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利
《舌尖2》無疑是一款成功的產品,據了解,《舌尖2》投入成本約為3000萬左右,播出帶來的收益已經超過1個億。長期研究紀錄片的何蘇六教授曾公開表示,《舌尖2》在海外的版權銷售單集價格達到6萬美元,創(chuàng)下中國紀錄片海外銷售最好成績,這個價格已與國際接軌。
商業(yè)上的成功只是一面,社會影響收獲更大。在《舌尖2》中,制作團隊實現了更大的“野心”:透過美食,描繪了當代中國人在時代變遷下的生存狀態(tài),這不光獲得了國內觀眾的極大認同,更向世界輸出了中國價值觀和文化符號。
盛名之下,毀譽隨行。有眼尖的網民——包括方舟子就指出,第一集《時光》中西藏青年白馬攀爬40米高大樹采摘蜂蜜的片段,拍攝手法抄襲BBC《人類星球》相關片段。第三集《時節(jié)》講述飛魚的部分畫面,也照搬了BBC紀錄片的鏡頭。對此,總導演陳曉卿并不避諱,他不太同意抄襲說法,相關素材已經得到了授權,“應該說是致敬吧。”執(zhí)行總導演任長箴的回答還更干脆:“因為人家先進,我并不覺得我可恥,我倒覺得自己模仿BBC,你們能看出來說明我模仿得到位。”
顯然,“抄襲”不是大熱的《舌尖2》的命門,媒體在報道兩位導演對此的反應時,有意無意地加上“毫不避諱”、“坦然”這樣的定語,反倒顯出舌尖制作團隊的一種自信來。本文我們不臧否“致敬”與“抄襲”之間的關系,倒是想探討舌尖團隊的“霸氣”緣何而來,他們的成功基因何在?
普遍認為,舌尖系列的成功,首先找到了一個好的題材——食者,性也。對美食的呈現,能夠覆蓋最廣泛的人群。觸及人心最近的通道,是通過他的胃。此謂一;
其次,舌尖系列的成功,離不開復合營銷的功勞。除了央視主平臺的強力推廣,社交媒體、視頻網站,美食電商,多渠道傳媒密集互動,形成了話題制造和持續(xù)效應,《舌尖2》的營銷并非從播出時開始,也并非從制作完成時開始,而是在選題籌劃階段,就形成了種種成熟的運作手法與思路,這是成功之二;
第三,《舌尖2》的制作與播出同步共振,引入了根據市場調整展品的生產方式。自從第一集被觀眾抱怨“人文太多美食太少”后,第三集就進行了調整。陳曉卿說,導演組一直很留意,“既然觀眾覺得人的故事不好玩兒,那這集我們就多加一些美食。”第三集分集導演胡博介紹,修改是從第一集播出后開始的,不到兩周的時間。這種互動思維借鑒了國外的一些制作方法,但引入國內并付諸實踐實屬創(chuàng)舉。
關于《舌尖2》成功的原因,還有很多分析,不外乎是制造了一個好的產品,塑造了一個好的品牌,搭建了一個好的平臺,完成了一次好的傳播……但為何罕見如此成功的案例呢?
陳曉卿1991年開始拍攝紀錄片,在《舌尖》之前,他已經拍出了《森林之歌》,是《見證·影像志》欄目的制片人。他在網上交游廣闊,美食專欄追隨者眾,本身是擁有一批高質量粉絲的“中V”。央視紀錄頻道開播,向社會征集選題,陳曉卿的美食選題得中,舌尖團隊從各地電視臺招聘而來,連執(zhí)行總導演任長箴都是“自由職業(yè)者”。他們擁有網絡時代的思維方式,又善于調用主流平臺的強勢資源。有這樣的機制和團隊支持,《舌尖》的產品決策和執(zhí)行實現了高度統一,他們善于用最合適的姿勢,在自己清晰的目標和社會普遍的需求之間實現對接。舌尖團隊的成功,不是創(chuàng)造了什么先驗的理念,而是能把時代的共識,強悍地落地執(zh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