2000多種商品,制造能力第二位。如今,我國的高鐵、航天技術、深海鉆探技術、太陽能技術、大型計算機集成技術都在世界上都有了一席之地。
第四組數據,金融方面,中國邁向金融大國的進程已經
開始。從數據來看,首先,我國從2010年才開始人民幣國際化的政策設計和戰略布局,現在采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的比重,已經占到了貿易總額12%。第二,我們現在采用人民幣貨幣直兌的國家達到25個,金額超過2.5萬億美元。第三,我們用人民幣貨幣互換的國家,現在也達到了15個。過去要到澳大利亞去,把人民幣換成美元,美元再換成澳元,現在不用,人民幣直接換成澳元。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三大投資國,現在的投資也是用人民幣進行投資結算的。在國際貨幣的交易中,人民幣的幣種在世界貨幣的交易中已經占到了第9位,也就是說,我們已經進入前10。
所以,中國已經成為經濟大國,我認為這不容置疑。我們現在正走在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也是習主席曾經講的,我們離中國夢的實現越來越近。但我們還要經過自己的努力成為經濟強國、文化強國、外交強國、軍事強國,一個自立于民族之林,一個在世界上有影響力有話語權的大國,才能真正地崛起。
二,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中國的公共關系需要做相應調整
首先,三中全會提出來,中國改革現在已經到了攻堅期和深水期,改革總的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這個目標是非常偉大的,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這是作為一個大國最起碼的,真正被認可的前提。我想我們作為一個大國,作為將來要受人尊敬的大國,構建一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是非常緊迫的。而這需要吸收國外先進的制度文明為我們所用。事實上,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借鑒了國際發達國家的先進的經濟制度,我想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也需要借鑒國際上先進的治理體系、治理能力、治理辦法、治理制度、治理構架,形成我們的治理能力。
其次,我們現在面臨一系列的挑戰,要把這些挑戰變為機遇。從領土安全到社會問題,再到金融風險、糧食風險、能源風險、食品安全風險等等,我們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內部因素。內部因素我們要靠深化改革、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來贏得發展的新動力。外部因素,要靠中國的外交智慧來化解。
當前,中國的國際公共關系,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國際公共關系處理得好,就能為中國從大國走向強國,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處理得不好,我們的外部環境會變差,中國夢的目標就會受到影響。我覺得在新的形勢下,國際公共關系從理念到方式可能需要創新,這里我提幾點建議:
第一,要擴大我們在現有體系下的發言權。比如我們在聯合國組織、Wto組織、iMf組織等這些國際組織的發言權。
第二,應該積極參與、推進區域經濟組織的發展。
第三,把新的平臺做實、做強。比如我們的金磚國家的合作。
第四,充分發揮民間團體的作用,搭建新的平臺和載體。像今天舉行的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大會,我覺得就是非常重要的形式。這樣的會議可以更加國際化,可以發出中國的聲音。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舉辦了全球制度峰會,世界上的智庫,還有一些國家領導人前來參加會議,也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除此之外,我覺得應該充分發揮中國企業家的作用。我曾經總結了一個企業在哈薩克斯坦投資農業的經驗,這個企業投資農業的成功就在于它的本土化,就在于它在哈薩克斯坦得到了政府、企業、民眾的認可。我們的每一個企業,都是我們公共關系的使者,甚至每個人其實都是公共關系的使者。只有當每一個人都有著這種大國的責任感,都有了對大國做好國際公共關系的理念和認識,都有了這樣的自覺的行為,中國才有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國。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