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為
對采寫負面新聞而言,觀點的首先確立就決定了負面新聞傳播產生的社會效果。有些負面新聞常會給受者以消極體驗,能否變消極為積極,決定它的經常是記者的態度觀點。
一、負面新聞信息的觀點
所謂負面新聞,就是一則新聞信息反映的是社會反面的、消極的、假惡丑的、殘暴荒淫的、愚昧落后的,以及人們之間或人與自然之間的對立沖突的新聞事件或新聞人物。我們在新聞采寫時經常會遇到這類的題材,這類題材內容經常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這是因為它具有暴露性和非常態行為特征,容易激起人的探知好奇或警示參考心理體驗,因此也更容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和熱點。
當這樣一則負面新聞在記者采寫時,一定有一個關注點在記者的意識中形成,采寫完的新聞信息會滲透給受眾一個結論,這個結論就是記者的態度觀點。
我們舉例來看這個新聞事件。電視新聞標題:《挨打四分半無人勸阻 司機身疼心更疼》。2014年12月14日16時許,沈陽324路公交車正在行進中,一個紅衣男子無理要求司機給他開門下車。司機沒開門繼續開車,這個人過來就對司機粗暴毆打,雨點般的拳頭打向司機的頭和臉,邊打邊喊,“打開門!聽見沒!我讓你打開門聽見沒!”司機停下車,拿電話要報警,打人者更是暴跳如雷,“你還要報警!叫你報!”又猛打過來。司機只好兩手抱著頭,沒有還手,也沒有開門。行兇者足足打了四分多鐘。行兇者見門還沒開,便抬腳踹門,車門沒開,就大搖大擺地扒開車窗,翻身跳出去。這段內容為車載監控視頻。事后記者采訪了這個公交單位和司機。臉和眼睛紅腫的司機說:“最讓我心寒的是,車里這些乘客沒一個出來制止的,那個人打了我三四分鐘都沒有一個人過來拉一下,哪怕報一下警!太冷漠了?!碑斒滤緳C單位領導也說了幾句委屈的話。最后,主持人對這種野蠻行為和車里的乘客冷漠作了評議,片子結束。
我們相信,記者對這件事一定是持否定批判態度的,但片子滲透給觀眾的似乎是這樣一個結論:怎么能看著不管呢,社會太冷漠了。那個行兇者的同類人看了這個片子也會認為現在這么干沒人敢管,可以為所欲為。這大概就是新聞沒有清楚準確表明記者應持的態度和觀點,片子的社會效果與媒體社會責任相悖了。
那么記者對這個片子應該持什么態度和觀點呢?我們把這個問題析理清楚也就知道片子內容還可以這樣做。
二、要讓內容支持新聞觀點
人們在完成自己的社會化過程中,一個主要的學習認知途徑就是通過各種媒介來實現的。大眾傳媒仍然是主流和權威的,仍然是人們習慣應用并信任的主要信息渠道。新聞的態度觀點仍是人們的重要參照,影響著人們意識行為。那么上述案例記者清晰正確表明的態度觀點應該是,有公憤、有正義、有震懾,結論是這個社會是和諧安全的。
確定了態度觀點,我們就可以據此挖掘新聞內容,實現這個觀點。比如這些內容也許可以支持上述觀點。
首先增加一些社會調查訪談,街頭采訪各種身份人群,提問,這樣的事應不應該管?對這樣的人應該怎么辦?各類人群都會對此表示氣憤,這過程就產生社會公憤,就會彰顯社會對邪惡憎恨,形成一個面對邪惡是有人管的共識。
其次,對司機心寒心理傷害一段內容要慎重處理,細致采訪當時現場情況,作冷靜客觀分析。司機是當事人,對問題的表達也許是情緒式的,容易因為憤怒而表達不全面客觀。如果車里乘坐的是老人婦女孩子,其行為能力弱,沒上前制止當屬正常。即使車內有單個中青年人,面對狂暴行為,個性柔弱,也可能采取沉默,這也是人的需求層次理論中“安全需求”使然。因此,記者刪減弱化“車里人冷漠”喊冤抱怨等內容較為得當。雖然新聞標題很搶眼,事件令人震驚,行為可謂兇狠,但看了心堵,負能量太大。如果請司機談“為什么面對暴打沒還一次手的想法”,更能表達一種職業道德和對法律的恪守,探討司機有沒有另外更合適的手段應對這樣事件。
