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潤言發布2013年度《中國a股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管理調查報告》。該報告基于600余份調查問卷,較為平均地覆蓋了各市值范圍、各板塊和各行業,占所有a股上市公司比例約為24%,從投資者關系認知、投資者關系實踐、媒體關系實踐等幾個方面對上市公司現狀進行了總結與分析,并與上一年的情況進行了對比分析,全面深入地呈現了中國a股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工作的現狀和變化趨勢。
投資者關系管理作為上市公司戰略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對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實現合理估值,降低融資成本,培養長期投資者,提升品牌形象,進而創造公司價值等方面至關重要。
投資者關系認知深化信息披露成IR工作的重點
報告數據顯示,2013年,a股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認知得以深化。就iR(investor Relations,投資者關系)部門的職能來看,除了信息披露、與監管部門溝通、與投資者溝通等基本職能外,85%的受訪上市公司iR部門承擔與財經媒體溝通的職能;約40%的iR部門也負責與非財經媒體溝通,他們大多不擁有終端消費品牌;75%的iR部門負責公司官方網站上投資者關系欄目的建設工作;只有不到20%的iR部門會負責提供公司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的投資者關系內容,這也與受訪上市公司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的較低的開通率有關。
2013年,44%的受訪上市公司表示他們iR工作主要著眼于市值管理等長期戰略性目標,39%的受訪上市公司制定了長期導向的iR規劃,比2012年的33%提高了6個百分點。事實上,在2013年監管層的大力推進以及市值管理概念的不斷深入,使得上市公司對iR工作的重視程度也出現了整體性的上升。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也有27%的受訪上市公司表示,當前的iR工作主要是為了完成部門日常事務安排。上市公司iR工作目的的兩極化傾向初步顯現。
在被問及最重視的三項iR工作時,入選比例最高的分別是信息披露、機構投資者溝通和監管層溝通,分別占比85%、61%和51%。而中小投資者溝通的入選比例為31%,顯示受訪上市公司對機構投資者和中小投資者的重視程度仍有差別。當然,更高的重視程度也帶來了更多的精力分配和更高的工作滿意度。調查數據顯示,2013年受訪上市公司對iR工作的自我評價分數為3.83分,比2012年3.61分有所提高;在分項評價上,自我評價最高的為信息披露工作,4.02分。
而在此次調查中,超過一半的受訪上市公司認為自己被低估。56%的受訪上市公司認為公司股價被低估,其中,認為股價比實際價值低估超過20%的受訪上市公司比例達到25%,其中有大量藍籌公司。而39%的受訪上市公司則認為目前估值合理,只有5%的受訪上市公司認為自己被高估。
投資者實際偏好明顯精細化 ,IR工作待落實
投資者溝通網絡平臺成為受訪上市公司與投資者溝通的重要渠道。調查數據顯示,隨著包括上交所e互動和深交所互動易兩大投資者溝通網絡平臺的不斷完善,這類平臺已成為57%的受訪上市公司與投資者之間繼電話和郵件之后最重要的溝通方式。a股上市公司的投資者關系工作互聯網化趨勢明顯。
投資者對于不同類別上市公司關注度分化明顯。在調查中,2013年大熱的創業板企業、生物醫藥、文化傳媒等熱點行業的受訪上市公司獲得的關注和溝通機會都更多。形成對比的是,31%的受訪上市公司表示,他們在2013年從未與行業知名分析師溝通過,超過一半的受訪上市公司2013年也沒有參加過任何券商策略會。總體而言,受訪上市公司與買賣方溝通花費的時間基本持平,從參加策略會和與行業知名分析師溝通的情況看,創業板企業、生物醫藥等熱門行業的公司獲得的關注度和溝通機會遠高于其他公司。投資偏好不僅體現于實際關注度,在長期價值投資實踐中,境內外同樣“內外有別”。調查數據顯示,與2012年類似,境內投資者更注重受訪上市公司短期盈利狀況及是否具備短期炒作的概念等,他們對盈利預測、財務指標變化原因、重要資本運作計劃、市場熱點概念是否與公司相關、短期波動性機會等關注程度最高。與之相比,境外投資者更關注非財務信息,對公司治理結構、管理層素質、公司風險因素和公司長期投資價值等較為重視。這兩類投資者關注程度較為相近的是公司戰略和核心競爭力。這一區別顯示,境內外投資者的成熟程度和長期價值投資理念實踐仍存在較大差異。
