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益佳
5月25日,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大會在京舉行,國內外行業同仁齊聚一堂共商公共關系行業之機遇和挑戰,俄羅斯公共關系協會會長斯坦尼斯拉夫·納烏莫夫應邀參會。會議前夕,《國際公關》記者對納烏莫夫會長就俄羅斯公共關系協會和行業的發展情況、中俄兩國未來的合作可能、公關行業發展的大趨勢等問題進行了采訪,希望這些內容能對讀者有所啟發。
《國際公關》:請您先介紹一下俄羅斯公共關系協會的發展情況。
斯坦尼斯拉夫·納烏莫夫:俄羅斯公共關系協會已經有23年的歷史了,它成立于1991年,當時的重要組成會員有俄羅斯外交部、記者協會、俄新社、俄羅斯外交學院,協會第一任會長是俄羅斯重要的外交家,擔任會長長達10年,這也是蘇聯解體之后最關鍵的10年。我們通過俄羅斯公共關系協會跟世界各國建立了廣泛的對話和聯系,與國內外的企業家、國內不同的企業階層、俄羅斯的很多市長進行了廣泛接觸。成立初期很多人都提出這樣的問題:誰,今天將通過什么機構進行公共關系方面的對話和互動?當時只有一個答案,那就是俄羅斯公共關系協會,它是俄羅斯第一個肩負對外對內對話和互動職責的機構。協會成立之后的第一個重要里程碑式的活動就是幫助莫斯科建立了公共關系企業與政府之間的對話,建立了俄羅斯和國際性傳媒之間的對話,通過不斷召開公共關系會議把公關領域的國際國內同仁聯系起來。蘇聯解體之后我們首先做的是經濟領域的公關活動,因為改革之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發展經濟,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其次是培養公關行業的干部,參與俄羅斯高校公關學課程的編寫工作,并組織國外優秀課程的翻譯和引進。我認為,公關在教育行業的發展非常重要,俄羅斯的公共關系行業有發展也有創新,我們不希望復制美式的發展模式,而是不斷探索一條適合俄羅斯發展的路子。我希望我們的理論對中國同行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因為我們兩國的合作和交流非常密切,未來我也希望俄羅斯在教育領域與中國進行更多的對話。
《國際公關》:俄羅斯的公關行業發展情況如何?
斯坦尼斯拉夫·納烏莫夫:俄羅斯公關行業發展的重點是創新和技術,我這里說的技術是公關行業的技術。我們國家的公關行業從1992年開始有了長足的進步,當時我們把公關的內容帶進了議會大選。俄羅斯公共關系領域一些概念的推廣,不是生硬地推向全國,而是通過一個個試點去做一些實際的事情,讓相關概念能夠深入人心。眾所周知,俄羅斯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由不同文化組成,我們的做法是:一方面按照不同民族的特點進行概念推廣,俄羅斯公共關系協會把南北不同地區的情況都進行了研究,然后制定了不同的推廣方案;另一方面,有很多不同地區的省長和市長都是協會的會員或者理事,他們可以直接給出經驗,把一個地區好的經驗推廣到另一個地區進行分享。俄羅斯公共關系協會每年舉辦一次公關領域的評獎大會,會將優秀的案例進行分享和推廣,不但有利于公關行業整體的發展,而且對于各省長和市長來說,他們在享受成功的同時更能發揮自己的作用。
《國際公關》:您覺得俄羅斯公關行業發展的特點是什么?
斯坦尼斯拉夫·納烏莫夫:傳統媒體方面,電視傳媒機構極度活躍,促進了俄羅斯公關行業的發展,平面傳媒發展有著比較強大的勢力,如報紙、雜志、廣告路牌等;新媒體方面,互聯網發展方興未艾,大家對多媒體的參與度很高,這也是公關發展的重要因素。當然,俄羅斯公共關系協會也通過召開公關大會等形式不斷宣傳和推廣自己,通過經驗交流向外部展現自己的實力。
《國際公關》:據您的了解,中俄兩國的公共關系行業最大的差異是什么?
斯坦尼斯拉夫·納烏莫夫:去年11月我們訪問了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在了解了相關情況之后我得出結論,中俄兩國的公共關系協會和公關行業的發展非常相似,深入了解后,我發現差異不大,我們甚至都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出版了公關學教程,都是先從海外引進然后本土化,都是先引進了國際的公關公司企業進入本土市場,帶動本土公關行業的發展。我們有著共同的特點,都希望培養公關領域的專家,而不是非專業人才,這樣才能高效率地完成公關領域的不同工作。如果說差異,我看到中國的公關行業發展是從容不迫的、穩中求勝的,這是我跟別的國家比較之后得出的結論。在國際合作方面,中俄能很快找到共同語言,不必為交流擔心,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深入。說一句題外話,不久前俄羅斯總統普京訪問上海,給兩國的公關領域發出了強烈信號,中俄兩國的經貿互利要大大加強,可以說兩國今后的交流與發展大有可為。
《國際公關》:您最希望兩國加強哪些方面的合作與交流?
斯坦尼斯拉夫·納烏莫夫:從傳統上講,首先是經貿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兩國首先要做好公共關系的定位,不能總把兩國關系定位為俄羅斯向中國提供能源。蘇聯時代我們也跟西方探討過合作,我們提供能源,西方提供技術和設備,但實際上,俄羅斯也在生產非常好的設備,如開采、重型工業等,我們為什么不能向中國出口這些設備呢?我想中國很多企業也都期待與我們交流合作,把俄羅斯的生產制造業和中國的重型機械業、國防、軍工等結合起來。我們非常希望向中國同行推薦,在未來的20年向中國提供最好的機械設備,不是水平一般的設備,而是最好的,推向中國市場,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們的設備具有價格低、質量高的優勢。這是兩國公關領域應該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其次是文化交流,今天中俄兩國的留學生在雙方國家的人數都超過了4萬,這是一支捍衛兩國友誼的大軍,對未來的畢業生來說,掌握一門外語是遠遠不夠的,兩國的留學生在從自己國家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的同時,多學習對方的先進文化,獲取更多的參加實踐的可能性是非常重要的。
《國際公關》:您認為目前俄羅斯公關行業遭遇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斯坦尼斯拉夫·納烏莫夫:挑戰非常巨大,我認為目前的國際趨勢是講英語,俄羅斯凡是從事經濟類公關行業的專屬人才都不得不學習英語,很多從事音樂工作的人都去好萊塢、百老匯學習,我想這在中國也是一樣的,這是一個正常的過程。我想表達的是,今天公關行業面臨的挑戰有多大,機遇就有多大,我們兩國人民在去國外學習的同時,也一定會把自己民族文化的東西帶過去。現在的問題是,很多人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接觸世界,有了國際性視野,這部分人在不斷國際化的過程中如何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根不變,這是我們遭遇的最大挑戰。
《國際公關》:您覺得未來整個公關行業將呈現什么樣的發展趨勢?
斯坦尼斯拉夫·納烏莫夫:首先這個行業的變化會越來越快;其次是各個國家、地區和協會之間的交流會越來越頻繁,信息傳達會趨于飽和。這其中最難控制的是信息的流通,因為它相當快速,短時間內相關部門很難把握,在一個區域中,任何一條公關信息的傳播會在瞬間形成成千上萬的流量,一些好的思想創意會在小圈子內形成,然后瞬間傳達給數以萬計的人,信息產生后,會在實踐領域產生不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