再次,應該交代行兇者的結局。盡管行兇者跳車逃跑,他也已經因為其行為涉嫌危害公共安全引起警方重視,已被立案調查,屬在案人員,應該著重透露警方正在通過各種方式采用各種手段追查此案,形成對這類行兇者的震懾,讓他知道眼前的逃離只是暫時的僥幸。
最后,應該在片子里指導人們,面對這么肆無忌憚的人你應該怎么辦?采訪警方,示范正確的應對方法,比如用發短信報警方法報警,告訴人們12110是公安報警的公益號碼,免收短信費用;并告訴正確使用方法,人人了解,人人會用;也可以采訪群眾,聽聽群眾的聰明才智,告訴人們對這樣的事要用智慧,要有勇氣。
同樣這條新聞信息,事發幾日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央廣新聞晚高峰》對此也作了相關報道。我們來看看這家媒體是怎樣處理這條新聞信息的。它的內容選擇是先錄音采訪當事司機談了打人原由經過;再談司機沒還手是考慮行車安全;口播介紹行兇者毆打司機4分30秒,身旁有一個光頭同伙人在拉擋,接著詳細介紹了司機傷情,交待了事件引起警方重視,已經立案追查;又請了律師解釋了這種行為的嚴重性及后果,已經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罪,最后播報了近期各地公交司機被傷的綜合信息,呼吁全社會尊重關注公交司機安全。這則新聞對司機心寒抱怨的話語沒有采用。
在這里,我們看出這家媒體對負面新聞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果作了回避,也沒有對無人制止情節進行評述。
三、在負面新聞中挖掘正能量
當我們對這類新聞題材有了完整客觀的觀點后,我們還可以發現這類新聞信息也還含蘊著正面的、積極的、向上的信息。
當事司機服務單位是社會組織群體之一。他們對事件的態度,折射對道德法律的尊崇。如果這家企業具有優秀企業文化和高尚價值取向,它一定要對本單位司機給予精神的肯定或物質上的嘉獎。在司乘人員中倡導司機維護職業道德尊嚴行為規范。另外,這個單位是如何積極對這個司機采取醫療救治,給予關懷,撫慰受害司機心靈的。有同類單位就對此類事件司機給予“委屈獎”。同時還可采訪公交單位將采取什么樣的軟硬件措施,防范此類事件發生。這些都成為記者采編的正面內容之一。
此外,短篇幅負面新聞在有限時間內有時不方便說得太多,這就需要用跟蹤報道形式深入和展開,擴展信息線索:繼續就此事件邀請社會學者專家點評,對此類事件的產生原因、后果、控制,在社會層面、道德層面、法律層面分析點評;尋找對此事件的關注者,了解他對被傷司機傷情的關心和關愛;也還可請司機家的街坊鄰居,聽聽看到此片后的看法觀點;還可以類比此類事件圓滿處理的案例,告訴人們,這個社會不包容邪惡,出現這種事件是要人人喊打的。
后續報道一方面表明了媒體態度,也放大了社會關注,事件的正能量有機會得以張揚,而施暴者的劣行就會是一個讓人厭惡的反面個案,形成一個對假、惡、丑行為不是社會主流的共識,達到新聞信息的正面傳播和良性效果。
總之,在處理負面新聞題材時,事與愿違的情況時有發生,以往的失誤常常囿于記者對新聞的常規處理,忽略了對新聞傳播社會效果通盤考量。正面易談,負面宜深。對負面新聞題材采寫應該是慎重、耐心、深析。
(作者單位:鞍山廣播電視臺)