上市公司在投資者管理系統化、精細化水平仍然較低,工作任重道遠。例如,82%的受訪上市公司表示關注股東變化,但又有33%的受訪上市公司表示,他們有機構投資者,不過從未統計過其平均持股時間。30%的受訪上市公司表示,對尋找新的潛在投資者不感興趣。有超過40%的受訪上市公司表示,2013年他們從未進行過面向投資者的調研。超過6成受訪上市公司沒有年度投資者開放日。此外,交叉分析顯示,中小板和創業板受訪上市公司對投資者和分析師進行數據化管理的比例不足5成。事實上,對投資者進出變化進行統計分析、建立投資者數據庫、對投資者進行定期調研等是iR工作的較為基礎的部分。調查數據顯示,仍有大量公司在基礎工作上有所欠缺,當然也就更談不上更深入和更具個性化的工作。
信息披露合規壓力較大、兼顧其他工作精力不夠和對外部信息和同行做法了解較少是當前iR工作中三大困難。“信息披露合規壓力較大”和“兼顧其他工作精力不夠”分別得到了54%和49%的受訪上市公司認同,而44%的受訪上市公司認為他們對外部信息以及國內國際iR工作的先進做法和優秀實踐了解較少。75%的受訪上市公司希望能獲得市值管理、媒體關系管理等方面的外部專業培訓。針對自愿性信息披露,受訪上市公司大多處于觀望狀態。超過7成受訪上市公司表示,對自愿性信息披露仍處于思考和觀望階段。“不知道可以披露什么”、“該如何披露”、“擔心過度披露”是關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三大疑慮。同時,受訪上市公司對信息披露相關的監管規定的理解仍存模糊地帶,三分之一的受訪上市公司希望交易所能加大培訓力度。
媒體關系停留應急層 ,危機應對基本技能仍欠缺
媒體關系管理的重視程度有所提高,但媒體關系管理繼續停留在應急層次。從最高管理層在媒體溝通中參與度、日常新聞發布情況、危機應對制度或預案的制定比例等數據看,受訪上市公司尤其是中小市值公司對媒體關系管理的重視程度有所提高。但從媒體關系管理工作的體系化和長期化來看,受訪上市公司的媒體關系管理工作仍停留在應急層次。2012年,35%的受訪公司制定了年度媒體溝通計劃和宣傳策略,2013年的數據基本持平。此外,對媒體關系進行數據化管理的比例也不足50%,顯示a股上市公司的媒體關系和新聞發布管理仍以應急型、臨時性、隨機性處理為主。32%的受訪上市公司在2013年經歷了媒體危機,但超過一半的受訪上市公司認為自身危機處理的能力僅為“一般”。
受訪上市公司高度關注危機應對,但效果顯然不佳。2013年,受訪上市公司認為自己經歷過媒體危機的比例達32%。而超過一半的受訪上市公司認為自己的危機應對能力只是“一般”。有68%的受訪上市公司建立了危機應對制度或制定了應對預案,比2012年的65%略有提高。但兩者皆有的僅為42%。2013年受訪上市公司認為自己最為欠缺的是:及時的監控和預警、溝通渠道與資源、科學的危機應對方法和流程。對危機應對方法和流程的選擇比例在上升,可見在過去一年中,受訪上市公司在輿情監控等較為基礎的危機管理工作方面有所提高,但在危機應對方法上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此外,受訪上市公司社會化媒體的使用水平較低,最重要的信息來源和最關注的媒體仍主要是財經網站和財經平面媒體。法定信息披露媒體因其權威性而備受受訪上市公司關注,連同該類媒體舉辦的評獎活動也更為受訪上市公司所看重。而在非法定信息披露類的財經平面媒體中,受訪上市公司提及頻率最高的包括《21世紀經濟報道》、《第一財經日報》、《每日經濟新聞》、《理財周報》和《財經》雜志等。另一方面,盡管微博微信等社會化媒體已成為26%的受訪上市公司的主要信息來源之一,但受訪上市公司對社會化媒體的使用仍處于較低水平。僅有20%左右的受訪上市公司開通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而能定期在這些社會化媒體上發布iR內容的上市公司比例更低。
基于對2013年度中國a股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管理的梳理,可以發現a股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工作獲得一定進步,工作的長期戰略性質為更多公司接受;信息披露、機構投資者溝通等成為iR工作的重點;投資者溝通網絡平臺已成為受訪上市公司與投資者溝通的重要渠道。但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工作依然有其成長空間:不同類別上市公司所獲投資者關注“冷熱不均”;在長期價值投資實踐上“內外有別”差異明顯;上市公司iR工作的系統化和精細化仍任重道遠;受訪上市公司對自愿性信息披露大多處于觀望狀態;當前iR工作中存在三大困難;社會化媒體的使用水平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